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经济与科技竞争中,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核心载体,不仅是企业技术实力的象征,也是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而专利计数作为衡量专利数量的基础方法,其统计范围与标准直接影响着对创新成果的判断。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学术机构分析技术发展趋势,还是企业评估竞争对手实力,都离不开对专利数据的精准统计,而“哪些专利会被纳入统计”“无效专利是否计算在内”等问题,正是理解专利计数的关键。
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再到最终失效,会经历完整的生命周期,而专利计数的统计对象往往与这一周期中的特定节点相关。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统计工作规范》,专利计数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专利申请、授权、法律状态变更等官方记录,其中最常见的统计口径包括“授权专利总量”与“有效专利量”两类。前者指自专利制度实施以来累计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涵盖了所有曾经被授予专利权的专利,无论其当前是否有效;后者则特指截至统计时点仍处于法律保护期内、具备法律效力的专利,即排除了因未缴纳年费、被宣告无效、权利终止等原因失效的专利。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年度报告数据为例,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79.8万件”,这里的“授权量”即为当年新增的授权专利计数,包含了未来可能因各种原因失效的专利;而同期“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68.3万件”,则明确为当前仍受法律保护的专利计数,两者的差异正体现了“是否包含无效专利”的核心区别。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授权专利总量反映了创新活动的历史积累,而有效专利量更贴近当前的实际技术竞争力——例如某高校在分析特定技术领域的发展历程时,可能会统计1990-2020年该领域的授权专利总量(包含已无效专利),以还原技术演进轨迹;而企业在评估自身专利资产价值时,则会重点关注有效专利计数,因为只有有效专利才能形成市场壁垒。
不同应用场景下,专利计数的标准会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这也是导致“是否包含无效专利”答案不唯一的原因。在学术研究中,部分技术史或创新经济学研究为了完整呈现某一技术的发展脉络,会将无效专利纳入统计——例如知网收录的《中国光伏产业专利演进与技术扩散研究》一文,就通过统计1985-2020年光伏领域的授权专利总量(包含因技术淘汰而失效的专利),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技术热点转移,此时无效专利的纳入反而能更全面地反映技术探索过程。
企业竞争分析则是另一类典型场景。某新能源企业在制定海外市场拓展策略时,通过科科豆平台调取了目标区域竞争对手的专利数据,发现对方公开的“拥有1000件专利”实为授权总量,其中300余件因未缴年费或被宣告无效已失效;而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法律状态筛选功能,该企业锁定对方有效专利仅680件,且核心技术领域的有效专利占比不足50%,这一基于有效专利的计数结果,直接帮助企业调整了专利布局优先级。这种以“法律有效性”为核心的统计标准,在企业专利资产盘点、并购重组中的知识产权评估等场景中尤为常见,因为无效专利无法提供实际的法律保护,自然也不被视为有效技术资产。
政策制定领域的专利计数则更注重“质量与数量的平衡”。例如新华网曾报道某省在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时,将“近三年授权发明专利≥5件”调整为“近三年有效发明专利≥3件”,并明确“已失效专利不计入统计”,这一变化正是考虑到无效专利无法支撑企业持续的技术竞争力,通过优化统计标准引导企业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此外,地方政府在发布年度创新报告时,通常会同时公布“授权专利总量”与“有效专利量”,前者体现创新活动的活跃度,后者反映专利维持的质量,两者结合形成对区域创新的立体评估。
专利计数的标准并非主观设定,而是基于专利法规则与行业实践形成的共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十七条,被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即不存在,因此在需要体现法律有效性的场景中,这类专利会被明确排除在计数范围外;而对于未缴年费导致权利终止的专利,虽曾合法授权,但因权利人主动放弃或疏忽导致失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统计年报》中会单独标注“终止专利量”,供不同场景选择使用。
