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主体的专利申请热情持续高涨。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58.2万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突破200万件,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然而,在创新活力迸发的同时,一种以“维权”为名、行“敛财”之实的行为逐渐浮出水面——专利钓鱼。这种行为不仅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也让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陷入“创新即侵权”的误区,承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从行为本质看,专利钓鱼通常指非实施实体(NPE,即自身不从事生产经营,仅通过持有专利获利的主体)或部分市场主体,通过注册、收购低质量专利(如权利要求模糊、技术方案简单且未实际应用的专利),以“专利侵权”为由向实际生产企业发起诉讼或索赔,迫使对方支付许可费或和解金的行为。这类专利往往不关注技术创新价值,而是利用专利制度的规则漏洞,将常见技术、行业通用方案包装成“独家权利”,瞄准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较弱的主体“精准打击”。例如,某地区一家从事智能家电配件生产的小企业,因产品使用了行业内广泛应用的温控算法,被一家从未生产过任何产品的公司起诉,对方手持一项2015年申请的“温度控制方法”专利,要求支付500万元许可费,最终企业因无力承担诉讼成本被迫和解。
专利钓鱼的核心在于“以小博大”,其手段具有隐蔽性和针对性。一种典型模式是“专利囤积”,即通过批量申请或低价收购“沉睡专利”(指长期未投入实际生产、仅维持法律有效性的专利),这些专利往往看似与某类产品或技术相关,但权利要求书的表述极为宽泛(例如将“通过网络传输数据”这种通用技术写入专利,涵盖几乎所有联网设备),使得实际生产中使用常规技术的企业极易“踩线”。另一种手段是“精准围猎”,钓鱼者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特定行业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通常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团队,产品技术多来自外部采购或常规研发,对上游技术的专利归属了解不足,且应诉能力弱、和解成本远低于诉讼成本,成为专利钓鱼的主要目标。据国家专利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在专利纠纷中,中小企业作为被诉方的占比超过60%,其中约30%的案件涉及非实施实体发起的维权,部分案件最终以企业支付“封口费”告终。
面对潜在的专利钓鱼威胁,市场主体需从技术研发、合作管理到纠纷应对建立全链条防护机制。在技术研发阶段,提前开展专利风险排查是关键。通过专业的专利检索平台(如科科豆提供的专利数据检索系统),对研发项目涉及的核心技术进行全面查新,重点关注权利要求范围较宽、申请人为非生产企业的专利,分析自身技术是否落入其保护范围。例如,某电子设备厂商在开发新款充电器前,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到一项“多接口充电装置”专利,权利要求中提到“包含至少两个USB接口”,而该厂商产品恰好符合这一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专利申请人从未生产过充电器,且近3年已对5家同行发起诉讼,遂及时调整接口设计,避免了侵权风险。
在商业合作中,需加强对合作方专利资质的审查。签订技术许可或采购合同时,要求对方提供专利有效性证明(如最近一次年费缴纳凭证)及权利稳定性分析报告(可通过八月瓜的专利价值评估模块获取),同时明确约定“如因专利侵权产生纠纷,由提供技术方承担全部责任”的条款。对于主动上门“维权”的主体,切勿急于妥协,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如八月瓜的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团队)对涉案专利进行无效性分析——部分钓鱼专利可能存在申请时未充分公开技术方案、权利要求缺乏创造性等缺陷,通过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可从根本上化解风险。
此外,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多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联合科科豆、八月瓜等服务平台建立“专利钓鱼预警数据库”,收录已被认定为“恶意诉讼”的专利及申请人信息,企业可通过平台实时查询合作方或维权方的信用记录,提前规避风险。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关于规范专利纠纷行政裁决和行政执法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对“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滥用专利权利”的行为,将加强案件审查力度,降低维权方的主张成功率。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专利钓鱼的生存空间正逐步压缩,但市场主体仍需保持警惕。通过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善用专业服务工具,才能在创新发展中既保护自身权益,又避免落入“钓鱼”陷阱,让专利真正成为驱动发展的“创新引擎”而非“敛财工具”。
什么是专利钓鱼? 专利钓鱼是指一些主体不以实施专利技术为目的,而是通过购买、挖掘等方式获得专利,再以指控他人侵权为手段,向企业索取高额许可费或和解金的行为。 如何防范专利钓鱼?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专利管理制度,加强专利检索和分析,提前布局自身专利,遇到侵权指控要积极应对,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 专利钓鱼行为是否合法? 专利钓鱼本身不必然违法,但如果其行为存在恶意、欺诈等情况,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被侵权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误区:只要收到专利侵权警告就一定是侵权了。 科普:专利钓鱼者可能会利用企业对专利法律的不了解进行恐吓。收到侵权警告后,企业应先进行专业的专利分析,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构成侵权,而不是盲目和解或支付高额费用。
内容:《专利侵权风险防范与应对实务》
推荐理由:系统讲解专利检索分析、侵权判定规则及规避设计方法,涵盖原文强调的“技术研发阶段专利风险排查”“调整设计避免侵权”等实操场景,帮助企业建立研发全流程防护机制。
内容:《非实施实体(NPE)行为研究报告(2023)》
推荐理由:聚焦专利钓鱼核心主体“非实施实体”,分析其专利囤积、精准围猎等手段的运作逻辑,收录国内典型NPE维权案例(如原文提及的“温控算法诉讼案”类似案例),为识别钓鱼主体提供参考。
内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南》
推荐理由: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薄弱的痛点,从技术采购审查、合同条款设计(如原文建议的“侵权责任归属约定”)到纠纷应对策略,提供轻量化管理工具和模板,贴合中小企业实际需求。
内容:《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实务操作指南》
推荐理由:详细拆解专利无效宣告的申请流程、证据准备及审查要点,重点分析“钓鱼专利”常见缺陷(如权利要求缺乏创造性、公开不充分),助力企业通过无效程序从根本化解风险(对应原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无效性分析”)。
内容:《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与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白皮书》
推荐理由:介绍“专利钓鱼预警数据库”的构建逻辑与应用方法,包含恶意诉讼专利及申请人信用记录查询路径,呼应原文“通过平台实时查询信用记录,提前规避风险”的监管与行业协同机制。
内容:《美国“专利流氓”应对案例与法律策略》
推荐理由:梳理美国应对NPE的司法实践(如“恶意诉讼”认定标准、诉讼费用转移制度),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经验借鉴,帮助理解“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专利滥用行为规制路径。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专利申请热情高涨,但“专利钓鱼”行为也逐渐出现,扰乱市场秩序,让企业承受损失。 “专利钓鱼”常指非实施实体或部分市场主体注册、收购低质量专利,以“专利侵权”为由向生产企业索赔。其常见手段有“专利囤积”,批量申请或收购“沉睡专利”,权利要求表述宽泛;“精准围猎”,利用大数据锁定中小企业。国家专利局报告显示,专利纠纷中中小企业作为被诉方占比超60%。 市场主体需建立全链条防护机制。研发阶段提前开展专利风险排查,通过专业平台检索分析;商业合作加强对合作方专利资质审查,明确纠纷责任条款;遇到主动“维权”主体,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无效性分析。此外,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建立“专利钓鱼预警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强对滥用专利权利行为的审查。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市场主体仍要保持警惕,提升管理能力,善用专业工具。
国家专利局
《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关于规范专利纠纷行政裁决和行政执法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