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核心储能器件,其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性能指标的提升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补锂技术通过在电池制备或使用过程中补充活性锂离子,有效缓解电极材料首次循环不可逆容量损失问题,被视作突破电池性能瓶颈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针对补锂技术的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据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18 - 2023年我国补锂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超过35%,技术创新活跃度显著提升。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专利检索平台分析可见,当前补锂专利布局已覆盖材料研发、工艺优化、器件集成等多个维度,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格局。
在补锂技术基础研究领域,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凭借扎实的理论积累和前沿探索,成为专利申请的重要源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为锂离子电池研究的“国家队”,在补锂材料设计与机理研究方面表现突出。该团队聚焦金属锂基补锂剂的稳定性问题,开发出纳米结构金属锂复合预锂化剂(如锂 - 碳复合材料),通过调控材料表面包覆层和体相结构,解决了金属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隐患。相关专利不仅涵盖材料制备方法,还涉及在硅基、锡基等高容量负极中的应用工艺,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产业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则在原位补锂技术方向形成特色。团队针对传统补锂工艺中锂离子利用率低、工艺复杂等问题,提出基于电解液添加剂的原位补锂方案——通过在电解液中引入特定锂盐或有机化合物(如二茂铁锂衍生物),使电池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自发释放锂离子并优先参与电极反应,减少活性锂损失。据知网相关文献报道,该技术已在实验室层面实现硅基负极电池首次库伦效率提升至95%以上,相关专利已进入中试阶段,有望应用于下一代动力电池生产线。
此外,中南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团队也在补锂技术领域持续发力。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注于正极补锂材料研发,其申请的“一种富锂锰基正极补锂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通过优化材料晶体结构,使补锂剂在与正极材料混合后能稳定释放锂离子,同时避免对正极电化学性能的负面影响;复旦大学化学系则探索了生物基补锂材料的可行性,利用天然有机物(如木质素衍生物)作为锂载体,开发出低成本、环境友好的补锂方案,相关专利已引起新能源材料企业的关注。
企业作为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其补锂专利布局更注重实用性和市场需求,形成了与高校科研互补的技术路线。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TL)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在补锂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长期位居行业前列。该公司的专利布局呈现“全链条覆盖”特点:在材料端,开发了硅基负极专用复合补锂剂(如锂硅合金与碳材料的复合体系),解决硅基材料体积膨胀导致的补锂剂脱落问题;在工艺端,创新了“预锂化 - 组装一体化”生产流程,通过在电极涂布阶段同步引入补锂剂,减少传统补锂工艺中的额外工序,降低生产成本。据新华网报道,宁德时代基于补锂技术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已突破250 Wh/kg,相关专利技术已应用于多款高端电动汽车。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则聚焦磷酸铁锂电池的补锂技术创新。针对磷酸铁锂材料本身锂含量低、补锂难度大的问题,比亚迪研发团队提出“正极表面补锂 + 电解液微量补锂”协同方案:通过在正极材料表面包覆一层超薄富锂化合物(如Li2CO3 - LiPO3复合涂层),同时在电解液中添加微量有机锂盐,实现锂离子的“双重补充”。相关专利不仅提升了磷酸铁锂电池的首次循环效率,还改善了其低温性能,使搭载该技术的刀片电池在 - 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提升至85%以上,显著增强了电池在寒冷地区的适用性。
除头部企业外,一批专注于新能源材料的中小企业也在补锂细分领域形成技术特色。例如,某正极材料企业申请的“一种高镍三元正极补锂工艺”专利,通过控制补锂剂与正极材料的混合温度和时间,实现补锂剂在正极颗粒表面的均匀分布,使高镍三元电池(NCM811)的循环寿命提升40%以上;某设备企业开发的“连续式补锂剂涂布设备”专利,则解决了补锂剂在电极表面涂布不均的问题,为补锂技术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设备支持。
