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专利技术趋势及最新发展方向分析

测井专利

测井领域专利技术的演进与前沿探索

测井技术被誉为“地球物理勘探的眼睛”,通过在钻井过程中或完井后将仪器放入井筒,测量地层的物理参数(如电阻率、声波速度、密度等),帮助工程师判断地下是否存在油气资源、煤层或地下水。这项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创新,而专利作为技术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形式,其申请与授权动态直接反映了行业的技术突破方向。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结构调整、深部勘探难度加大以及智能化技术的普及,测井领域的专利活动呈现出从传统硬件优化向智能化、绿色化、多功能集成的转变,为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技术支撑。

测井技术专利的演进脉络与数据特征

申请量与技术分布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13-2023年我国测井领域专利申请量从年均不足千件增长至2023年的32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从45%提升至68%,表明技术创新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转变。通过科科豆平台的检索统计,这十年间专利技术分布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早期占比最高的“机械结构优化类”专利(如测井仪器外壳、传感器固定装置)占比从35%降至18%,而“数据处理与解释类”专利占比从15%升至32%,“随钻测井技术”“成像测井技术”相关专利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2%和19%,成为驱动行业创新的核心领域。

核心技术演进路径

测井技术的专利演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10年前以“硬件改进”为主,专利多聚焦于传感器精度提升(如提高电阻率测量稳定性)、仪器耐温耐压性能优化(适应深井环境);2010-2018年进入“软硬件协同”阶段,专利开始涉及数据传输协议优化(如缩短随钻数据延迟)、测井曲线校正算法(减少环境干扰误差);2018年后则迈向“智能化与场景融合”,专利创新集中在AI辅助解释、多物理场数据融合、绿色环保技术(如低放射性源测井)等方向。例如,2022年授权的“基于联邦学习的测井数据共享方法”专利,通过分布式算法解决了不同企业间数据隐私与联合建模的矛盾,推动了行业技术协作。

当前测井专利技术的热点方向

智能化与数据驱动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测井数据的“解读效率”成为专利创新的焦点。传统测井数据解释依赖工程师经验,耗时且主观性强,而智能算法的引入正在改变这一现状。知网收录的《石油学报》2023年论文指出,近三年“测井解释AI算法”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40%,典型技术包括:基于深度学习的岩性识别(如用卷积神经网络分析成像测井图像)、神经网络储层参数预测(输入测井曲线直接输出孔隙度、渗透率)。某能源企业2021年申请的“测井曲线异常值智能修复方法”专利,通过融合LSTM网络与小波变换技术,将曲线修复准确率从传统方法的75%提升至91%,大幅减少了因数据噪声导致的解释偏差。

随钻测井与实时监测

随钻测井(钻井过程中同步测井)能实时获取地层信息,帮助及时调整钻井轨迹,避免无效进尺,因此成为页岩气、深海油气等复杂勘探场景的“刚需技术”。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0-2023年随钻测井专利中,“高速数据传输”和“小型化仪器”是两大创新方向。例如,某高校2022年授权的“随钻测井泥浆脉冲信号编码方法”专利,通过改进信号调制方式,将数据传输速率从传统的20bps提升至80bps,实现了实时传输电阻率、伽马等关键参数;某装备公司的“微型随钻成像探头”专利,将探头直径缩小至50mm,可适配小井眼水平井,填补了国内小尺寸随钻成像设备的空白。

成像测井与高分辨率探测

成像测井能生成井筒周围地层的二维或三维图像,直观反映裂缝、溶洞等储层特征,其分辨率提升一直是专利创新的重点。近年来,专利技术从“单物理场成像”向“多场融合成像”发展:传统成像测井仅依赖电阻率或声波,而新专利通过同步采集电阻率、声波、介电常数等数据,构建多参数融合图像。2023年授权的“多频电磁成像测井仪”专利,通过设置5个不同频率的发射线圈,实现对地层不同深度的电磁响应测量,纵向分辨率达到0.1m,比传统仪器提升60%,成功应用于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的裂缝识别。

绿色环保与低干扰技术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测井技术的“环境友好性”成为新的专利增长点。传统放射性测井(如密度测井)使用伽马射线源,存在运输、存储风险,而新型专利正通过非放射性方法替代。例如,某研究院2022年申请的“核磁共振-声波联合密度测井方法”专利,利用核磁共振信号反演地层孔隙流体性质,结合声波速度计算密度,完全避免放射性源使用;另一项“可降解测井仪器外壳”专利,采用聚乳酸基复合材料,仪器完成测井任务后在井下180天内自然降解,解决了传统金属外壳遗留井筒的环保问题。

国内测井专利创新的主体与态势

企业与高校的创新贡献

国内测井专利创新呈现“企业主导应用、高校突破基础”的格局。八月瓜平台发布的《2023年能源装备专利报告》显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央企合计占据测井专利申请量的45%,技术方向聚焦工程化应用(如随钻工具、成像仪器量产);而高校(如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则在基础算法、新型传感器领域表现突出,例如中国石油大学2023年申请的“量子磁力测井传感器”专利,利用量子自旋效应将磁场测量灵敏度提升至10-12T,为深部油气藏勘探提供了新手段。

