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专利类似的认定不仅关系到专利申请的授权前景,也影响着后续的专利维权与市场竞争,因此理解其判断逻辑对企业和发明人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审查指南》中明确,专利类似的核心在于两个专利是否在技术实质上构成重复或高度近似,这种近似并非简单的文字表述相似,而是需要从技术领域、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等多维度进行综合分析,这一标准也被知网相关研究文献称为“四要素判断法”。
技术领域的重合度直接影响着专利类似的判定方向,通常需要结合专利的应用场景和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分类)来确定。例如,若两个专利分别属于“移动通信设备(IPC分类H04M)”和“医疗器械(IPC分类A61B)”,由于应用场景差异显著,即便部分技术特征相似,也难以构成专利类似;而当两个专利的IPC分类号均落入“H04M1/02”(手机机身结构)时,技术领域的一致性便为后续判断奠定了基础。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科科豆平台的IPC分类检索功能,可快速定位专利所属的细分领域,例如输入某专利申请号后,系统会自动匹配其IPC分类号,并与对比专利的分类号进行比对,辅助判断技术领域是否存在交集。
两个专利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实现的技术效果是否具有同质性,是判断专利类似的另一关键维度。假设专利A针对“智能手机无线充电时信号干扰”的问题,通过“电磁屏蔽层+信号滤波电路”的组合实现“充电时通信信号衰减率降低30%”的效果;专利B则针对“平板电脑无线充电时信号中断”的问题,采用“磁屏蔽罩+频段隔离模块”的设计,实现“充电时数据传输稳定性提升40%”的效果。尽管二者的应用设备(手机与平板)和具体技术手段(屏蔽层与屏蔽罩、滤波电路与隔离模块)存在差异,但核心都是解决无线充电与信号传输的冲突问题,且效果均体现为减少信号干扰、提升通信稳定性,这种情况下技术问题与效果的关联性可能使二者被认定为专利类似。新华网曾报道过一起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专利纠纷,法院在审理时便重点对比了两个专利“解决电池过充保护”的技术问题及“降低充电安全隐患”的效果,最终因二者问题与效果高度重合,认定构成类似专利。
技术方案的实质性相同是专利类似认定的核心环节,这需要对专利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特征进行逐一比对,判断其是否构成相同或等同。权利要求书作为界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法律文件,其记载的技术特征是判断的最小单元,例如专利C的权利要求包括“光伏板、储能电池、MPPT控制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器)”,专利D的权利要求包括“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最大功率跟踪模块”,其中“光伏板”与“太阳能电池板”属于相同技术特征,“储能电池”与“蓄电池”功能完全一致,“MPPT控制器”与“最大功率跟踪模块”虽名称不同,但均通过实时调节电路参数实现太阳能最大功率输出,构成等同技术特征——当两个专利的全部技术特征或主要技术特征均能通过相同或等同关系对应时,即可认定技术方案实质性相同,构成专利类似。在实务中,企业可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特征比对工具,将两个专利的权利要求拆分为技术特征列表,系统会自动标记相同特征、等同特征及差异特征,并生成相似度报告,例如某企业在研发新款扫地机器人时,通过该工具发现其专利与现有专利的技术特征相似度达85%,其中90%的差异特征可被认定为等同特征,从而及时调整技术方案以避免专利类似风险。
除上述核心要素外,现有技术的披露情况也会对专利类似的认定产生影响。若两个专利均基于同一篇现有技术文献(如某篇知网收录的关于“智能家居控制算法”的论文)进行改进,且改进点均未超出该现有技术的启示范围,即便二者的技术方案存在细微差异,也可能因缺乏新颖性贡献而被整体认定为类似。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23年发布的《专利侵权判定咨询意见》中提到,在专利类似审查中,审查员会通过科科豆等检索平台调取对比专利申请日前的现有技术数据库,若发现两个专利的创新点均已被现有技术公开或隐含,则可能直接认定二者属于重复申请,构成专利类似。