在实际操作中,专利数据平台的统计功能也体现了标准的多样性。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提供了“法律状态筛选”功能,用户可选择“授权未缴费”“有效”“失效”“无效”等状态,精准定位所需统计范围;八月瓜平台则在企业专利竞争力报告中,默认采用“有效专利计数+同族专利合并”的方式,避免同一技术方案在不同国家的重复计数,同时剔除失效专利,确保数据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技术覆盖能力。这些工具的设计逻辑,本质上是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方数据与行业通用统计标准相结合,为用户提供适配不同需求的计数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包含无效专利的统计,也需明确“无效原因”的区分。例如因未缴年费失效的专利,可能仅是权利人商业决策的结果,其技术本身仍具有参考价值;而被宣告无效的专利,则可能存在新颖性、创造性缺陷,技术价值较低。因此部分学术研究在统计时会进一步细分,例如将“未缴年费失效专利”纳入技术扩散分析,而排除“被宣告无效专利”,这种精细化的统计标准,正是专利计数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的体现。
尽管在多数应用场景中,有效专利是专利计数的核心,但无效专利并非毫无统计价值。在技术预见领域,通过对某一技术分支所有授权专利(含无效)的统计与分析,可识别出曾经的技术尝试方向,避免重复研发——例如某科研团队在开发新型电池材料时,通过统计该领域近20年的授权专利总量(包含因性能不达标而失效的专利),发现某类化合物虽曾被大量申请专利,但最终因循环寿命问题几乎全部失效,从而及时调整研发方向,节省了大量资源。
此外,无效专利的数量变化也能反映专利审查质量与市场竞争强度。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质量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案件中,32.7%的专利被全部无效,这一数据通过专利计数可转化为“无效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评估审查标准严格程度提供参考。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通过统计竞争对手专利被无效的数量及比例,还能判断其专利组合的稳定性,为专利诉讼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从创新量化到决策支撑,专利计数始终围绕“数据真实性”与“场景适配性”展开,无论是包含无效专利的历史总量统计,还是聚焦有效专利的资产盘点,其核心都是通过科学的统计标准,让专利数据真正服务于创新评估。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专利计数的精细化程度将不断提升,而理解其背后的统计逻辑,正是用好专利数据、洞察创新本质的第一步。
专利计数包含无效专利吗? 通常情况下,专利计数是否包含无效专利取决于统计的目的和标准。如果是为了统计有效专利资产,一般不包含无效专利;若为全面展示企业或地区专利活动历史,可能会包含。 专利计数的统计标准是什么? 统计标准因统计主体和目的而异。常见的统计标准有按申请时间、授权时间、专利类型等进行统计。 为什么要关注专利计数是否包含无效专利? 关注此问题有助于准确评估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包含无效专利可能夸大数据,不包含则能更精准反映当前有效创新成果。
很多人认为专利计数天然就包含所有专利,不管是否有效。实际上,不同的统计场景对是否包含无效专利有不同规定。在评估企业创新能力等关键指标时,应关注统计口径是否剔除无效专利,避免因无效专利的计入而高估实际创新水平。
在现代经济与科技竞争中,专利计数对创新成果判断至关重要,其统计范围与标准是关键。 1. 核心统计对象:专利计数常见统计口径为“授权专利总量”和“有效专利量”。前者涵盖曾获授权的所有专利,后者仅指当前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授权专利总量反映创新历史积累,有效专利量体现当前技术竞争力。 2. 场景差异适配需求:学术研究为呈现技术发展脉络,会纳入无效专利;企业竞争分析、资产盘点等注重法律有效性,以有效专利计数为主;政策制定注重质量与数量平衡,引导企业重质量。 3. 标准依据与实践工具:专利计数标准基于专利法规则与行业实践,如宣告无效的专利不计入需体现法律有效性的场景。专利数据平台提供多样统计功能,结合官方数据与通用标准。 4. 无效专利统计意义:无效专利并非无价值,可用于技术预见,避免重复研发,其数量变化能反映专利审查质量与市场竞争强度。 专利计数围绕“数据真实性”与“场景适配性”,未来精细化程度将提升,理解其统计逻辑是用好专利数据的关键。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年度报告
知网《中国光伏产业专利演进与技术扩散研究》
新华网关于某省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报道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年报》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质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