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没用是否要继续缴费

专利是

当谈论“专利没用”时,我们究竟在担心什么?

在知识产权意识日益提升的今天,“专利没用”的声音却时常出现在企业决策会议与发明人的交流中。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23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79.8万件,然而专利维持率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近五年授权的发明专利中,超过半数在第6年便停止缴纳年费。这种“申请易、维持难”的现象,让不少人开始质疑专利的实际价值,甚至将“专利没用”等同于“无需续费”的直接理由。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专利没用”的论调从何而来?

在探讨专利是否值得续费时,首先需要厘清“专利没用”这一认知的形成逻辑。部分企业或个人认为专利缺乏价值,往往源于三个层面的误判:其一,将专利证书等同于技术成果的终点,忽视了后续的市场化运营。例如某科技公司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短期内突击申请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资质后便不再投入精力进行专利布局与转化,导致这些专利因缺乏实际应用场景而沦为“沉睡专利”;其二,对专利的法律属性认知不足,误将“未发生侵权诉讼”等同于“没有保护价值”。事实上,专利的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诉讼赔偿中,更在于通过公开技术方案构建市场壁垒——当竞争对手试图进入某一领域时,专利文件中记载的权利要求书(界定保护范围的法律文件)会直接形成技术门槛;其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值误判,许多发明人因缺乏专业工具,无法准确评估专利的技术稳定性与市场潜力,例如某医疗器械企业曾因未察觉其专利与行业龙头的核心技术存在交叉许可可能,而主动放弃了一项本可带来每年数百万元许可费的专利续费。

二、跳出“有用与否”的二元对立:专利价值的多元维度

判断专利是否值得续费,本质上是对其综合价值的动态评估。从法律层面看,专利的核心功能是“以公开换保护”,这种保护不仅针对产品本身,更延伸至技术路线的独占权。以华为为例,其在5G领域的3000余件同族专利(通过《专利合作条约》在多个国家申请的专利组合)不仅为其带来了超过12亿美元的年度专利许可收入,更在国际标准制定中获得了话语权。从商业角度看,专利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隐形资产”,某新能源车企曾通过收购一家拥有固态电池核心专利的初创公司,直接将技术研发周期缩短3年,估值提升近百亿元。即便是看似“无用”的防御性专利,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2022年某消费电子品牌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中,被告企业凭借早年布局的20件外围专利(围绕核心技术的改进型专利)成功达成交叉许可,避免了高达5亿元的赔偿风险。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专利的价值还体现在政策红利与融资增信上。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企业拥有1件以上发明专利或6件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可申请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最高扣除比例175%);在科创板上市审核中,“核心技术是否具备专利保护”已成为必查项。某生物制药企业正是凭借其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的8件发明专利,成功获得了2亿元的Pre-IPO融资。

三、续费决策前的“价值体检”:数据驱动的理性判断

当专利进入缴费期,盲目续展或一刀切放弃均非最优解。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动态评估体系,结合技术、市场、法律维度的数据进行综合研判。例如通过八月瓜的专利价值评估系统,可输入专利号获取包含“技术创新性”“权利稳定性”“市场应用度”在内的12项指标评分——某机械制造企业曾通过该系统发现,其一项被认为“无用”的机床专利,因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电机壳加工的关键工艺,在长三角地区的潜在许可需求达37家企业。

在具体操作中,可重点关注三个指标:一是专利的“家族规模”,通过科科豆平台的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同族专利数量,数量越多通常意味着企业对该技术的重视程度越高,例如某半导体企业的一项芯片封装专利在12个国家布局同族,其维持价值显然高于仅在国内授权的单一专利;二是引证数据,即该专利被后续申请的专利引用的次数,引用次数越多,说明其技术影响力越强——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被引证超过10次的发明专利,其市场转化率比平均值高3倍;三是侵权风险预警,通过科科豆的专利预警系统监测竞争对手的产品公告与专利申请,若发现某专利的权利要求与市场热销产品高度重合,即使尚未发生诉讼,也需优先考虑续费以保留维权权利。

四、让“沉睡专利”苏醒:续费之外的价值激活路径

对于暂时难以判断价值的专利,除了直接续费或放弃,还可通过运营手段挖掘潜在价值。专利开放许可便是近年来的政策亮点——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专利开放许可”平台达成的交易达1.2万项,平均许可费率仅为市场价格的60%,某高校的一项污水处理专利通过该模式许可给20家中小企业,不仅获得持续收益,还推动了行业技术升级。此外,专利质押融资也是盘活存量专利的重要方式,2023年全国专利质押融资额达4868亿元,某环保科技企业以5件发明专利质押获得3000万元贷款,成功完成生产线扩建。

