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技术驱动型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过获取外部专利技术增强自身研发实力、拓展市场份额,已成为众多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统计年报》显示,2023年我国专利转让、许可等交易活动备案数量达48.6万件,同比增长12.3%,其中专利求购作为企业主动获取技术的核心方式,交易规模占比超过六成。然而,随着交易活跃度的提升,因专利权利瑕疵、权属争议等引发的侵权纠纷也逐渐增多,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识别风险、妥善处理纠纷,成为企业参与专利交易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专利求购涉及专利权利的转移,其纠纷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或权利状态不清晰。常见的侵权纠纷主要有两类:一是求购方获得专利后,被第三方指控该专利侵犯其在先合法权利,例如某生物科技公司通过科科豆平台求购一项基因编辑专利,在投入生产后却被另一家药企起诉,理由是该专利的核心技术方案已被对方在2018年申请的专利中公开,导致求购方陷入“买来的专利本身侵权”的困境;二是求购方取得专利后,发现目标专利已被他人未经许可实施,即“买到的专利正在被侵权”,例如某电子企业花费500万元购得一项快充技术专利,却发现市场上多家厂商早已使用该技术生产产品,导致求购方无法独占实施专利,投资回报受损。
这类纠纷的成因往往与交易前的风险排查不足有关。部分企业在专利求购时,仅关注专利的技术内容是否符合需求,而忽视对专利法律状态、权利稳定性及侵权风险的全面核查。例如,未核实专利是否存在未缴年费导致的失效风险、是否被提出过无效宣告请求、权利要求书中的技术特征是否与他人在先专利构成冲突等。八月瓜平台2024年发布的《专利交易风险报告》指出,在其协助处理的专利求购纠纷中,63%的案件源于交易前未进行完整的专利尽调,其中“未发现在先侵权风险”占比最高,达38%。
避免侵权纠纷的关键在于专利求购前的风险预防,而系统的尽职调查是核心环节。企业可借助专业专利服务平台的工具,从法律、技术、市场三个维度对目标专利进行全面分析。以八月瓜为例,其专利数据库整合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数据,企业在专利求购时,可通过平台的“专利全景分析”功能,一键获取目标专利的法律状态(如是否有效、有无质押或查封)、权利要求稳定性(历史无效宣告记录、审查意见答复要点)、以及侵权风险预警(检索相同或近似技术领域的专利,生成权利要求对比报告)。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曾通过该功能发现,其意向求购的一项“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专利,权利要求书中的“散热结构”技术特征与某日系车企的在先专利高度重合,及时终止交易避免了后续纠纷。
除了数据库工具,专利求购时还需关注转让方的资质与专利权属证明。科科豆平台推出的“专利交易保”服务,要求转让方上传专利登记簿副本、权利转移证明等文件,并通过平台审核确认权属无争议后才允许挂牌,这种机制能有效降低“无权处分”导致的侵权风险。实践中,曾有企业因未核实转让方是否为专利唯一权利人,在支付款项后发现该专利为共有专利,其他共有人拒绝转让,最终不仅未能获得专利,还因已投入生产使用而被共有人起诉侵权。
若专利求购后不幸遭遇侵权纠纷,企业需根据纠纷类型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对于“求购的专利被他人指控侵权”的情况,首要任务是通过专业分析判断侵权是否成立。某智能家居企业通过专利求购获得一项“智能门锁指纹识别”专利后,被起诉侵权,该企业委托专利代理师将涉案专利的权利要求与对方专利的技术特征进行逐一对比,发现己方专利的“活体指纹检测算法”与对方专利的“电容式指纹采集”属于不同技术方案,最终通过提交不侵权分析报告,使对方撤回起诉。这一过程中,企业可利用八月瓜的“专利侵权对比工具”,自动生成技术特征对比表,辅助快速判断侵权可能性。
对于“求购的专利被他人实施侵权”的情况,企业可选择行政投诉或司法诉讼途径维权。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修订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案指南》,地方知识产权局收到侵权投诉后,可在45日内完成调查并作出行政裁决,相比司法诉讼更高效。某光伏企业曾通过这一途径,在2个月内促使侵权方停止生产并赔偿经济损失120万元。司法诉讼则适用于复杂案件,例如涉及跨境侵权或赔偿金额较高的情况,此时需注意诉讼时效——《专利法》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在纠纷解决过程中,证据的收集与固定至关重要。企业应保留专利求购过程中的所有文件(转让合同、付款凭证、尽调报告),并对侵权行为进行公证取证(如购买侵权产品、截取侵权网页)。某医疗器械公司在发现竞争对手使用其求购的专利技术后,通过公证购买侵权产品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技术特征拆解,最终在诉讼中凭借完整证据链获得法院支持,判赔金额达800万元。
面对复杂的专利侵权纠纷,企业可借助外部专业力量提升应对效率。国家知识产权局设立的“专利侵权纠纷快速处理绿色通道”,对涉及重点产业、中小微企业的纠纷提供优先审查服务,2023年通过该通道处理的案件平均周期缩短至37天。此外,科科豆与八月瓜等平台均提供“纠纷调解对接”服务,可对接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非诉讼方式快速化解争议。某新材料企业通过平台调解,与侵权方达成专利许可协议,既避免了诉讼成本,又通过许可费获得持续收益。
从长远来看,企业应建立专利交易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将专利求购的风险排查纳入常态化工作。例如,在年度预算中预留专利尽调与纠纷应对资金,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八月瓜等平台的专利交易风险培训,提升内部团队的风险识别能力。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国家专利局2024年数据显示,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的平均赔偿额已达156万元,司法判决赔偿额同比增长21%,这意味着侵权成本显著提高,企业更需通过科学的风险管控,在专利求购中实现技术资产的安全获取与有效利用。
专利求购遇到侵权纠纷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可以通过协商、调解、行政处理、仲裁和诉讼等途径解决。 解决专利求购侵权纠纷需要多长时间? 这取决于具体解决途径,协商和调解较快,若走诉讼程序,一般可能需要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求购专利时如何避免侵权纠纷? 求购前要对专利的法律状态进行全面调查,签订正规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有人认为专利求购时只要和转让方签了合同,后续就不会有侵权问题。实际上,即使签了合同,如果该专利本身存在权利瑕疵或转让方无权处分等情况,依然可能引发侵权纠纷。所以求购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专利背景调查。
在技术驱动型经济发展背景下,专利求购成为企业获取技术的重要方式,但交易活跃度提升也使侵权纠纷增多。 1. 纠纷表现与成因:常见纠纷有“买来的专利本身侵权”和“买到的专利正在被侵权”两类。成因多是交易前风险排查不足,如未核查专利法律状态等,63%的案件源于未完整尽调。 2. 风险预防:关键在于求购前进行系统尽职调查,借助专业平台工具从法律、技术、市场维度分析目标专利。同时关注转让方资质与权属证明,降低“无权处分”风险。 3. 纠纷应对:若遭遇纠纷,“求购的专利被指控侵权”时,先专业判断侵权是否成立;“求购的专利被他人实施侵权”,可选择行政投诉或司法诉讼维权,注意收集固定证据。 4. 借助支持:企业可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如利用绿色通道和平台调解服务。长远看,应建立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排查常态化,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实现在专利求购中安全获取和有效利用技术资产。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中国专利统计年报》
八月瓜平台2024年《专利交易风险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修订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案指南》
《专利法》
国家专利局2024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