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尤其是新产品研发进入试生产阶段或现有产品迭代升级时,对相关技术方案进行全面的专利判断是避免法律风险、保障生产活动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当年全国法院新收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超过5万件,其中因生产环节未进行充分专利判断导致的侵权案件占比达32%,这一数据凸显了生产前专利判断对企业的重要性。例如,某消费电子企业因生产的无线耳机未进行专利判断,侵犯了某公司的“耳机降噪算法”专利,最终被判赔偿经济损失2300万元,生产线停工整顿3个月,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万元,这一案例(源自《知识产权》杂志2023年第6期,知网收录)充分说明,生产中的专利判断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管理环节。
要实现有效的专利判断,首先需要全面获取与生产产品相关的专利信息,这一步依赖于专业的专利检索工具和科学的检索策略。企业可以通过科科豆(www.kekedo.com)的专利检索系统,输入产品的核心技术关键词(如“智能温控电饭煲的加热模块”“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等),并结合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分类号)、申请人、申请日等筛选条件,精准定位目标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专利文献;而八月瓜(www.bayuegua.com)的专利数据库则能提供专利的法律状态、同族专利信息、权利要求书全文及说明书附图等深度数据,帮助企业构建完整的专利信息库。在检索过程中,需注意检索范围的全面性,不仅要覆盖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如产品的形状、图案等)也需纳入检索范围,特别是对于消费类产品,外观设计侵权纠纷占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3年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8%,部分行业(如家居用品、电子产品)的占比超过40%。
在获取专利文献后,核心环节是将生产产品的技术方案与专利权利要求书进行技术特征的逐一对比,这是专利判断的核心步骤。专利权利要求书是确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法定依据,其中独立权利要求记载了技术方案的必要技术特征,在对比时,需要将生产产品的技术方案拆解为若干技术特征(如产品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功能模块等),再与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进行逐一比对。如果产品的技术特征包含了独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无论是否增加了其他技术特征,都可能落入专利保护范围;如果存在部分技术特征不同,则需要判断这些不同特征是否构成“等同特征”——即采用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联想到的替代方案。例如,某机械企业生产的一款“自动上料装置”,其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特征之一是“采用皮带传动机构输送物料”,而该企业的产品采用的是“链条传动机构”,经分析,皮带传动与链条传动在该装置中均起到输送物料的功能,且输送效率、故障率等效果基本一致,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两者的替换,因此被认定为等同特征,最终构成侵权(案例源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23年典型专利侵权案件)。在对比过程中,需结合专利说明书及附图理解权利要求的含义,避免仅从字面含义进行机械对比,例如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弹性部件”,说明书中可能明确包括弹簧、橡胶垫等具体实现方式,此时生产产品若采用橡胶垫,即使权利要求未直接提及,仍可能被认定为落入保护范围。
完成技术特征对比后,还需对相关专利的法律状态进行核查,避免因专利失效而进行不必要的规避。专利的法律状态包括是否授权、是否处于有效期(发明专利权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是否缴纳年费、是否被宣告无效等。通过八月瓜(www.bayuegua.com)的法律状态查询功能,企业可以查看专利的缴费信息(如是否存在未缴年费导致的权利终止)、无效宣告请求审查结果(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无效宣告决定)等。例如,某纺织企业检索到一项“新型抗菌面料”专利,但通过法律状态查询发现,该专利因未缴纳第3年年费已于2021年失效,此时企业即可放心采用该技术进行生产,无需担心侵权风险。