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购平台浏览商品时,我们常看到“专利商品”“独家专利技术”等宣传标签,这些标签往往暗示着产品的技术优势和独特性,让消费者愿意为之支付更高的价格。但你是否想过,这些宣称的“专利商品”真的靠谱吗?事实上,市场上不少所谓的“专利商品”可能存在专利号伪造、专利失效、技术与专利无关等问题,稍不注意就可能踩坑。想要在网购时准确辨别专利商品的真伪,需要从专利的“身份”“状态”“关联性”等多个维度逐一核实,结合权威信息和实用技巧,才能让自己的每一分钱都花在真正的技术价值上。
很多人看到“专利”二字就觉得“高级”,但“专利商品”的核心其实是“产品与专利技术的绑定”。根据《专利法》,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类型:发明专利针对新的技术方案(比如一种新型电池材料),实用新型专利针对产品形状、构造的实用改进(比如可折叠的手机支架结构),外观设计专利则保护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比如一款独特造型的耳机外壳)。真正的专利商品,意味着其核心功能或设计是受专利保护的,商家拥有在一定期限内的独占权,他人未经许可不能生产、销售。
举个例子,某品牌宣称其“纳米抗菌冰箱”是专利商品,若该冰箱的抗菌技术(比如特定纳米涂层的制备方法)获得了发明专利,那么“纳米抗菌”这一核心功能就与专利直接相关,属于合规的专利商品;但如果商家只是给冰箱贴了个“专利”标签,实际专利是外观设计专利(比如冰箱门的花纹),却宣称“抗菌功能有专利”,这就属于典型的误导——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是外观,与功能无关,这样的商品自然算不上真正的“专利商品”。
既然专利商品的核心是“有专利”,那第一步就是要求商家提供专利号。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标识标注办法》,商家在宣传或销售专利商品时,必须清晰标注专利号,格式通常为“ZL”(专利的拼音缩写)加申请号,例如“ZL202310012345.6”(发明专利)、“ZL202320012345.6”(实用新型专利)、“ZL202330012345.6”(外观设计专利)。这串数字就像专利的“身份证号”,是验证真伪的第一道关卡。
如果商家拒绝提供专利号,或给出的号码格式错误(比如没有“ZL”前缀、数字位数不对),基本可以判定为虚假宣传。曾有消费者反映,某商家宣传“智能温控专利商品”,却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提供专利号,后经市场监管部门调查,该商品根本未申请任何专利,最终商家因虚假宣传被处罚。
拿到专利号后,最关键的一步是通过权威渠道核实专利信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方平台(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国家专利局官网”进入)是查询专利状态的唯一权威途径,在这里输入专利号,就能获取专利的详细公开文本,包括专利名称、类型、专利权人、申请日、授权公告日、权利要求书等核心信息。
比如,某商家宣称其“防脱洗发水”是专利商品,提供的专利号为“ZL202010123456.7”。在国家专利局官网输入该号码后,若显示专利名称为“一种具有生发功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权人是该商家,且专利类型为发明专利,这说明专利确实存在;若查询结果显示“无此专利”或“专利不存在”,则可直接判定商家造假。
除了国家专利局官网,一些第三方专利数据平台也能提供辅助查询服务,比如科科豆(www.kekedo.com)的“专利信息检索系统”或八月瓜(www.bayuegua.com)的“专利有效性核验工具”,这些平台会整合专利的法律状态、同族专利、引证信息等数据,帮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专利背景,但最终的有效性仍需以国家专利局的公示信息为准。
查到专利存在,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有效”的专利商品。专利有法定保护期限:发明专利保护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超过保护期的专利会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都可使用,此时再宣称“专利商品”就属于误导。此外,专利需要每年缴纳年费才能维持有效,若未按时缴纳,专利权会提前终止。
比如,某商家销售的“2010年申请的节能灯泡专利商品”,若该专利是2010年5月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那么保护期到2020年5月就已结束,现在销售时再宣传“专利商品”就是虚假的;若查询发现该专利在2018年因未缴年费被终止,同样属于无效专利。
