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活动中,无论是企业研发新品、个人开展课题研究,还是投资机构评估技术赛道,专利发现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帮助用户快速定位现有技术边界、规避侵权风险、挖掘创新灵感。但随着专利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如何在海量文献中精准找到目标专利,关键词的选择成为关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58.2万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突破200万件,如此庞大的数据库中,模糊或单一的关键词往往导致检索结果要么冗余繁杂,要么遗漏核心信息。
关键词选择的第一步,是深入理解技术本身的核心构成。很多用户在专利发现初期容易陷入“宽泛化”误区,比如研发“智能手表健康监测功能”时,直接用“智能手表”“健康监测”作为关键词,结果往往返回数万篇专利,难以筛选。实际上,任何技术都是由多个细分要素组成的,需要从“技术主题+技术特征+实现方式”三个维度拆解。以某医疗设备公司研发“便携式血糖检测仪”为例,其技术核心包括检测原理(电化学法/光学法)、核心部件(生物传感器、微处理器)、应用场景(家用/医用)。通过拆解,关键词可细化为“便携式 血糖检测仪 电化学传感器 家用”,在科科豆平台的高级检索功能中,这种组合能将结果量从5000+压缩至800+,且精准度提升60%以上。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审查指南》中明确指出,技术主题的界定需“以权利要求书为依据,结合说明书及附图”,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关键词选择。某高校团队研究“柔性显示屏”时,最初使用“柔性屏”检索,发现大量专利涉及材料、结构、驱动等不同方向。后来通过拆解技术特征——“基板材料(聚酰亚胺)、显示模式(OLED)、折叠次数(10万次以上)”,在八月瓜平台的语义检索工具中组合关键词,最终定位到200多篇聚焦“可折叠OLED柔性屏基板耐弯折技术”的专利,为其研发新型基板材料提供了直接参考。
技术领域中,同一概念往往有多种表述方式,若仅用单一关键词,极易遗漏关键专利。例如“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部分场景下交叉,“无人机”与“无人驾驶航空器”是法律术语与通俗名称的区别,“5G”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则是简称与全称的对应。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系统中,专门设有“同义词扩展”功能,而在商业平台如科科豆,其术语关联库已收录超过200万组技术同义词,能帮助用户自动扩展关键词池。
某新能源企业研发“氢燃料电池催化剂”时,最初仅用“催化剂 氢燃料电池”检索,结果中大量专利涉及“铂基催化剂”,但该企业主攻非贵金属催化剂方向。通过八月瓜的“术语推荐”工具,输入“非贵金属催化剂”后,系统自动关联出“过渡金属复合物”“氮掺杂碳材料”“单原子催化”等相关术语,补充关键词后,在科科豆平台重新检索,成功筛选出150多篇聚焦“铁基单原子催化剂 氢燃料电池”的专利,其中某篇专利公开的“金属配位结构调控”技术,直接启发了该企业的研发思路。
技术的价值最终通过应用场景体现,因此关键词选择需结合具体场景和技术效果,避免“悬浮式”检索。例如研发“农业灌溉无人机”,若仅用“无人机 灌溉”,会同时命中工业喷洒、消防灭火等场景的无人机专利,而加入“农田”“节水”“变量喷洒”等场景词后,可精准定位农业领域专利。某农业科技公司曾通过这种方式,在科科豆平台检索时,将关键词细化为“多旋翼无人机 农田灌溉 节水算法 变量喷头”,结果量从3000+缩减至200+,且其中80%专利明确提及“亩均用水量降低30%”“作物产量提升15%”等效果数据,为该公司评估技术可行性提供了直接依据。
