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向轻量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专利车轮作为连接车辆与路面的关键部件,其设计创新已成为车企和零部件企业技术竞争的核心领域。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车轮领域专利申请量达3.2万件,同比增长15.3%,其中发明专利占比提升至38.7%,反映出行业对技术原创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些专利不仅涵盖结构、材料、性能等基础维度,更融入了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场景的特殊需求,形成了多维度创新的技术体系。
专利车轮的结构创新往往从轮辋与轮辐的协同设计入手,通过形态优化实现轻量化与性能平衡。传统车轮的轮辐多为对称辐条结构,而近年来的专利设计更注重通过拓扑优化(一种通过数学方法优化结构布局的技术)减少冗余材料。例如,某新能源车企2022年授权的“一种多段式变截面轮辐结构”专利(专利号ZL20221XXXXXX),通过将轮辐设计为“内密外疏”的渐变截面——靠近轮辋处采用宽幅实心结构保证强度,靠近轮毂处采用镂空蜂窝结构减重,最终实现车轮整体减重12%,同时通过有限元分析显示其弯曲刚度提升8%。
除了轻量化,功能集成成为结构创新的新趋势。部分专利将传感器、散热通道等功能模块融入车轮结构,例如某商用车企业研发的“带温度监测功能的集成式轮辐”专利,在轮辐内部嵌入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监测轮毂轴承温度,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车载系统,当温度超过阈值时自动报警,该设计已应用于长途重卡,使轮毂过热导致的故障发生率降低30%。
专利车轮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其性能上限,传统钢制车轮因成本低、工艺成熟仍占据一定市场,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里程的追求,轻量化材料的应用成为专利创新的主流方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车轮专利占比分别达52%和7.8%,同比分别增长18%和45%,反映出材料替代的加速趋势。
铝合金车轮通过合金成分优化和锻造工艺提升性能,例如某铝车轮企业的专利“一种Al-Mg-Si-Cu系铝合金轮辋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231XXXXXX),通过添加0.3%-0.5%的Cu元素细化晶粒,配合T6热处理工艺,使轮辋的屈服强度提升至320MPa,比传统6061铝合金提高25%,同时延伸率保持在12%以上,满足高负荷场景需求。而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作为更前沿的材料,某高校与车企联合研发的专利中,采用“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预浸料,通过热压罐成型工艺制备的车轮,重量仅为同尺寸钢制车轮的40%,且疲劳寿命提升3倍,不过目前因成本较高,主要应用于高端新能源车型。
车轮的性能优化需兼顾强度、耐久性、空气动力学等基础参数,同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如新能源汽车、商用车、特种车辆)进行定制化设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低风阻成为专利设计的重点,某车企的“空气动力学优化轮辐结构”专利通过仿真模拟发现,将轮辐倾斜角度设置为15°-20°,并在轮辐表面设计微凹弧面,可使车轮风阻系数降低12%,配合整车流线型设计,能为纯电动汽车增加约50公里的续航里程,这一数据来自该企业发布的风洞试验报告。
商用车车轮则更注重承载能力与散热性,某重卡企业的专利“带螺旋散热通道的轮辋结构”在轮辋内侧设计螺旋形空气流道,当车轮旋转时,气流通过流道带走制动系统产生的热量,使轮毂温度降低25℃,有效减少刹车片过热导致的制动衰减问题,该设计已通过10万公里实车测试,制动系统故障率下降40%。
专利车轮的设计需严格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例如我国GB/T 5334-2022《乘用车车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规定,车轮需通过130km/h持续行驶200小时的耐久性测试,以及100kN径向载荷的强度测试;欧盟ECE R124法规则对车轮的动态冲击性能有更高要求。企业在申请专利前,需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数据库检索现有技术,避免重复研发,同时借助八月瓜的专利分析工具,识别行业技术热点与空白领域,提高专利授权率。
此外,构建专利组合而非单一专利,是提升技术壁垒的关键。某零部件企业围绕轻量化车轮构建了“结构设计(12项)+材料配方(5项)+制造工艺(8项)”的专利组合,覆盖从概念设计到量产的全流程,2023年通过专利许可获得的收入达2.3亿元,成为企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在专利车轮的设计实践中,企业需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深度结合,既要通过结构、材料、性能的多维度突破形成技术优势,也要借助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做好专利检索与布局,确保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专利车轮还可能融入传感器、无线通信等功能,成为车辆与路面信息交互的“智能节点”,这一趋势已在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专利申请中初现端倪。
专利车轮设计要点包括哪些方面? 专利车轮设计要点包括功能性、安全性和外观等方面。功能性需考虑车轮的承载能力、滚动阻力等;安全性要关注制动性能、防滑性能等;外观方面则注重造型、色彩搭配等。 专利车轮设计中功能性要点有什么? 功能性要点有很多,比如要确保车轮具备良好的耐磨性能以延长使用寿命,有合适的弹性来缓冲震动,同时滚动阻力要小,以降低能耗。 专利车轮设计外观很重要吗? 重要。外观设计不仅能提升产品的辨识度和吸引力,还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独特美观的外观设计有助于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有人认为专利车轮设计只要外观好看就行,其实这是个误区。虽然外观设计有一定重要性,但功能性和安全性才是基础。如果只注重外观而忽略了车轮的承载能力、制动性能等关键因素,会导致车轮无法正常使用,甚至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在专利车轮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点。
近年来,汽车工业向轻量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专利车轮设计创新成为车企和零部件企业技术竞争核心。2023年我国车轮领域专利申请量达3.2万件,同比增长15.3%,发明专利占比提升至38.7%。 1. 结构创新:从“形态优化”到“功能集成”。通过拓扑优化减少冗余材料实现轻量化,还将传感器等功能模块融入车轮结构。 2. 材料技术:从“单一材质”到“复合协同”。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加速,铝合金通过合金成分优化和锻造工艺提升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轮更轻且疲劳寿命长,但成本高,多用于高端车型。 3. 性能优化:从“基础参数”到“场景适配”。新能源汽车注重低风阻,商用车注重承载能力与散热性,针对不同场景定制化设计。 4. 合规性与专利布局:从“单一授权”到“体系构建”。设计需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企业要做好专利检索与布局,构建专利组合提升技术壁垒。 未来,专利车轮可能融入更多功能,成为车辆与路面信息交互的“智能节点”。
《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某企业发布的风洞试验报告
我国GB/T 5334 - 2022《乘用车车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欧盟ECE R124法规
某重卡企业10万公里实车测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