更隐蔽的问题是“专利与商品无关”。有些商家会用自己持有的其他专利“张冠李戴”,比如用外观设计专利(如包装盒图案)宣称产品功能有专利,或用早已失效的专利号“碰瓷”热门技术。此前新华网曾报道“量子水杯”乱象:部分商家宣称水杯有“量子净化专利”,但消费者查询专利号后发现,对应的专利是“一种水杯的外观设计”,与量子技术毫无关系,这种情况下,商品与专利完全脱节,自然不是真正的专利商品。
即便是有效的专利,也不代表商品一定有技术优势。有些专利可能只是“概念性”的,并未真正转化为产品功能。比如某商家宣称“AI语音控制专利商品”,专利权利要求书里写的是“一种基于语音识别的控制方法”,但商品实际仅支持简单的“开关”指令,与专利中描述的“多轮对话、场景联动”技术特征完全不符,这种“缩水”的专利商品,本质上也是对消费者的欺骗。
判断专利技术是否“有用”,可以重点看专利的“权利要求书”(专利文件中界定保护范围的部分,相当于技术的“说明书”),对比其中的技术特征与商品宣传是否一致。比如专利权利要求书提到“采用3层复合滤膜,过滤精度达0.1微米”,而商品详情页只写“高效过滤”,未提滤膜层数和精度,此时可以要求商家提供检测报告,核实技术参数是否达标。此外,知网等学术平台上的文献也能提供参考,比如某“新型环保材料专利商品”,若知网有论文研究其实际降解率达到专利要求的90%以上,说明技术已通过验证;若文献显示该材料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未大规模生产,那商品可能只是“概念炒作”。
如果发现购买的“专利商品”存在虚假宣传,消费者可以保留聊天记录、商品宣传页面、专利查询截图等证据,通过12315平台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向电商平台申请退货退款。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通过投诉举报处理的专利纠纷案件同比增长22%,其中超八成案件消费者获得了赔偿或退款。
此外,要警惕商家用“专利申请中”“专利受理”等话术模糊概念——专利申请需要经过审查才能授权,“申请中”并不等于“已授权”,此时产品无权标注“专利商品”。若商家以此为由拒绝提供专利号,基本可以判定为“打擦边球”,需谨慎购买。
网购专利商品的核心是“让技术价值看得见”,通过核实专利号、确认有效性、比对技术特征等步骤,就能避开大部分“伪专利”陷阱。记住,真正的专利商品,不仅有“专利”这张“身份证”,更有实实在在的技术功能作为支撑,只有两者兼备,才值得你为“技术”买单。
问:网上购买专利商品有哪些简单的辨假方法? 答:可以查看商品的专利号,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该专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可查看商品的质量、包装、说明书等是否符合该专利产品的特征。 问:没有专利号的商品一定是假的吗? 答:不一定。有些商品虽然有相关专利,但可能在销售过程中未标注专利号;不过大部分正规的专利商品都会标注。若对商品有疑虑,可联系商家询问专利情况。 问:网上商家展示的专利证书图片能证明商品是真的有专利吗? 答:不一定。商家可能展示虚假的证书图片,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证书的真实性和与该商品的关联性。
误区:只要商品宣传有专利就一定是真的专利商品。有些不良商家会虚假宣传商品有专利,以吸引消费者购买。消费者不能仅听商家宣传,要主动去核实专利信息,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网购常遇到“专利商品”宣传,但市场上不少此类商品存在问题。辨别真伪需从多维度核实,让每分钱花在真正的技术价值上。 1. 明确“专利商品”含义:其核心是产品与专利技术绑定,专利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真正的专利商品核心功能或设计受保护。 2. 要求商家提供专利号:按规定,商家宣传或销售时须标注,格式通常为“ZL”加申请号,若拒绝或格式错误,可能是虚假宣传。 3. 通过权威渠道核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是查询专利状态的唯一权威途径,第三方平台可辅助查询,但以官网为准。 4. 重点核实专利:要核实专利是否在有效期内,以及与商品是否相关,避免商家用失效专利或不相关专利宣传。 5. 判断专利技术“含金量”:看权利要求书,对比技术特征与商品宣传,还可参考学术文献,避免购买“概念炒作”商品。 6. 遇到“伪专利”维权:保留证据,通过12315投诉或向电商平台申请退款,警惕“专利申请中”等话术。
《专利法》
《专利标识标注办法》
新华网
国家知识产权局
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