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属材料加工领域,专利技术是推动工艺革新的核心动力,而铸轧与轧制作为两种关键加工方式,其专利布局呈现出显著的技术路径差异,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在技术构思、应用场景和创新方向上各有侧重,这些差异源于其工艺原理的本质区别,并直接影响着相关技术的研发重点与产业价值。
铸轧工艺的核心在于将金属熔体的凝固与塑性变形过程“无缝衔接”,简单来说,就是液态金属在结晶器内初步凝固成固态坯壳的同时,立即受到轧辊的压力作用完成轧制变形,这种“铸轧一体化”的特性使其相比传统工艺减少了铸锭、锯切、加热等多道工序。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20-2023年间,铸轧相关专利申请中,涉及连铸连轧一体化设备的技术方案占比达62%,这一数据也印证了铸轧工艺对设备集成度的高要求——既要保证液态金属在结晶器内均匀凝固,又要通过轧辊实现稳定的塑性变形,因此其专利技术往往聚焦于结晶器结构优化、辊缝动态调节与温度场协同控制等关键环节。例如,某公开号为CN202310XXXXXX的铝合金铸轧专利,通过设计“弧形结晶器+弹性支撑轧辊”组合结构,使铝熔体在凝固过程中的冷却速度均匀性提升25%,带坯表面裂纹率降低至0.3%以下,这一技术创新被知网《轻合金加工技术》期刊评价为“突破了传统铸轧的凝固-轧制协同瓶颈”。
相比之下,轧制工艺则以固态金属坯料为加工对象,通过轧辊施加压力使材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特定尺寸、形状和性能的产品,其技术路径更侧重于“固态变形控制”。根据八月瓜平台发布的《2023金属轧制专利发展报告》,轧制专利中,轧辊系统设计(占比38%)、轧制力-位移协同控制(占比29%)和表面质量优化(占比17%)是三大核心方向。以钢板轧制为例,传统热轧工艺需将钢坯加热至1100-1250℃后进行多道次轧制,其专利技术往往围绕“温度-变形-组织”的精准匹配展开,如某钢铁企业公开的热轧专利(CN202210XXXXXX),通过引入红外测温与轧辊转速闭环控制系统,使带钢终轧温度波动控制在±15℃以内,奥氏体晶粒尺寸均匀性提升40%,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汽车大梁用高强钢生产,产品合格率从89%提高至98.5%。而冷轧工艺则更关注板材的厚度精度与表面光洁度,某专利提出的“多辊轧制-在线平整”复合机组,通过20辊森吉米尔轧机与张力平整机的联动控制,使冷轧钢板的厚度公差缩小至±2μm,满足了高端电子设备外壳的精密要求,这一成果被新华网在“高端制造技术突破”专题中列为“国产冷轧设备替代进口的典型案例”。
从应用场景来看,铸轧与轧制专利的技术分化还体现在产业适配性上。铸轧工艺因“短流程、低能耗”的优势,在非铁金属薄带材生产中占据主导,国家专利局统计显示,2023年铝加工领域铸轧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58%,其中新能源电池箔用铝带铸轧技术占比达73%——这类专利通常涉及“超薄带坯直接铸轧”技术,如某专利通过优化铝熔体的除气工艺(采用旋转喷吹+在线过滤组合装置),使铸轧带坯的氢含量降低至0.12mL/100gAl以下,为后续冷轧制备4-6μm极薄电池箔奠定了基础,相比传统“铸锭-热轧-冷轧”流程,生产周期缩短60%,综合能耗降低30%。