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专利搜索已成为企业技术研发、市场布局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无论是初创企业的技术可行性调研,还是大型企业的专利侵权风险排查,亦或是科研机构的前沿技术追踪,高效的专利搜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在整个专利搜索过程中,关键词的选择如同开启宝库的钥匙,其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检索结果的全面性、精准性以及检索工作的效率。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中明确指出,检索是专利审查中的关键步骤,而关键词的合理运用是确保检索质量的基础。
要做好关键词的选择,首先需要对目标技术主题有深入的理解。这意味着不仅要掌握技术本身的核心原理、构成要素和应用场景,还要能够准确提炼出描述该技术的核心词汇。例如,当研究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板”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太阳能”和“电池板”这两个基础词汇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技术特点,如它是基于“钙钛矿”材料还是“碲化镉”,是否涉及“柔性基板”技术,或者是否具备“高效光电转换”、“抗衰减”等性能优势。这些从技术细节中提炼出来的词汇,往往比宽泛的通用词汇更能精准定位到相关专利。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阅读技术交底书、相关学术论文 abstract 部分(如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或产品说明书等材料,系统梳理技术点,为关键词的初步筛选奠定基础。
在初步确定核心技术词汇后,进行关键词的扩展是提升检索全面性的重要步骤。技术术语往往存在多种表达方式,包括同义词、近义词、上位词、下位词、学名、俗称、缩写、全称以及不同语种的对应词汇等。例如,“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其同义词或相关表达可能包括“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而“计算机”的上位词可以是“电子设备”,下位词则可能是“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此外,还应考虑到行业内的习惯用语或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比如在通信领域,“5G”也常被称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词汇拓展,可以有效避免因表达方式不同而导致的专利文献漏检。一些专业的专利检索平台,如科科豆或八月瓜,通常会提供同义词推荐或相关词拓展功能,辅助用户进行关键词的扩展工作,这些工具的合理利用能够显著提高关键词扩展的效率和广度。
完成关键词的扩展后,需要结合具体的检索目标和技术领域特点对这些词汇进行筛选和组合。并非所有扩展出来的词汇都适用于当前的检索需求,需要判断其与核心技术主题的相关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检索噪音。例如,在检索“用于手机的无线充电装置”时,“无线充电”是核心词,而“手机”是应用场景限定词,如果将“电子设备”作为“手机”的上位词进行扩展检索,可能会引入大量关于“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其他设备无线充电的专利,从而增加筛选工作量。因此,在选择时需要权衡检索的全面性和精准性。在关键词组合方面,通常会运用逻辑运算符,如“与(AND)”、“或(OR)”、“非(NOT)”来构建检索式。“AND”用于连接不同的技术要素,以缩小检索范围,提高精准度,例如“无线充电 AND 手机 AND 线圈设计”;“OR”用于连接同义词或相关词,以扩大检索范围,保证全面性,例如“人工智能 OR AI OR 机器学习”;“NOT”则用于排除不相关的主题,例如“新能源汽车 NOT 燃油”。此外,还可以利用截词符、通配符等符号处理一些拼写变体或词形变化,如“bio*”可以检索到“biology”、“biomedical”等相关词汇。
在实际的专利搜索过程中,关键词的选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初始构建的检索式可能会返回过多不相关的结果,或者遗漏一些重要的专利文献。这时就需要根据初步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查看检索到的专利文献中使用了哪些未曾考虑到的关键词或分类号,这些信息可以反过来补充和优化已有的关键词列表。例如,在检索“无人机避障方法”时,初始关键词可能包括“无人机”、“避障”、“障碍物检测”,但在阅读检索结果时,可能会发现“自主导航”、“路径规划”、“传感器融合”等词汇也是该领域的高频技术词,将这些词汇补充到检索式中,能够进一步提升检索的全面性。同时,如果检索结果中出现大量与目标技术不相关的专利,可能需要增加限定词或使用“NOT”运算符来排除干扰。这种基于检索结果的反馈与调整机制,是提升专利搜索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经验积累的重要过程。
另外,还需要注意关键词的中英文转换准确性,特别是在进行国际专利搜索时。不同语种之间的术语对应往往存在差异,直接的字面翻译可能导致检索偏差。建议参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国际专利分类表》(IPC)中的官方术语翻译,或利用专业的双语词典、术语库,确保中英文关键词的准确对应。例如,“区块链”对应的标准英文术语是“Blockchain”,而非字面直译的“Chain of Blocks”。同时,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或地域特色的词汇,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当地的专利文献撰写习惯。
