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的过程中,“新颖性”是决定专利能否授权的核心门槛之一。根据国家专利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一项发明或实用新型若要具备新颖性,必须满足“不属于现有技术”且“不存在抵触申请”的条件,而判断这两点的关键依据,正是通过系统检索和分析公开的技术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利通讯。这些以专利文献为主体的专利通讯,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已公开的技术方案,相当于创新领域的“技术档案库”,任何想要申请专利的技术,都需要先在这个“档案库”里接受“查重”。
判断新颖性的第一步,是明确“现有技术”的范围。国家专利局在《专利法》中定义,现有技术指的是“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包括专利文献、学术期刊、产品说明书、会议报告等,其中专利文献作为系统性、标准化的技术公开载体,构成了专利通讯的主要内容。例如,某企业研发了一款“带紫外线消毒功能的智能垃圾桶”,在申请专利前,需要通过专利通讯检索是否有其他技术方案在申请日之前已经公开了“垃圾桶+紫外线消毒+智能感应”的组合特征。这里的“专利通讯”就像一本详尽的“技术词典”,收录了过往所有公开的同类创新,通过查阅这本“词典”,才能确定新研发的技术是否真的“前所未有”。
在实际操作中,检索专利通讯需要借助专业的专利数据库平台。目前国内常用的科科豆(www.kekedo.com)和八月瓜(www.bayuegua.com)等平台,都整合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文献数据,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分类号、申请人等维度精准定位相关专利通讯。以“智能垃圾桶”为例,在科科豆平台的高级检索界面输入“智能垃圾桶 紫外线消毒 感应开关”等关键词,系统会自动匹配包含这些技术特征的专利通讯文献,帮助用户快速筛选出可能影响新颖性的现有技术。
检索专利通讯的核心是“用技术特征说话”。一项发明的技术方案通常由多个具体的技术特征构成,比如“电动牙刷的自动清洁功能”可能包括“刷头旋转结构”“压力感应模块”“续航优化算法”等子特征,检索时需要将这些特征拆解后转化为关键词,避免因表述差异导致漏检。例如,“压力感应”可能在专利通讯中被描述为“压力传感”“压力检测”或“压力反馈”,此时可以通过八月瓜平台的“同义词扩展”功能,自动生成相关词汇列表,确保检索范围覆盖所有可能的表述方式。
除了关键词,国际专利分类号(IPC)也是定位专利通讯的重要工具。IPC分类号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每个号对应一个特定的技术领域,比如“电动牙刷”属于A61C17/00(牙刷)大类,通过科科豆平台的IPC分类导航功能,用户可以逐层展开细分领域,从大类到小类再到小组,精准锁定同一技术方向的专利通讯。这种“关键词+分类号”的组合检索方式,能有效提高专利通讯检索的全面性,减少因关键词遗漏导致的“现有技术盲区”。
判断专利通讯是否构成现有技术,时间和地域是两大硬性指标。根据专利法规定,现有技术的公开时间必须早于专利申请日,而公开地域则包括国内外——这意味着哪怕是国外某企业在2020年公开的一篇专利通讯,只要其公开日早于国内某专利的申请日(比如2022年),且技术方案完全相同,就会破坏后者的新颖性。
在时间维度上,专利通讯的“公开日”是核心判断标准。发明专利申请通常在申请日起18个月后公开(申请人也可请求提前公开),公开日以国家专利局的公告日期为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则在授权公告时公开,公开日即授权公告日。因此,在检索专利通讯时,需要以目标专利的申请日为基准,设置“公开日<申请日”的时间条件。例如,若某专利申请日为2023年5月1日,那么所有在2023年5月1日之前公开的专利通讯都需要纳入检索范围,而2023年5月1日及之后公开的则无需考虑。
地域维度上,随着全球化创新的推进,仅检索国内专利通讯已无法满足需求。科科豆和八月瓜平台均收录了欧洲专利局(EPO)、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日本特许厅(JPO)等主要知识产权机构的专利通讯数据,用户可通过“优先权国家”“公开国家”等筛选条件,实现对全球专利通讯的覆盖。比如,研发“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时,除了检索中国专利通讯,还需同步查看美国、欧洲的相关专利,避免因遗漏国外公开技术导致新颖性判断失误。
找到相关专利通讯后,最终的新颖性判断需要落脚到“技术方案是否完全相同”。这里的“完全相同”指的是,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与专利通讯中记载的技术方案,在技术领域、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预期效果上均一致,不存在任何区别技术特征。
