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设计的初期阶段,许多团队往往将重心放在功能实现、用户体验和市场定位上,却容易忽视专利因素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事实上,这个阶段恰恰是进行专利风险排查和布局的关键时期,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在产品上市后陷入侵权纠纷,导致研发投入付诸东流,还可能错失保护核心创新成果的最佳时机。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数量持续增长,其中不少就源于产品设计阶段对专利风险的预估不足。因此,在产品设计之初就树立专利思维,采取有效的风险规避和布局策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进行全面细致的专利检索与分析是产品设计阶段专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摸清现有技术的“雷区”,了解相关领域的专利分布情况。这并非简单地在专利数据库中输入几个关键词进行搜索,而是需要结合产品的核心功能、技术方案、应用场景等多个维度,制定科学的检索策略。例如,不仅要检索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对于外观设计占比较大的产品,如消费电子、家居用品等,外观设计专利的检索同样不可或缺。可以利用科科豆、八月瓜等专业的专利检索分析平台,这些平台整合了全球海量的专利数据,并提供了多种检索方式和分析工具,能够帮助设计团队更高效地获取相关信息。在检索过程中,除了关注直接竞争对手的专利,还应留意行业内主要技术玩家以及非实施实体(NPE)所持有的专利,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源。检索完成后,对检索到的专利文献进行深入分析至关重要,特别是要解读权利要求书的内容,明确其保护范围,判断自身的设计方案是否落入他人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或者是否存在可以规避的空间。
在完成专利检索和分析,明确了潜在的专利风险点之后,接下来就需要考虑如何进行专利规避设计。专利规避设计并非简单的模仿或抄袭,而是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通过对产品的技术方案进行创新性调整,使其既不侵犯他人的专利权,又能实现预期的功能和效果。这需要设计团队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法律意识。例如,如果某项专利保护的是一种特定结构的连接方式,设计团队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连接原理或结构来实现相同的连接功能,只要这种新的方式未被该专利的权利要求所覆盖,就可能成功规避侵权风险。在进行规避设计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单个技术特征的修改,还需要考虑整个技术方案的组合效果,避免落入专利的等同原则适用范围。等同原则是指即使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不完全相同,但如果它们是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联想到的,也可能构成侵权。因此,规避设计需要从技术本质上寻找差异。
除了规避他人专利,产品设计阶段也是企业为自身创新成果构建专利保护网的黄金时期。在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技术方案、独特的设计思路、甚至是一些改进型的技术细节,只要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都应当及时考虑申请专利。这不仅能够防止竞争对手抄袭模仿,还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潜在的经济收益。在申请专利时,需要根据创新点的类型和价值选择合适的专利类型,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外观设计专利。对于核心的、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建议申请发明专利,以获得更稳定和长期的保护;对于一些结构上的改进或新的应用,可以考虑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其授权周期相对较短,能较快地获得保护。同时,还需要注意专利申请的时机,一般来说,在技术方案基本成熟、尚未公开之前提出申请最为适宜,以避免因技术公开导致新颖性丧失。可以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提供的专利申请服务,结合专业代理人的意见,制定合理的专利布局策略,包括专利的数量、类型、地域覆盖等,形成有效的专利组合。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拥有核心专利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其产品的溢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将专利工作融入产品设计的全流程,建立常态化的专利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是确保产品设计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这意味着从产品概念的提出、方案的论证、原型的开发到最终的定型,每个环节都应有专利意识的参与。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者在设计团队中配备专利联络员,负责与专业的专利服务机构对接,及时传递专利信息,组织专利培训,提升设计人员的专利素养。在设计方案评审时,应将专利风险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审指标,对可能存在的专利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此外,还可以与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合作,利用其提供的专利预警服务,实时监控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动态,包括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授权、无效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设计策略和专利布局。通过这种长效机制的建立,能够使专利工作不再是产品设计流程中的一个孤立环节,而是成为推动产品创新和保障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例如,某消费电子企业在新产品设计初期,就通过内部专利评审机制发现了一项关键技术可能存在侵权风险,随后立即组织设计团队进行规避设计,并同时为新的规避方案申请了专利,最终不仅成功避开了侵权纠纷,还凭借新的专利技术获得了市场优势。这种将专利管理前置的做法,值得更多企业借鉴和推广。
产品设计阶段专利避雷要注意什么要点? 在产品设计阶段,要进行全面的专利检索,了解相关领域的专利情况,避免侵权;还需评估设计是否有新颖性和创造性,以降低被诉风险。 怎样进行有效的专利检索? 可以利用专业的专利数据库,按照关键词、分类号等进行检索,同时关注专利的法律状态、申请人等信息。 如果不小心涉及专利侵权怎么办? 应及时停止侵权行为,与专利权人沟通协商解决方案,如获得许可授权等。
很多人认为只要产品还未上市,设计阶段就不用考虑专利问题,这是错误的。一旦设计方案侵犯他人专利,即便产品未上市,也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做好专利避雷工作,能避免后续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产品设计初期易忽视专利因素,实则是专利风险排查和布局的关键时期,树立专利思维、采取有效策略对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要进行全面细致的专利检索与分析,结合产品多维度制定检索策略,利用专业平台,关注各类潜在风险源,深入分析检索到的专利文献。 其次,完成检索分析明确风险点后,进行专利规避设计。这需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前提下创新调整技术方案,避免落入等同原则适用范围。 同时,此阶段也是企业为自身创新成果构建专利保护网的黄金时期。符合条件的创新成果应及时申请专利,选择合适类型和申请时机,制定合理布局策略。 最后,要将专利工作融入产品设计全流程,建立常态化的专利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配备专人负责专利事务,评审设计方案时评估专利风险,利用平台预警服务调整策略。如某消费电子企业前置专利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借鉴。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
《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