地震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威胁始终是土木工程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数据,我国年均发生5级以上地震约18次,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灾害中,建筑结构倒塌导致的人员伤亡占比超70%。在此背景下,专利防震技术通过创新手段提升建筑抗震性能并获得专利保护,已成为保障建筑安全的关键支撑。国家专利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建筑防震领域专利授权量累计达3.2万件,较2014年的1.03万件增长210%,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2%,技术创新活跃度持续提升。
专利防震技术并非单一技术,而是涵盖结构设计优化、新型材料研发、智能监测调控等多方向的创新体系,其核心逻辑是通过专利保护的独特技术方案,改变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或能量传递路径,从而降低结构损伤风险。简单来说,就是为建筑打造“安全铠甲”——既可以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消耗地震能量,也能通过“强筋健骨”提升结构自身承载能力,还能借助“智能预警”实现主动防御。这种多维度防护体系的形成,离不开近十年我国在专利布局上的持续投入,八月瓜平台数据显示,2020-2023年建筑防震领域专利申请人中,企业占比达63%,高校及科研机构占比28%,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到工程实践的转化。
在结构设计优化方向,专利防震技术通过改变建筑的“骨架”形态或连接方式,让结构在地震中具备更好的“柔韧性”。其中,减震(震)支座技术是应用最成熟的领域之一,这类装置安装在建筑主体与基础之间,相当于给建筑垫上“缓冲垫”,通过摩擦、弹性变形或黏滞耗能等方式消耗地震能量,减少上部结构的振动响应。例如,摩擦摆减震支座通过球面滑动摩擦实现位移补偿,就像让建筑“坐在能滑动的球体上”,地震时通过摆动消耗能量,该技术已在我国30余座超高层建筑中应用。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减震支座相关专利授权量达1.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42%,技术覆盖从传统橡胶支座到新型摩擦摆、粘滞阻尼支座(类似汽车减震器的耗能装置)等多个品类,科科豆平台检索结果显示,2023年该领域专利技术转让合同额同比增长35%,市场应用需求旺盛。
与结构优化相辅相成的是新型材料的创新,这类专利防震技术通过提升建筑“建材”的性能,让结构自身具备更强的抗变形能力。高性能钢材是典型代表,相较于普通建筑钢材,其屈服强度提升30%以上,且延伸率可达30%(普通钢材约20%),在地震作用下能通过自身变形吸收能量而不易断裂。某钢铁企业研发的“低屈服点抗震钢”专利技术,已应用于北京、上海等地的超限高层建筑,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钢材的框架结构,在7度地震作用下塑性变形能力提升40%。除钢材外,高延性混凝土也是研究热点,这种材料通过掺入聚乙烯醇纤维等改性成分,将普通混凝土的极限变形能力提升5-10倍,就像“可弯曲的混凝土”,在地震中即使出现裂缝也不会突然断裂,知网收录的《建筑材料学报》研究指出,采用该专利技术的墙体构件,在模拟8级地震试验中,残余变形量仅为普通混凝土的1/3,大幅降低了灾后修复成本。
智能监测与调控技术的兴起,让专利防震从“被动抵抗”向“主动防御”升级,这类技术通过在建筑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如加速度计、位移计),实时监测结构的振动状态、应力分布等数据,再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建筑“健康状况”,必要时自动启动调控装置。例如,某高校研发的“基于5G的建筑抗震智能监测系统”专利技术,通过在建筑基础、梁柱节点布置微型传感器,数据经5G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AI算法可在10秒内识别地震波类型并评估结构响应,同时联动控制减震装置(如调节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实现“实时监测-智能分析-主动调控”的闭环防护。八月瓜平台统计显示,2022-2023年智能防震监测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78%,其中“传感器+AI”融合技术占比超50%,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也通过专利交叉授权进入该领域,推动监测终端成本降低40%,加速了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从应用场景来看,专利防震技术已在多类建筑中实现规模化落地。高层建筑领域,超200米的摩天楼普遍采用“减震支座+耗能构件”的组合方案,住建部2022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明确将12项专利防震技术纳入推荐性应用清单,要求高度超250米的建筑必须采用至少2项减震技术,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3年高层建筑领域专利防震技术应用项目超600个,覆盖全国31个省市。桥梁工程中,大跨度桥梁因跨度大、刚度小更易受地震影响,某跨江大桥采用的“摩擦摆+粘滞阻尼器”专利组合技术,将桥梁抗震设防等级提升至9度(可抵御6.5级左右地震),成为同类工程的示范案例。值得关注的是古建筑保护领域,专利防震技术在此展现出独特优势,如故宫太和殿在2020年大修中,采用可逆式减震装置(不破坏古建筑原貌,可拆卸恢复)专利技术,通过在木柱底部安装微型弹性支座,既保留传统木构“榫卯”(古建筑的榫头卯眼连接方式)的柔性特点,又提升了整体抗震性能,该技术已被纳入《文物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专利防震正朝着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发展。绿色化方面,可回收减震材料成为研发重点,某企业研发的“可降解橡胶减震支座”专利技术,采用植物基橡胶替代传统石油基橡胶,废弃后可自然降解,同时保持80%以上的减震性能,该技术已通过住建部绿色建材认证。智能化领域,预测性维护是新趋势,结合大数据分析的专利防震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还能基于历史地震数据和结构老化模型,预测建筑未来3-5年的抗震性能变化,为维护提供精准建议。新华网资讯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筑防震技术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重点支持绿色减震材料、智能监测芯片等领域专利布局,预计到2025年相关专利转化率将突破50%,技术成果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等场景,为建筑安全筑牢创新防线。
建筑施工中专利防震技术有哪些类型? 常见的有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等,基础隔震是通过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耗能减震则是在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 专利防震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成本高吗? 成本高低取决于具体采用的技术和建筑规模等因素。一些新型的专利防震技术初期成本可能较高,但从长期来看,能有效降低地震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综合效益较好。 专利防震技术能完全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不损坏吗? 不能完全保证。专利防震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但地震的强度、特性等具有不确定性,极端情况下仍可能出现一定损坏。
有人认为只要采用了专利防震技术,建筑物在任何地震中都能毫发无损,这是错误的。专利防震技术虽能提升抗震性能,但地震情况复杂多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只能最大程度减少破坏,而不能做到绝对安全。
地震对建筑结构威胁巨大,专利防震技术成保障建筑安全关键。截至2024年6月,我国建筑防震领域专利授权量累计达3.2万件,较2014年增长210%。 专利防震技术是多方向创新体系,涵盖结构设计优化、新型材料研发、智能监测调控。在结构设计优化上,减震(震)支座技术成熟,如摩擦摆减震支座,我国减震支座相关专利授权量达1.2万件,市场需求旺盛。新型材料创新方面,高性能钢材和高延性混凝土提升建筑抗变形能力,降低灾后修复成本。智能监测与调控技术让防震从“被动抵抗”向“主动防御”升级,2022 - 2023年相关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78%。 该技术已在多类建筑规模化落地,高层建筑、桥梁工程和古建筑保护领域均有应用。未来,专利防震朝着绿色、智能方向发展,可回收减震材料和预测性维护是趋势。“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大研发投入,预计到2025年相关专利转化率突破50%,为建筑安全筑牢防线。
国家应急管理部
国家专利局
八月瓜平台
科科豆平台
新华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