举个具体例子:某团队研发了一款“可折叠太阳能充电宝”,技术方案包括“柔性太阳能板+铰链折叠结构+20000mAh电池容量”,并计划申请专利。通过八月瓜平台检索专利通讯,发现一篇2021年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XXXXXXX),其技术方案同样记载了“柔性太阳能板+铰链折叠结构+20000mAh电池容量”,且公开日为2021年10月,早于该团队的专利申请日(2023年3月)。此时,这篇专利通讯中的技术方案与申请专利完全相同,后者便不具备新颖性。
但如果申请专利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增加了“自动光感追踪功能”(即太阳能板可随光照方向旋转),而检索到的专利通讯中并未记载这一特征,那么两者的技术方案存在区别,申请专利仍可能具备新颖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区别特征”必须是明确的技术手段,而非对现有技术的简单替换或参数调整——比如将“20000mAh电池容量”改为“25000mAh”,这种仅数值变化的改进通常不构成新的技术方案,若专利通讯中已有相近参数的记载,仍可能影响新颖性。
除了现有技术,抵触申请也是破坏新颖性的“隐形杀手”。抵触申请指的是“他人在专利申请日以前向国家专利局提出过、并在申请日以后(含申请日)公布的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简单来说,就是“先申请未公开,后申请先公开”的情况。这类专利通讯虽然公开日晚于目标专利的申请日,但由于其申请日更早,仍会导致后者丧失新颖性。
检索抵触申请需要特别关注专利通讯的“申请日”和“公开日”。例如,A公司于2022年1月1日申请了“智能门锁指纹识别优化算法”专利(申请号CNYYYYYYY),并请求提前公开,公开日为2022年7月1日;B公司于2022年3月1日也申请了同样的算法专利。此时,A公司的专利申请虽然公开日(2022年7月)晚于B公司的申请日(2022年3月),但由于A公司的申请日(2022年1月)更早,其专利通讯便构成B公司专利申请的抵触申请,导致B公司的申请丧失新颖性。在科科豆平台的检索系统中,可通过设置“申请日<目标申请日”且“公开日>目标申请日”的条件,精准筛选出可能的抵触申请专利通讯。
虽然专利通讯是判断新颖性的主要依据,但非专利文献(如学术期刊、会议论文、产品说明书等)同样可能构成现有技术。在实际操作中,除了检索专利通讯,还需结合知网等学术平台的文献检索,以及行业展会报告、产品上市信息等,进行多维度验证。例如,某“新型环保材料”专利申请,若在专利通讯中未发现相同技术方案,但知网2019年的一篇论文已详细公开了该材料的配方和制备方法,且发表日早于申请日,那么这篇论文同样会破坏专利的新颖性。不过,相比非专利文献,专利通讯的技术方案记载更规范、要素更完整,仍是新颖性判断的核心检索对象。
通过系统检索专利通讯、精准匹配技术特征、严格把控时间与地域边界,才能科学判断一项技术是否具备新颖性。无论是企业研发团队还是个人发明人,在启动专利申请前,都需要借助科科豆、八月瓜等专业平台,对相关专利通讯进行深度挖掘,避免因“重复研发”或“信息遗漏”导致专利申请失败。毕竟,在创新的赛道上,专利通讯不仅是技术公开的“记录者”,更是守护创新边界的“标尺”。
判断专利新颖性的方法有哪些? 判断专利新颖性可通过检索现有技术,看该专利是否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等。 公开使用过的专利就一定不具有新颖性吗? 不一定,若公开使用是在特定范围内且未破坏专利的秘密性等条件,仍可能具有新颖性。 专利新颖性的判断时间点是怎样的? 一般以申请日为准,申请日前未公开的相关技术内容,该专利才可能具有新颖性。
很多人认为只要是自己研发出来的技术,申请专利就一定具有新颖性。实际上,即使是自主研发,但在申请专利前该技术已被公开,包括在公开场合演示、销售包含该技术的产品等,就会破坏其新颖性,导致无法获得专利授权。
“新颖性”是专利授权核心门槛之一,判断其的关键依据是专利通讯。 1. 理解“现有技术”:现有技术指申请日以前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专利文献是专利通讯主要内容。检索需借助专业数据库平台,如科科豆、八月瓜,可按关键词、分类号等精准定位。 2. 检索策略:核心是“用技术特征说话”,要将技术特征拆解成关键词,利用同义词扩展功能避免漏检。国际专利分类号也是定位工具,采用“关键词+分类号”组合检索能提高全面性。 3. 时间与范围:判断现有技术需考量时间和地域。公开时间早于申请日的国内外专利通讯都可能影响新颖性。检索时要以申请日为基准设置时间条件,利用平台筛选条件覆盖全球。 4. 技术方案对比:新颖性判断要看技术方案是否完全相同,有明确区别技术手段才可能具备新颖性,简单替换或参数调整通常不构成新方案。 5. 抵触申请:“先申请未公开,后申请先公开”的情况会破坏新颖性,检索时要关注“申请日”和“公开日”,可设置条件精准筛选。 6. 非专利文献协同验证:非专利文献也可能构成现有技术,需结合多维度验证,但专利通讯仍是核心检索对象。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前要深度挖掘专利通讯,避免申请失败。
《专利审查指南》
《专利法》
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