除了上述方法外,关注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新兴词汇也非常重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概念和术语不断涌现,及时掌握这些新兴词汇能够帮助检索者更早地发现前沿技术专利。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元宇宙”、“Web3.0”等概念,其相关的专利申请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准确把握这些新兴词汇对于相关领域的专利搜索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关注行业资讯网站(如新华网的科技板块)、专业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和补充关键词库。
在整个关键词选择和优化过程中,灵活运用专利检索平台提供的辅助功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科科豆和八月瓜等平台通常具备关键词高亮显示、检索历史记录、检索式保存与编辑等功能,这些功能有助于用户在检索过程中快速定位关键信息,对比不同检索式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同时,一些平台还提供了专利分类号(如IPC、CPC)与关键词结合的检索方式,通过将关键词与相关的分类号组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检索的精准度和效率,因为分类号能够从技术主题的功能、应用等角度对专利文献进行更为系统和规范的划分。
总之,专利搜索中的关键词选择是一项需要结合技术理解、词汇拓展、逻辑分析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性工作。它要求检索者具备严谨的思维方式、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持续学习的意愿。通过深入理解技术主题、全面扩展关键词、科学组合与筛选、动态调整优化,并充分利用专业检索工具的辅助功能,才能构建出高效的检索式,从而在海量的专利文献中精准、全面地找到所需的技术信息,为后续的技术研发决策、知识产权布局或法律风险评估提供有力的支持。
专利搜索中选择关键词有哪些方法? 可从专利的技术主题、发明点、相关技术领域等方面提取核心关键词,还可借助同义词、近义词拓展。 选择关键词时需要注意什么? 要避免使用过于宽泛或过于具体的词汇,确保关键词能准确反映专利内容,同时考虑关键词的时效性和行业通用性。 关键词选择不当会有什么影响? 可能导致搜索结果不准确,遗漏相关专利,或者搜索出大量无关信息,浪费时间和精力。
很多人认为在专利搜索中使用越多的关键词就能得到越精准的结果,其实不然。过多的关键词可能会使搜索条件过于苛刻,导致相关专利无法被检索出来。应该筛选出最关键、最具代表性的词汇进行搜索。
《专利审查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 编)
推荐理由:作为专利检索领域的官方权威文件,详细规定了专利审查中的检索原则、步骤及关键词运用规范,是理解专利检索底层逻辑和关键词选择标准的核心依据。
《专利信息检索与利用》(程良友 等著,知识产权出版社)
推荐理由:系统讲解专利检索的全流程方法论,涵盖技术主题分析、关键词扩展技巧、数据库工具应用及检索策略优化,包含大量实操案例,适合从入门到进阶的检索者提升关键词筛选与组合能力。
《国际专利分类表(IPC)使用指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编)
推荐理由:指导如何通过IPC分类号与关键词协同检索,帮助用户利用分类号的系统性划分降低检索噪音,尤其适合需要结合技术功能与应用场景精准定位专利的需求。
《英汉专利术语大词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收录数十万条专利领域专业术语的权威翻译,解决中英文术语对应偏差问题,保障国际专利检索中关键词翻译的准确性,避免因字面翻译导致的漏检。
《专利检索策略与案例分析》(李中奎 等著,法律出版社)
推荐理由:通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热门领域的真实检索案例,演示关键词动态调整过程(如从核心词到新兴词汇的补充),直观展示如何平衡检索全面性与精准性。
在创新驱动发展时代,专利搜索是企业和科研机构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而关键词选择则是专利搜索的核心。具体方法如下: 1. 深入理解目标技术主题,准确提炼核心词汇。可通过阅读技术交底书、学术论文等材料梳理技术点,如研究新型太阳能电池板需分析其材料、技术和性能等细节。 2. 进行关键词扩展,考虑同义词、近义词、上位词、下位词等多种表达方式。利用专业专利检索平台的拓展功能,避免文献漏检。 3. 结合检索目标和领域特点筛选和组合关键词。运用逻辑运算符构建检索式,权衡全面性和精准性。 4. 动态调整和优化关键词。根据检索结果分析,补充遗漏的关键词,排除不相关信息。 5. 确保中英文关键词转换准确,参考官方术语翻译和专业词典。 6. 关注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和新兴词汇,及时更新关键词库。 7. 灵活运用专利检索平台的辅助功能,如关键词高亮、检索式保存等。
总之,关键词选择是系统工作,需检索者具备多方面能力,以构建高效检索式,为后续工作提供支持。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
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国际专利分类表》(IPC)
新华网的科技板块
专业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