区域创新集群特征

测井专利的区域分布与能源资源禀赋高度相关。国家专利局统计显示,陕西(西安)、四川(成都)、北京三地的测井专利申请量占全国60%,形成三大创新集群:西安依托中石油测井有限公司,聚焦随钻测井装备研发;成都凭借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需求,推动成像测井与储层评价技术创新;北京则以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主,侧重基础理论与算法研究。这种“产业需求-技术研发”的区域联动,加速了专利技术的落地转化。

前沿探索与未来技术方向

多物理场协同探测

单一物理场测井易受地层复杂性干扰(如高矿化度地层影响电阻率测量),未来专利技术将更注重“多场协同”。例如,正在研发的“电磁-声波-中子全参数测井仪”,通过同一仪器同步采集三种物理场数据,利用数据融合算法消除单一参数的多解性,目前已有20余项相关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微型化与随钻工具集成

随着页岩气水平井、煤层气多分支井等复杂井型增加,对测井工具的“小型化”“集成化”要求更高。专利创新方向包括:微型传感器阵列(如直径20mm的多极板成像探头)、模块化工具设计(可根据需求组合不同测量模块)。某企业正在申请的“随钻测井-地质导向一体化工具”专利,将测井模块与导向模块集成,实现“测-导-钻”实时闭环控制,预计可缩短水平井钻井周期15%。

跨领域技术融合

测井技术正与量子传感、光纤通信、物联网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新的专利增长点。例如,量子磁力仪、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井筒应变与温度)、5G井下通信等技术的引入,有望突破传统测井的精度与传输瓶颈。新华网2023年报道,我国某团队已成功研发基于光纤光栅的随钻温度压力传感器,相关专利技术正在油田试验应用,为高温高压深井测井提供了新方案。

测井技术的发展始终与资源勘探需求同频共振,而专利作为创新的“晴雨表”,记录着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技术驱动”的跨越。随着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持续突破,未来测井专利将更加注重“精准探测-实时决策-环境友好”的协同,为能源安全与地质研究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常见问题(FAQ)

  • 测井专利技术当前有哪些主要趋势?当前测井专利技术主要朝着智能化、集成化和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智能化体现在采用先进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提高测井效率和准确性;集成化是多种测井功能整合到一个系统;绿色环保则注重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测井专利技术最新发展方向有什么实际应用?最新发展方向在实际中可用于更精确探测油气储层,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例如通过新技术能更好识别复杂地层中的油气分布。
  • 关注测井专利技术趋势对企业有什么好处?企业关注测井专利技术趋势可及时掌握行业动态,调整研发方向,避免技术落后。还能提前布局专利,增强自身技术竞争力和市场优势。

误区科普

有人认为只要掌握传统测井技术就能满足市场需求,无需关注专利技术趋势。实际上,随着油气资源开采难度增大,传统技术已难以适应复杂地质条件和环保要求。关注专利技术趋势能帮助企业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提升综合实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延伸阅读

  1. 《石油学报》2023年论文集

    • 推荐理由:该论文集收录了大量关于测井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智能化与数据驱动技术、随钻测井与实时监测等热点方向的前沿探索,对于深入了解当前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测井技术与应用》

    • 推荐理由: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测井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是了解测井技术全貌的经典教材,适合对测井技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和学生。
  3. 《中国测井技术发展报告》

    • 推荐理由:该报告由中国石油学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系统总结了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包含了丰富的行业数据和案例分析,对于把握国内测井技术的发展脉络和创新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4. 《测井仪器与设备》

    • 推荐理由:本书深入探讨了测井仪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以及新型测井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对于理解测井技术的硬件基础和创新点有重要作用,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实用工具书。
  5. 《测井数据处理与解释》

    • 推荐理由:该书聚焦于测井数据的处理和解释方法,涵盖了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智能化技术的多种算法和模型,对于提升测井数据解读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观点总结:

测井技术是地球物理勘探的关键,专利申请与授权能反映行业技术突破方向。近年来,测井领域专利活动从传统硬件优化转向智能化、绿色化、多功能集成。 2013 - 2023年,我国测井领域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占比均明显提升,技术分布也出现结构性变化。其专利演进历经硬件改进、软硬件协同、智能化与场景融合三个阶段。 当前测井专利技术热点方向包括智能化与数据驱动、随钻测井与实时监测、成像测井与高分辨率探测、绿色环保与低干扰技术。国内测井专利创新呈现企业主导应用、高校突破基础的格局,且区域分布与能源资源禀赋相关。 未来,测井专利技术将朝着多物理场协同探测、微型化与随钻工具集成、跨领域技术融合方向发展。测井技术发展与资源勘探需求紧密相关,未来测井专利将更注重精准探测、实时决策与环境友好的协同,提供更坚实技术支撑。

引用来源: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科科豆平台检索统计

知网收录的《石油学报》2023年论文

八月瓜平台发布的《2023年能源装备专利报告》

新华网2023年报道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