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制造业中,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潜藏专利侵权风险。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79.8万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超200万件,海量专利文献意味着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踩中“专利雷区”。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建立一套贯穿全流程的专利风险防控体系,主动开展必要的专利动作,是避免陷入侵权纠纷、保障生产经营稳定的关键。
生产企业在确定新产品或改进产品的生产计划前,首要任务是通过专业平台开展全面的专利检索。不同于简单的信息查询,系统性的专利检索需要覆盖产品核心技术的所有应用场景,包括原材料、生产工艺、成品结构等多个维度。例如,某新能源电池生产企业计划投产一款新型储能电池,需检索的不仅是“储能电池”主题的专利,还应包括电极材料、电解液配方、封装工艺等细分领域的专利文献。此时,可借助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检索工具,通过关键词组合(如“储能电池+电极材料+石墨烯”)、分类号筛选(如国际专利分类号H01M)等方式,获取目标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
检索范围需兼顾时间与地域:时间上应至少回溯近10年的专利,因为发明专利保护期长达20年,部分老专利仍可能处于有效状态;地域上除覆盖国内专利外,若产品计划出口,还需检索目标市场国家或地区的专利,如出口欧盟需查询欧洲专利局数据库,出口美国需检索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授权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仅检索国内专利而忽略海外专利的企业,海外市场侵权风险率高出平均值3倍以上,这一数据凸显了跨地域检索的重要性。
完成专利检索后,需对筛选出的相关专利进行深度分析,这一步是判断生产方案是否侵权的核心专利动作。专利分析的重点是解读权利要求书——这一文件直接界定了专利的保护范围,其中独立权利要求相当于技术方案的“核心骨架”,从属权利要求则是“附加特征”。例如,某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为“一种保温杯,包括杯体、真空隔热层及设于杯盖的温度传感器”,若企业生产的保温杯同时包含这三个技术特征,即使杯体形状、传感器品牌与专利不同,仍可能落入该专利的保护范围。
分析时需注意“全面覆盖原则”:即若产品技术特征完全包含某专利独立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则构成字面侵权。实践中,部分企业因忽视从属权利要求而“踩坑”,例如某专利的从属权利要求限定“温度传感器为红外式”,若企业产品使用的是接触式传感器,虽不侵犯该从属权利要求,但需确认是否仍落入独立权利要求的范围。为提升分析准确性,可结合专利说明书中的附图、实施例辅助理解,必要时借助科科豆平台的“权利要求对比工具”,将自身技术方案与专利权利要求进行逐点比对,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
当分析发现生产方案可能落入他人专利保护范围时,通过规避设计调整技术方案,是避免侵权的关键专利动作。规避设计并非简单“改头换面”,而是通过技术特征的替换、删除或新增,使产品技术方案与专利权利要求形成实质性差异。例如,某企业计划生产一款“带USB接口的台灯”,检索到某专利保护“包含USB接口和触摸开关的台灯”,此时可通过两种方式规避:一是删除触摸开关,改用旋钮开关;二是保留触摸开关,但将USB接口替换为Type-C接口,同时增加无线充电功能——新增的技术特征不会导致侵权,反而可能形成自身的创新点。
规避设计需遵循“非显而易见性”原则,即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不应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常规替换。知网收录的《专利规避设计策略研究》一文指出,采用“材料替换”(如用铝合金替代钢材)、“结构重组”(如将串联电路改为并联电路)、“功能等效替换”(如用液压驱动替代电机驱动)等方式,规避成功率可达75%以上。某医疗器械企业曾通过将“金属骨钉”改为“可降解聚合物骨钉”,成功绕开某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不仅避免侵权,还因材料创新获得新的专利授权。
即使前期完成检索与分析,生产过程中仍需持续关注专利动态,这是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需监控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公布公告”系统或八月瓜平台的“专利预警”功能,跟踪同行业企业的最新专利申请,若发现某申请的技术方案与自身生产技术高度相似,可在专利授权前提出公众意见,或提前调整生产方案。例如,某家电企业通过监控发现竞争对手申请的“智能冰箱控温算法”专利与自身产品技术重叠,及时对算法逻辑进行优化,待对方专利授权时已完成技术迭代,成功规避风险。
另一方面,需审核供应链的专利合规性。部分企业侵权并非源于自身技术,而是采购的零部件侵犯他人专利,例如某汽车制造商采购的车载芯片侵犯某半导体企业专利,导致整车被诉。因此,生产企业应要求核心供应商提供零部件的专利合规证明,明确约定“若因零部件专利侵权导致损失,由供应商承担赔偿责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发布的《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指南》特别强调,对供应链的专利审核可使企业侵权风险降低40%以上,这一数据为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明确指引。
若生产过程中收到专利侵权警告函或被起诉,企业需冷静应对而非盲目停止生产。首先应委托专业机构对涉案专利进行稳定性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权利要求不清楚、缺乏创造性等可无效的情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无效宣告请求的支持率达38%,部分专利因撰写缺陷被宣告全部无效。例如,某食品企业被诉侵犯“一种低糖饼干配方”专利,经分析发现该专利权利要求中“低糖”未明确界定具体数值,最终通过无效宣告程序使该专利权利要求被部分宣告无效,企业得以继续生产。
若专利确实有效且生产方案落入保护范围,可通过专利许可、交叉许可或收购专利等方式解决争议。某智能手机厂商曾因摄像头模组专利与竞争对手产生纠纷,最终通过交叉许可双方专利,不仅避免诉讼,还共享了技术成果,降低了研发成本。此外,企业应将专利风险防控纳入常态化管理,例如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企业专利实务培训”,提升全员专利意识——数据显示,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企业,侵权纠纷发生率较未建立者低60%,这一差距直观体现了制度建设的价值。
在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专利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刚需”资源。生产企业通过系统的检索、精准的分析、主动的规避、动态的监控等专利动作,既能有效避免侵权风险,又能在技术创新中积累自身专利资产,最终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
生产过程中如何判断是否侵犯他人专利权? 可以通过检索专利数据库,分析技术方案与现有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对比是否存在相同或等同技术特征来判断。 发现可能侵犯他人专利权该怎么办? 应立即停止可能侵权的生产行为,与专利权人沟通协商,寻求许可或解决方案,也可咨询专业专利律师。 如何在生产前进行专利风险排查? 可以委托专业的知识产权机构进行全面的专利检索和分析,评估生产技术的专利风险。
误区:只要生产的产品和他人专利产品不完全一样就不会侵权。实际情况是,即使产品不完全相同,但采用了与专利技术等同的技术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也可能构成侵权。
在现代制造业,产品各环节都可能有专利侵权风险,生产企业建立全流程专利风险防控体系是关键。 1. 生产启动前的专利布局:确定生产计划前,要通过专业平台开展全面专利检索,范围覆盖产品核心技术各维度,兼顾时间(回溯近10年)与地域(考虑海外市场)。 2. 技术方案的专利分析:对筛选出的相关专利深度分析,重点解读权利要求书,遵循“全面覆盖原则”,可结合附图、实施例及对比工具提升分析准确性。 3. 生产方案的规避设计:若生产方案可能侵权,通过技术特征的替换、删除或新增进行规避设计,遵循“非显而易见性”原则。 4. 生产过程的动态监控:持续关注专利动态,监控竞争对手专利申请,审核供应链专利合规性,降低侵权风险。 5. 专利风险的应对策略:收到侵权警告或被起诉,先分析涉案专利稳定性,若专利有效可通过许可、收购等解决争议,将专利风险防控纳入常态化管理。通过系列“专利动作”,企业可避免侵权,积累专利资产,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