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专利作为保护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工具,其申请与审查过程备受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50.1万件,授权率稳定在40%左右,这其中,专利类似判断是影响授权结果的关键环节之一。许多发明人在收到审查意见通知书时,常会遇到“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不具备新颖性”或“权利要求2相对于对比文件2和3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等表述,这些实质上都涉及专利类似的核心审查标准。理解这一审查逻辑,不仅能帮助申请人提高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更能在审查过程中针对性地回应审查意见,提升授权概率。
判断专利类似的前提是明确专利申请所保护的技术方案。根据《专利法》第二条规定,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这里的“技术方案”需要包含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实现的技术效果以及所适用的技术领域。例如,某企业研发了一款“带有智能温控模块的保温杯”,其核心技术手段是通过温度传感器与单片机的结合实现水温自动调节,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保温杯无法精准控温的缺陷,技术效果是保持水温在设定区间内,技术领域则属于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保温容器。在审查实践中,审查员会首先将申请文件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解,提炼出独立权利要求中的必要技术特征,再与已公开的现有技术进行比对,判断两者是否构成专利类似。
在专利申请前,申请人或代理机构通常会进行现有技术检索,目的是排查是否存在与本申请专利类似的在先公开文件,这一步骤直接影响申请策略的制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发布的《专利检索质量规范》指出,规范的检索应覆盖国内外专利数据库、非专利文献数据库及互联网公开信息。以“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领域为例,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功能,可以输入关键词“电池 热管理 液冷”并限定申请日在2020年之前,系统会返回数千条相关专利文献,其中某篇公开号为CN109XXXXXXA的专利可能记载了“通过循环泵驱动冷却液在电池包内流动”的技术方案,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同样采用液冷循环但增加了“温度分区控制”的子模块,则需要进一步判断该新增特征是否带来了非显而易见的技术效果,以区分与现有技术的专利类似程度。八月瓜平台提供的专利分析工具还能通过语义识别技术,自动关联相似专利的法律状态和同族信息,帮助申请人更全面地评估现有技术的分布情况。
当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审查员会基于检索结果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指出申请文件与某件或某几件对比文件存在专利类似的问题。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审查员判断新颖性时采用“单独对比”原则,即仅将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与一篇对比文件进行比较,若技术特征完全相同或构成下位概念,则认定不具备新颖性;而创造性判断则采用“组合对比”原则,需要考虑多篇对比文件的结合是否会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地想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例如,某件关于“智能手环心率监测算法”的专利申请,审查员引用对比文件1公开了“光电传感器采集心率信号”,对比文件2公开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的信号滤波方法”,认为两者结合后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构成专利类似,不具备创造性。此时,申请人的答复策略不应仅局限于技术特征的简单对比,而应从“技术问题的差异”入手,说明本申请针对“运动状态下心率信号干扰严重”的特定问题,采用了“自适应滤波与峰值检测相结合”的独特算法,该算法在对比文件1和2中均未提及,且实验数据显示其心率测量准确率提升了15%,从而证明本申请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避免被认定为专利类似。
2022年知网收录的一篇题为《发明专利创造性答复典型案例研究》的文献中,提到某高校申请的“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电子病历共享系统”专利,首次审查意见指出其与对比文件1(区块链数据存储)和对比文件2(电子病历加密传输)的结合存在专利类似,不具备创造性。申请人在答复时,并未否认区块链和电子病历加密的现有技术,而是强调本申请设计的“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访问权限控制”机制,通过预设的医疗角色权限模板,实现了电子病历在不同医院间的“按需共享”,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权限管理繁琐导致共享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同时,申请人补充了实验数据,证明该机制使病历调取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5分钟,且数据泄露风险降低了80%。审查员接受了这一争辩理由,最终授予专利权。这个案例表明,在面对专利类似的审查意见时,准确提炼技术方案的创新点并辅以实证数据,是突破审查瓶颈的关键。
除了在授权前审查阶段关注专利类似问题,专利权人在授权后也需警惕因与他人专利构成专利类似而引发的无效宣告请求。根据《专利法》第四十五条,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授权专利不符合授权条件的,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2023年新华网报道的“某智能家居企业专利无效案”中,请求人提交了3篇对比文件,主张涉案专利的“语音控制窗帘开合角度”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存在专利类似。专利复审委员会经审理认为,涉案专利权利要求中“根据用户声纹特征自动调整响应灵敏度”的技术特征未被对比文件公开,且该特征使得窗帘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安全性,因此维持专利权有效。这提示申请人在撰写权利要求书时,应尽可能将创新点细化为具体的技术特征,以增强专利的稳定性,降低后续被认定为专利类似的风险。
在专利审查的全流程中,专利类似的判断贯穿始终,从申请前的检索分析到审查中的意见答复,再到授权后的维权布局,都需要申请人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技术方案的创新性和独特性。通过合理利用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检索分析工具,深入理解《专利审查指南》的判断标准,并结合具体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才能更有效地规避专利类似风险,让创新成果获得应有的法律保护。
专利类似审查流程是怎样的? 通常包括受理、初步审查、实质审查、授权等环节。初步审查主要检查申请文件的格式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实质审查则侧重于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专利类似审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要确保申请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前进行充分的检索以避免与现有专利冲突,及时响应审查意见并按要求修改文件。 专利类似审查需要多长时间? 时间不固定,初步审查一般几个月,实质审查可能需要1 - 3年甚至更久,具体取决于专利类型和案件复杂程度。
很多人认为只要专利通过了初步审查就一定能授权,这是错误的。初步审查只是对申请文件的形式和一些基本内容进行检查,而实质审查会更深入地评估专利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等。即使通过了初步审查,在实质审查阶段仍可能因为不符合相关要求而不被授权。
在创新驱动时代,专利申请与审查受关注,“专利类似”判断是影响授权结果的关键环节,理解其审查逻辑可提升授权概率。 1. 理解技术方案核心与边界:明确专利申请保护的技术方案,审查员会拆解提炼必要技术特征,与现有技术比对。 2. 检索环节深度与广度:申请前应进行规范检索,覆盖多数据库及公开信息,借助平台工具评估现有技术分布,判断与现有技术的类似程度。 3. 审查意见解读与答复策略:实质审查中,审查员按“单独对比”“组合对比”原则判断,申请人应从“技术问题差异”答复,证明有突出特点和显著进步。 4. 案例分析:某高校专利通过强调创新机制、辅以实证数据突破审查瓶颈,证明提炼创新点和实证数据是关键。 5. 避免重复授权与稳定性考量:授权后需警惕无效宣告请求,撰写权利要求书应细化创新点,增强稳定性。 总之,“专利类似”判断贯穿审查全流程,申请人要严谨对待,利用工具、理解标准,规避风险,保护创新成果。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发布的《专利检索质量规范》
2022年知网收录的《发明专利创造性答复典型案例研究》
2023年新华网报道
《专利法》第二条、第四十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