而轧制专利则更广泛覆盖钢铁、钛合金等结构材料领域,八月瓜平台的专利地图分析显示,2023年航天用钛合金厚板轧制专利申请中,“β热处理+多向轧制”技术方案占比显著提升,某专利提出的“等温轧制-在线淬火”一体化工艺,使TC4钛合金板材的屈服强度达到950MPa以上,延伸率保持在15%,成功应用于运载火箭燃料贮箱制造,这一技术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创新趋势上,铸轧专利正朝着“智能化协同控制”方向发展,如某专利将工业互联网技术与铸轧过程结合,通过采集结晶器水温、轧辊压力、带坯速度等200余项实时数据,构建AI预测模型,实现了铸轧过程的自适应调节,使带坯生产的连续稳定运行时间从12小时延长至36小时,这一成果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度专利导航典型案例”。而轧制专利则聚焦“绿色化与极限制造”,例如某冷轧专利研发的“无酸轧机”技术,通过采用激光清洗替代传统酸洗去除带钢表面氧化皮,使吨钢耗水量降低80%,酸雾排放减少100%,该技术已在国内某大型钢铁集团投产,年减排效益达1.2亿元,相关实践被知网《钢铁》期刊评价为“轧制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材料加工技术的融合发展,铸轧与轧制专利也出现了交叉创新,如某“铸轧-冷轧复合工艺”专利,通过将6mm厚的镁合金铸轧带坯直接进行5道次冷轧,省去传统的中间退火工序,使镁合金板材的加工效率提升50%,同时通过控制冷轧道次压下率(首道次30%、末道次15%),避免了镁合金的脆性开裂问题,产品已应用于3C产品镁合金外壳,这一“短流程+梯度变形”的技术思路,被科科豆平台《专利创新洞察》列为“跨工艺融合的典型范式”。
无论是铸轧的“凝固-轧制一体化”,还是轧制的“固态变形精准控制”,其专利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效率提升、性能优化、成本降低”三大目标,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引证分析可以发现,近五年铸轧与轧制领域的核心专利交叉引证频次年均增长22%,这表明两种工艺的技术边界正在逐渐模糊,未来可能在“近终形制造”“极限超薄带材”等前沿方向产生更多融合创新,推动金属材料加工行业向更高精度、更低能耗的方向迈进。
铸轧专利和轧制专利在技术原理上有什么不同? 铸轧专利是将液态金属直接铸造成板带材,而轧制专利是通过轧辊对金属坯料进行压力加工。 铸轧专利和轧制专利的应用领域有差异吗? 有,铸轧专利常用于铝、铜等有色金属板带材的生产;轧制专利应用更广,涵盖钢铁、有色金属等多种金属加工。 申请铸轧专利和轧制专利哪个难度更大? 很难简单判断,二者难度取决于技术创新程度、市场需求和专利法规等多方面因素。
有人认为铸轧专利和轧制专利只是生产环节不同的专利,没有本质区别。实际上,这两种专利代表了完全不同的金属加工技术,从原理到应用都有显著差异,在专利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方面也各有特点。
在金属材料加工领域,铸轧与轧制作为关键加工方式,专利布局有显著技术路径差异。 铸轧工艺将金属熔体凝固与塑性变形“无缝衔接”,减少多道工序。2020 - 2023年,连铸连轧一体化设备技术方案占铸轧相关专利申请的62%,聚焦结晶器结构等关键环节。其优势在于“短流程、低能耗”,在非铁金属薄带材生产中占主导,如铝加工领域。创新趋势是朝着“智能化协同控制”发展。 轧制工艺以固态金属坯料为对象,侧重于“固态变形控制”。轧辊系统设计等是核心方向。广泛覆盖钢铁、钛合金等领域。其创新聚焦“绿色化与极限制造”。 从应用场景看,两者技术分化体现在产业适配性上。铸轧适用于非铁金属薄带材,轧制覆盖结构材料领域。 此外,两者还出现交叉创新,如“铸轧 - 冷轧复合工艺”。未来,两种工艺技术边界逐渐模糊,可能在“近终形制造”等前沿方向产生更多融合创新,推动行业向高精度、低能耗迈进。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八月瓜平台发布的《2023金属轧制专利发展报告》
知网《轻合金加工技术》期刊
新华网“高端制造技术突破”专题
知网《钢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