技术效果的表述也需具体化。比如“高效”“节能”这类模糊词汇,可替换为“能量转换效率≥90%”“功耗降低20%”等量化指标。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侵权判定指南》中提到,“技术效果是权利要求的必要解释依据”,这意味着在专利文献中,效果参数往往是权利要求的核心限定条件。某家电企业研发“低噪音冰箱压缩机”时,通过科科豆的“权利要求筛选”功能,用“压缩机 冰箱 噪音≤35分贝 变频控制”作为关键词,成功定位到某专利的“降噪结构设计”,其公开的“偏心块配重优化”技术,帮助该企业将压缩机噪音从38分贝降至34分贝,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技术迭代速度加快,新术语、新概念层出不穷,关键词选择需保持时效性。例如“元宇宙”“量子计算”“固态电池”等术语,五年前尚未广泛使用,但如今已成为专利检索的高频词。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年度《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的新增专利中,包含“生成式AI”“钙钛矿太阳能电池”“mRNA疫苗”等新兴术语的占比超过40%。
跟踪新兴术语的渠道多样:知网的近三年行业综述论文、行业协会发布的技术白皮书、头部企业的专利布局动态等。某科技投资机构在评估“脑机接口”赛道时,通过知网检索2021-2023年相关论文,发现“侵入式电极”“神经信号解码算法”“生物相容性材料”等术语出现频率激增,随后在科科豆平台用这些术语组合检索,成功定位到某高校团队的“柔性电极 脑电信号采集”专利,最终通过专利许可获得了核心技术。
在关键词选择中,专业工具能大幅提升效率。科科豆的“关键词推荐”功能,可基于用户输入的初步词汇,通过语义分析自动生成“核心词+扩展词+否定词”组合方案;八月瓜的“检索历史分析”工具,则能统计用户过往检索中“高相关专利”的关键词分布,帮助优化词频。但工具并非万能,人工校验仍是关键——需结合专利摘要、权利要求书,判断关键词是否覆盖技术的“核心创新点”。
某医疗器械公司在检索“心脏支架 可降解”专利时,工具推荐了“聚乳酸 血管支架 生物可吸收”等关键词,但人工查看摘要时发现,部分专利虽包含这些词,却未涉及该公司关注的“药物涂层缓释”技术。补充“药物涂层 缓释速率”关键词后,在科科豆平台重新检索,最终找到某专利公开的“涂层微球结构设计”技术,解决了该公司“药物释放不均”的研发难题。
通过技术拆解、同义词扩展、场景结合、时效追踪及工具辅助,关键词选择能从“盲猜”变为“精准定位”。在专利发现中,每一个关键词的优化,都是向目标专利的一次“靠近”,而这种靠近,最终将转化为创新效率的提升和侵权风险的降低。
专利发现时选择关键词有什么技巧? 可以从专利的核心技术、应用领域、关键特征等方面入手,使用专业术语和通用词汇相结合。 选择关键词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要考虑专利的创新性、实用性,以及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同时关注行业的通用表述。 关键词的精准度对专利发现有什么影响? 精准的关键词能更准确地定位相关专利,提高专利发现的效率和质量。
很多人认为选择关键词越宽泛越好,觉得这样能搜索到更多的专利。实际上,过于宽泛的关键词会带来大量不相关的结果,增加筛选的难度,降低效率。应该在理解专利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选择精准且有针对性的关键词。
专利发现是创新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随着专利数量的增长,关键词的选择成为在海量文献中精准找到目标专利的关键。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实用策略: 1. 从技术本质出发:深入理解技术本身的核心构成,从“技术主题+技术特征+实现方式”三个维度拆解,避免“大而全”陷阱。 2. 拓展同义词与关联术语:同一概念往往有多种表述方式,利用专业平台的功能扩展关键词池,打破“一词一义”局限。 3. 结合应用场景与效果:关键词选择需结合具体场景和技术效果,避免“悬浮式”检索,技术效果的表述要具体化。 4. 关注时效性与新兴术语:技术迭代速度加快,要保持关键词的时效性,通过多种渠道跟踪新兴术语。 5. 工具辅助与人工校验:专业工具能提升效率,但人工校验需结合专利摘要、权利要求书,判断关键词是否覆盖核心创新点。
通过以上策略,关键词选择能实现精准定位,提升创新效率,降低侵权风险。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侵权判定指南》
国家知识产权局年度《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知网近三年行业综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