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创新与市场竞争的实践中,“专利没用”的说法偶尔会出现在创业者、中小企业主的讨论中,甚至有部分技术团队认为申请专利只是“多此一举”。这种观点的形成并非毫无缘由,而是与专利从申请到运用的全链条中存在的现实痛点密切相关,但将“没用”作为对专利价值的整体否定,则可能忽略了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保护和市场竞争的深层作用。
许多企业认为“专利没用”,首先源于对成本与回报的短期计算。从专利申请到维护,整个过程确实需要持续投入: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发布的《专利费用减免办法》,即使享受最高比例的费用减免,一件发明专利的申请费、实质审查费、前三年年费累计仍需数千元,若委托代理机构撰写申请文件,服务费往往超过万元;而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成本虽较低,但对于年营收不足千万元的中小企业而言,这笔支出仍可能被视为“非必要开支”。更关键的是,专利的价值转化往往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经历产品化、商业化的过程,期间专利无法直接产生现金流,导致部分企业觉得“投入了钱却看不到即时回报”,进而产生“专利没用”的判断。
但这种短期视角可能忽略了专利的长期资产属性。以深圳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例,该企业2018年投入8万元申请3件发明专利,当时因产品尚未量产,专利未产生直接收益,管理层一度认为“专利没用”;2022年其核心技术被行业龙头看中,通过专利许可获得每年500万元的使用费,同时凭借专利组合提升了融资估值,最终完成A轮融资1.2亿元。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比达65.3%,这些企业的专利产品平均毛利率比非专利产品高12.7个百分点,可见专利的回报往往体现在长期的市场竞争和资产增值中。
“维权成本高、周期长”是另一类让企业觉得“专利没用”的核心原因。当企业发现专利被侵权时,往往面临两难选择:走行政投诉或司法诉讼,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根据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23年发布的白皮书,专利侵权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8个月,若涉及技术鉴定或上诉,周期可能延长至2年以上;而维权过程中的律师费、调查费、鉴定费等开支,对中小企业而言可能高达数十万元,远超过侵权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曾有浙江某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其外观设计专利被仿冒后,维权耗时11个月,最终获赔8万元,但维权成本花了12万元,“赔本赚吆喝”的结果让他感叹“专利没用,维权更没用”。
然而,这种“维权难”的困境正在通过制度优化和工具升级得到缓解。一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推行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繁简分流’”机制,将简单案件的处理周期压缩至30日内,行政调解成功率提升至62%;另一方面,借助八月瓜(www.bayuegua.com)等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侵权监测工具,企业可实时追踪市场上的仿冒产品,提前固定侵权证据,降低调查成本。更重要的是,专利的价值不仅在于维权时的“武器”作用,更在于日常经营中的“防御盾”功能——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布局200余件专利,成功阻止了3家竞争对手的侵权行为,虽然未主动维权,却通过专利组合形成技术壁垒,保住了35%的市场份额,这正是专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价值体现。
部分企业申请的专利因技术含量低、权利要求范围窄,被市场验证为“无用专利”,这也加剧了“专利没用”的误解。这类专利往往是为了满足项目申报、职称评定或政策补贴等短期目标而申请,缺乏实际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价值。例如,某高校教师为评职称申请的“一种基于手机APP的垃圾分类提醒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因权利要求仅保护“APP+提醒功能”的简单组合,未涉及任何独创算法或硬件改进,最终因不具备创造性被宣告无效。这类“垃圾专利”的大量存在,让公众误以为“所有专利都没用”。
但真正有价值的专利,是那些能解决行业痛点、形成技术垄断的核心专利。以新能源领域为例,宁德时代通过布局“高镍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相关专利,构建了覆盖材料、结构、工艺的专利组合,2023年凭借该专利组合实现全球动力电池市场37%的占有率,专利许可收入达15.6亿元。要避免申请“无用专利”,企业在研发初期就需通过科科豆(www.kekedo.com)等专利检索平台进行技术查新,分析现有技术的空白点,确保专利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发明专利平均授权率为56.8%,其中通过专业检索优化的专利申请授权率达78.3%,可见高质量专利的形成需要前期的技术调研和布局,而非盲目申请。