对于企业而言,准确判断专利类似不仅是规避侵权风险的前提,也是提升专利质量的关键。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预警系统,企业可定期对自身专利库与行业内公开专利进行专利类似筛查,系统会基于技术领域、特征比对、效果分析等维度自动生成风险评级报告,帮助企业提前发现潜在的类似专利;同时,在专利申请前,利用科科豆的查新检索功能,输入核心技术特征即可获取相关对比文件,结合本文所述的判断逻辑评估申请专利与现有专利的类似程度,从而提高授权成功率。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理解并掌握专利类似的认定方法,既是对知识产权规则的尊重,也是企业保护自身创新成果、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能力。
判断两个专利是否类似的方法有哪些? 通常可从技术领域、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预期效果等方面综合判断。若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解决的技术问题类似,技术方案大部分相同,预期效果也类似,那么这两个专利可能属于类似情况。 判断专利类似有什么作用? 判断专利类似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侵权风险,也能在专利布局、专利交易中评估专利的价值和竞争力。 判断两个专利类似需要专业知识吗? 需要。专利涉及专业的技术和法律知识,判断专利是否类似要对专利法、技术原理等有一定了解,必要时可咨询专业的专利代理人或律师。
很多人认为只要两个专利的名称相似就属于类似情况,这是错误的。专利名称只是对专利内容的简要概括,不能仅凭名称判断。关键还是要分析专利的实质内容,包括技术方案、权利要求等。
《专利审查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编)
推荐理由:官方权威文件,详细规定专利类似认定的“四要素判断法”(技术领域、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技术效果)及审查流程,是理解专利类似核心逻辑的基础依据。
《专利侵权判定实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编)
推荐理由:聚焦技术特征比对与等同原则适用,结合大量司法案例解析“技术方案实质性相同”的判定标准,对权利要求书拆分、等同特征认定具有实操指导意义。
《专利权利要求书撰写实务及案例解析》(吴观乐著)
推荐理由:系统讲解权利要求书的撰写规范与技术特征界定方法,通过案例展示如何避免因特征表述模糊导致的专利类似风险,助力提升专利申请文件质量。
《专利检索与分析实务》(李慧等编著)
推荐理由:详解现有技术检索策略(含IPC分类检索、科科豆等平台工具应用),指导通过检索结果评估专利新颖性贡献,辅助判断是否因现有技术重叠构成类似专利。
《PCT国际专利申请实务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合作司编)
推荐理由:补充国际视角下的专利类似认定规则,重点介绍IPC分类在跨国专利审查中的应用,以及PCT申请中技术方案近似性的判断标准。
《中国专利侵权典型案例评析》(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编)
推荐理由:收录新能源汽车、通信设备等领域专利纠纷案例(如原文提及的电池管理系统纠纷),通过法院裁判逻辑解析技术问题与效果关联性的司法认定方法。
本文围绕专利类似的认定逻辑与实践要点展开论述,强调其对企业和发明人的重要意义。 1. 认定标准:核心是两个专利在技术实质上是否重复或高度近似,需从技术领域、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技术效果多维度综合分析,即“四要素判断法”。 2. 各要素判断要点 - 技术领域:结合应用场景和IPC分类确定,可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辅助判断。 - 技术问题与效果:判断二者是否具有同质性,法院审理相关纠纷时会重点对比。 - 技术方案:比对权利要求书中的技术特征是否相同或等同,可借助八月瓜平台工具。 - 现有技术披露情况:若基于同一现有技术文献改进且无新颖性贡献,可能被认定类似。 3. 企业应对措施:利用八月瓜平台预警系统筛查类似专利,申请前用科科豆查新检索评估类似程度,以规避侵权风险、提升专利质量和授权成功率。
《专利审查指南》
《专利侵权判定咨询意见》
新华网报道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专利纠纷案例
知网收录的关于“智能家居控制算法”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