此外,专利具有地域性,仅在授权国家或地区受法律保护,因此在生产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时,需针对目标出口国进行专利判断,例如某光伏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计划出口欧洲,除了中国专利外,还需通过科科豆(www.kekedo.com)检索欧盟专利局(EPO)、德国专利商标局(DPMA)等机构的专利数据库,确认在德国、法国等主要出口国是否存在相关专利,避免因忽视地域性而在海外市场遭遇侵权诉讼——2023年,我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专利侵权诉讼案件中,75%涉及未对目标国专利进行判断的情况(数据来源:商务部《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当专利判断结果显示存在潜在侵权风险时,企业并非只能放弃生产,而是可以通过技术方案的调整进行规避,或采取其他合法措施降低风险。技术规避的核心是对产品的技术特征进行修改,使其不再落入专利保护范围,例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研发一款新型刹车助力泵时,通过科科豆检索发现,某竞争对手的专利中权利要求书明确记载了“采用双活塞联动结构实现助力放大”的技术特征,而该企业的研发方案中同样包含这一结构,经过技术团队分析,将双活塞联动调整为“主活塞+辅助弹簧”的组合结构,通过实验验证,助力效果与原方案基本一致,最终成功避开专利保护范围。若技术调整难度较大或成本过高,企业还可与专利权人协商专利许可,支付合理许可费后合法使用专利技术,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数量达4.2万份,其中70%以上是企业通过许可方式解决侵权风险的案例,部分行业(如半导体、生物医药)的许可费占比已成为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为产品售价的3%-8%)。此外,企业还可对专利权的有效性提出挑战,申请宣告专利无效——如果专利存在缺乏新颖性、创造性或公开不充分等缺陷,经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审查后可被宣告无效,一旦专利无效,企业即可自由使用相关技术,2023年,全国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案件中,约35%的专利被全部或部分宣告无效,为企业生产清除了障碍。
在生产实践中,专利判断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需要在产品投产前进行,在生产过程中若对产品进行技术改进或升级,也需重新进行专利判断,确保改进后的技术方案不侵犯新的专利。同时,企业可建立专利预警机制,定期通过八月瓜的专利监测功能,跟踪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动态及相关领域的专利授权情况,提前识别潜在风险——某家电企业通过该机制,在2023年提前6个月监测到竞争对手申请的“无风感空调送风结构”专利,及时调整了自家产品的送风设计,避免了可能的侵权纠纷,节省了后续维权成本约1200万元。通过将专利判断融入生产全流程,企业能够在保障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技术创新驱动生产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法律风险的平衡。
生产中判断专利侵权的方法有哪些? 判断专利侵权可通过对比技术特征、分析权利要求范围等方法,还需结合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等进行综合判断。 发现可能侵权情况后该如何处理? 发现可能侵权情况,应先收集证据,包括产品、宣传资料等,之后可与对方沟通协商,若协商不成可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专利侵权判断受哪些因素影响? 专利侵权判断受权利要求的解释、技术方案的比对、现有技术的影响等因素制约。
误区:只要产品与专利产品有部分不同就不构成侵权。 科普:在专利侵权判断中,即使产品与专利产品并非完全相同,若采用了与专利技术等同的技术手段,达到基本相同的功能和效果,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联想到,仍可能构成侵权,不能仅依据部分不同就判定不侵权。
生产场景下的专利判断十分必要,关乎企业法律风险与生产效益。 - 生产场景专利判断的必要性:生产前进行专利判断可避免法律风险,保障生产顺利推进。全国大量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表明,生产环节未充分判断导致的侵权占比较高,企业忽视此环节会遭受重大损失。 - 专利信息的获取与筛选:借助专业检索工具和科学策略全面获取专利信息,如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检索范围要全面,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外观设计侵权纠纷近年呈上升趋势。 - 技术特征的对比分析:将生产产品技术方案与专利权利要求书进行技术特征逐一对比,判断是否落入保护范围。对于不同特征,需评估是否构成“等同特征”,对比时要结合说明书及附图。 - 专利法律状态的核查与地域性考量:核查专利法律状态,避免对失效专利规避。同时考虑专利地域性,面向国际市场生产需针对目标出口国进行专利判断。 - 侵权风险的应对与技术规避策略:若存在侵权风险,企业可调整技术方案、协商专利许可或申请宣告专利无效。生产中技术改进或升级需重新判断,还可建立专利预警机制跟踪专利动态,平衡经济效益与法律风险。
《2023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知识产权》杂志2023年第6期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
商务部《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