中小企业对专利的认知局限,也是“专利没用”说法流行的重要原因。许多中小企业主认为“专利是大企业的游戏”,自身规模小、技术简单,没必要申请专利。某广东电子配件企业负责人曾表示:“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别人仿冒了也无所谓,反正利润薄,申请专利纯粹是浪费钱。”这种观点忽略了专利作为无形资产的商业价值——在供应链合作中,拥有专利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大客户信任;在融资时,专利可作为抵押物或股权增资,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统计显示,全国专利质押融资额达4868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占比68.2%,平均每家获得融资1200万元。
更关键的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更贴近细分市场需求,若不及时通过专利保护,极易被同行模仿导致“为他人做嫁衣”。浙江某保温杯企业研发的“一键开合防烫杯盖”技术,因未申请专利,上市3个月后被10余家企业仿冒,市场份额从60%降至25%;2021年其通过专利布局后,起诉5家侵权企业,收回市场份额的同时,专利许可收入反哺研发,形成“创新-保护-收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这种转变印证了专利对中小企业的价值:不是“没用”,而是需要找到适合自身规模的运用方式——例如通过专利池共享降低维权成本,或与高校合作申请职务发明以分摊费用。
在技术迭代迅速的行业(如人工智能、半导体),部分企业担心“专利还没产生价值就已过时”,因此认为“专利没用”。这种“时效性焦虑”确实存在——某AI算法企业2020年申请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算法”专利,2023年因技术迭代已落后于行业主流方案,未能带来实际收益。但这并非专利本身“没用”,而是企业未建立动态的专利管理机制。
事实上,技术迭代快的领域更需要专利保护,只是需采用“组合式布局+持续更新”的策略。例如,华为在5G技术领域,并非仅申请单一核心专利,而是围绕编码、调制、多天线等细分技术点布局2万余件专利,并每年投入15%的研发费用用于专利更新,确保专利组合始终保持行业领先。通过八月瓜(www.bayuegua.com)的专利生命周期管理工具,企业可实时监控专利的技术相关性和市场价值,对过时专利及时放弃或转化,对核心专利通过分案申请、续展等方式延长保护期。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达8.3年,高于传统产业2.1年,说明通过动态管理,专利完全可以在技术迭代中保持价值。
从成本与回报的长期视角、维权机制的优化、专利质量的提升到中小企业的认知转变,“专利没用”的说法更多源于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片面理解和实践中的短期痛点。专利的价值从来不是“申请即有用”,而是需要结合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管理策略,通过高质量布局、动态维护和商业转化,才能真正释放其作为“创新护城河”和“资产增值器”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与其纠结“专利没用”,不如思考“如何让专利有用”——这需要从研发初期的专利检索、申请时的质量把控,到授权后的运营转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闭环,让专利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助推器”而非“负担”。
问: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专利没用? 答:有人觉得专利没用,可能是因为申请后未带来直接经济收益,或是对专利保护流程不熟悉,遇到侵权难维权。 问:专利真的没有价值吗? 答:不是的。专利具有重要价值,它能保护创新成果,提升企业竞争力,还可通过转让、许可获取收益。 问:怎样让专利发挥作用? 答:要做好专利布局,结合市场需求申请。加强专利保护意识,遇到侵权及时维权。还可积极进行专利运营。
误区:申请了专利就一定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科普:专利只是一种法律上的保护,要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还需进行市场推广、技术转化等工作。很多人申请专利后,由于缺乏运营和市场推广,导致专利闲置,就错误地认为专利没有用。实际上,专利是创新的重要资产,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其价值。
在企业创新与市场竞争中,“专利没用”的观点时有出现,这与专利从申请到运用全链条的现实痛点相关,但此观点忽略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深层作用。 这种观点的形成有诸多原因。一是成本与回报短期失衡,申请和维护专利需持续投入,而价值转化时间长,不过专利回报体现在长期竞争和资产增值中。二是维权过程复杂,成本高、周期长,但制度优化和工具升级正缓解这一困境,且专利还有“防御盾”功能。三是低质量专利无效,部分为短期目标申请的专利缺乏价值,高质量专利则能解决行业痛点。四是中小企业认知局限,没看到专利作为无形资产的商业价值。五是技术迭代加速,企业有“时效性焦虑”,但采用“组合式布局+持续更新”策略可保持专利价值。 “专利没用”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片面理解,专利需结合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管理策略,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闭环,才能成为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发布的《专利费用减免办法》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23年发布的白皮书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统计数据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数据
八月瓜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