预锂化技术通过在电池组装前向电极(主要是负极)补充锂离子,是当前补锂专利中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方向。根据补锂剂形态和应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物理混合预锂化和化学沉积预锂化两类。物理混合预锂化是将固态补锂剂(如金属锂粉、锂合金、富锂化合物等)与电极材料直接混合,工艺简单易操作,相关专利占比超过60%。例如,中科院物理所开发的“纳米锂粉与硬碳复合预锂化剂”专利,通过机械球磨将纳米锂粉均匀分散在硬碳基体中,既避免了金属锂的团聚问题,又提升了补锂剂与负极材料的接触面积,使硅基负极首次库伦效率从70%提升至92%。
化学沉积预锂化则通过电化学或化学方法将锂元素沉积在电极表面或内部,补锂均匀性更好,但工艺复杂度较高。清华大学团队申请的“电化学原位沉积预锂化方法”专利,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在负极表面沉积一层致密的金属锂薄膜,再通过热处理形成锂合金层,有效抑制了锂枝晶生长,该技术已在实验室层面实现硅基负极电池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超过80%。
补锂添加剂技术通过在电解液或隔膜中引入含锂化合物,使锂离子在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缓慢释放,具有工艺兼容性强、无需额外设备改造等优势,近年来专利申请增长迅速。电解液补锂添加剂主要包括无机锂盐(如Li3N、Li2O)和有机锂化合物(如锂代碳酸盐、锂代环氧化物)两类。某高校团队开发的“一种含硼锂盐电解液补锂添加剂”专利,通过在常规电解液中添加0.5% - 2%的LiB(OC)4,利用硼元素与电解液中杂质的络合作用,减少锂离子消耗,同时该添加剂分解产生的Li2O可参与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形成,提升电池循环稳定性。
隔膜涂覆补锂剂是另一重要技术分支,通过在隔膜表面涂覆一层含锂复合材料(如Li2S - C复合涂层、富锂氧化物涂层),当电池充放电时,补锂剂在电场作用下释放锂离子并向电极迁移。比亚迪申请的“一种复合隔膜补锂结构”专利,将Li2CO3纳米颗粒与PVDF粘结剂混合涂覆在隔膜表面,不仅实现了锂离子的持续补充,还增强了隔膜的热稳定性,该技术已应用于其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产线。
原位补锂技术指在电池组装完成后,通过特定触发条件(如电化学激活、热激活等)使电池内部产生锂离子,实现“即装即补”,是降低补锂工艺成本的重要方向。当前专利主要集中在电化学原位补锂和热触发原位补锂两类。电化学原位补锂通过设计特殊的电极结构(如辅助锂电极),在电池首次充电时将辅助电极中的锂溶解并迁移至主电极,宁德时代申请的“一种带有辅助锂电极的原位补锂电池结构”专利,将金属锂箔作为辅助电极集成在电池盖板上,通过电解液浸润实现锂的可控释放,该技术可使电池生产流程缩短15%以上。
热触发原位补锂则利用补锂剂在特定温度下分解产生锂离子的特性,例如某企业开发的“热致分解型有机锂补锂剂”专利,将锂代咪唑类化合物混入正极材料,当电池首次充电温度升高至60 - 80℃时,补锂剂分解释放锂离子,同时产生的气体可通过电池泄气阀排出,避免电池内压过高。该技术已在消费电子电池领域开展小规模试用,有望解决传统补锂剂与电解液兼容性差的问题。
通过对补锂专利主要研究
问:补锂专利主要研究团队有哪些? 答:通常有高校科研团队如清华大学、中科院相关研究团队等,还有企业研发团队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内专注补锂技术的团队。 问:补锂专利的主要技术方向有哪些? 答:主要技术方向包括电极补锂技术,如在负极材料中添加补锂剂;还有电池系统补锂技术,从电池整体系统层面优化补锂策略以提升电池性能。 问:补锂专利对电池产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补锂专利技术能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降低成本等,推动电池产业向高性能、长寿命方向发展,助力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进步。
误区:认为只要有补锂技术就能大幅提升所有电池的性能。 解释:补锂技术对电池性能提升有帮助,但效果受电池体系、材料、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类型电池适用的补锂技术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认为补锂技术能让所有电池性能大幅提升。
《锂离子电池科学与技术》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
《专利分析与创新战略》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年报》
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补锂技术成为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全球补锂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 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与技术突破的核心力量。中科院物理所聚焦金属锂基补锂剂稳定性,清华提出原位补锂方案。中南大学专注正极补锂材料,复旦探索生物基补锂材料。 企业注重产业化导向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宁德时代全链条覆盖补锂技术,比亚迪聚焦磷酸铁锂电池补锂创新。中小企业也在细分领域形成特色。 补锂专利核心技术方向包括:预锂化技术,是提升电池首次循环效率的主流路径;补锂添加剂技术,通过在电解液或隔膜中引入含锂化合物,增长迅速;原位补锂技术,是简化工艺的未来趋势。 当前补锂技术正朝“材料 - 工艺 - 器件”一体化发展,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加速产业化,未来补锂专利技术竞争将更激烈,多元化技术路线和工艺优化将推动锂离子电池性能提升。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知网相关文献报道
新华网报道
科科豆专利检索平台
八月瓜专利检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