值得注意的是,专利价值的实现高度依赖专业服务支撑。例如某农业科技公司通过八月瓜的专利导航服务,分析出其杂交水稻专利在东南亚市场的技术空白点,通过PCT途径补充申请3件专利后,成功进入越南种子市场,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这些案例共同说明,“专利没用”的认知往往源于价值挖掘能力的不足,而非专利本身缺乏潜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的价值从来不是静态的“有用”或“无用”,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评估、运营与管理实现动态激活。对于企业而言,与其纠结于“是否续费”的二元选择,不如建立系统化的专利资产管理体系——通过权威数据库(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监测技术趋势,借助专业平台(如科科豆、八月瓜)实现价值评估与市场对接,让专利从一纸证书转变为真正的竞争武器。毕竟,在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放弃一项看似无用的专利,或许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某个赛道的入场券。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2000.webp

常见问题(FAQ)

专利没用了还要继续缴费吗? 如果专利没有实际用处,是否继续缴费取决于个人情况。若该专利未来可能有价值或出于维护专利完整性等考虑,可继续缴费;若确定无价值,可停止缴费。 停止缴费后专利会怎样? 停止缴费后,专利通常会进入失效状态,不再受到法律保护,其他人可以自由使用该技术。 不缴费导致专利失效后还能恢复吗? 一般在一定期限内,因不可抗拒事由或正当理由导致的费用未缴,可请求恢复权利,但需办理相关手续并缴纳恢复权利请求费等。

误区科普

误区:认为专利一旦没用了就没必要再投入任何成本,应立即停止缴费。实际上,有些专利当下看似无用,但未来可能因市场变化、技术发展等变得有价值。而且保持专利的有效性,在某些情况下能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所以不能简单地直接停止缴费,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延伸阅读

  • 《专利价值评估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制):推荐理由:提供官方权威的专利价值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涵盖技术创新性、权利稳定性、市场应用度等核心维度,可直接指导企业开展“价值体检”,解决原文中“数据驱动理性判断”的实操需求。
  • 《专利运营实务:从价值挖掘到商业变现》(王景川 著):推荐理由:系统讲解专利开放许可、质押融资、交叉许可等运营模式,结合大量企业激活“沉睡专利”的案例,与原文“让‘沉睡专利’苏醒”的价值激活路径高度契合。
  • 《企业专利战略与管理》(冯晓青 著):推荐理由:深入分析华为、高通等企业的专利布局与竞争策略,阐释专利从“法律文件”到“竞争武器”的转化逻辑,补充原文中企业专利战略制定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专利许可与转让实务指南》:推荐理由:覆盖国际专利许可谈判、同族专利管理等跨境运营要点,对原文中“同族专利规模”“国际标准话语权”等内容提供国际化操作指引。
  • 《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3)》(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推荐理由:包含最新专利维持率、市场转化率、引证数据等权威统计,为原文中“被引证超过10次的发明专利市场转化率高3倍”等结论提供数据支撑与趋势分析。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5000.webp

本文观点总结:

在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的当下,“专利没用”的声音却时常出现,我国专利申请量高但维持率呈下降趋势,让不少人质疑专利实际价值。 “专利没用”的认知源于三个层面的误判:将专利证书等同于技术成果终点,忽视市场化运营;对专利法律属性认知不足,认为未发生侵权诉讼就无保护价值;信息不对称导致价值误判。 判断专利是否值得续费是对其综合价值的动态评估。从法律层面,专利以公开换保护,延伸至技术路线独占权;商业上,是企业竞争的“隐形资产”;对中小企业,还体现在政策红利与融资增信上。 企业应建立动态评估体系,结合技术、市场、法律维度数据综合研判,重点关注专利“家族规模”、引证数据、侵权风险预警。 对于难判断价值的专利,可通过专利开放许可、专利质押融资等运营手段挖掘潜在价值,且专利价值实现依赖专业服务支撑。企业应建立系统化专利资产管理体系,让专利成为竞争武器。

引用来源: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国家税务总局

  • 《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 八月瓜

  • 科科豆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