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否侵犯铸轧专利权利

专利

铸轧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通常会通过专利形式获得法律保护,当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铸轧相关技术时,了解如何判断自身行为是否落入他人专利的保护范围,是规避法律风险、维护行业秩序的重要前提。在铸轧行业,一项专利的保护范围并非由专利名称或说明书中的某句话简单界定,而是由其权利要求书内容来确定,这就如同为专利技术划定了一个法律上的“保护圈”,圈内的技术方案受到法律的排他性保护。

要判断某项铸轧技术或产品是否可能构成侵权,首先需要明确相关专利的权利要求内容。权利要求书通常包含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独立权利要求从整体上反映发明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所必要的技术特征,而从属权利要求则是在独立权利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技术特征对其作进一步的限定。在实际操作中,独立权利要求是判断侵权的主要依据,因为它界定了保护范围的最大边界。例如,某铸轧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中记载了“一种双辊铸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特定直径比的驱动辊与从动辊、以及设置在辊缝处的自动温度补偿装置”,那么任何包含这些技术特征的双辊铸轧机,就可能被初步认定为落入该专利的保护范围。

在明确了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后,接下来需要将涉嫌侵权的铸轧技术方案与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特征进行逐一比对。这个过程需要遵循“全面覆盖原则”,即如果涉嫌侵权的技术方案包含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那么就构成了字面侵权。比如,某企业生产的铸轧设备,其辊径比、温度补偿装置的结构和功能与上述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描述完全一致,没有任何技术特征的缺失或替换,这种情况下字面侵权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但如果涉嫌侵权的技术方案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存在差异,就需要进一步判断这种差异是否属于等同替换。等同原则是专利侵权判断中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被控侵权技术方案中的某个技术特征,虽然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表述不同,但它们是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联想到的,那么这种情况也可能构成等同侵权。例如,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是“采用液压驱动的辊缝调节装置”,而被控侵权产品采用的是“气动驱动的辊缝调节装置”,如果这两种驱动方式在铸轧过程中对辊缝调节的精度、响应速度等功能和效果上没有实质性差异,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这种替换,那么就可能构成等同侵权。

在进行技术特征比对之前,对相关专利的检索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专业的专利检索平台,可以全面了解特定铸轧技术领域内已授权专利的情况,包括专利的法律状态(如是否有效、是否处于无效宣告程序中等)、权利要求的具体内容、同族专利分布以及专利的审查历史等信息。例如,使用科科豆或八月瓜等平台,输入“铸轧”、“双辊铸轧”、“连续铸轧”等关键词,并结合IPC分类号(如B21B等铸轧相关分类)进行检索,可以获得较为精准的专利文献。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也提供了免费的专利检索数据库,其数据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能够帮助用户获取最原始的专利文本和法律状态信息。在检索到相关专利后,需要仔细研读其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理解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特别是要准确把握独立权利要求中每个技术特征的含义和作用,这是后续侵权判断的基础。

在铸轧专利侵权判断中,还需要注意区分“必要技术特征”和“非必要技术特征”。必要技术特征是构成专利技术方案不可或缺的技术要素,是实现发明目的所必须的,这些特征的缺失或被实质性替换,都可能导致技术方案无法实现其预期功能。而非必要技术特征则是对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改进,即使被控侵权产品缺少这些特征,只要其包含了所有必要技术特征,仍然可能构成侵权。此外,对于一些在铸轧行业内广泛应用的公知常识或现有技术,即使它们出现在专利权利要求中,如果这些技术特征本身不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那么相关权利要求可能会因不满足专利授权条件而被宣告无效,自然也就无法获得法律保护。因此,在判断过程中,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和分析同样重要,可以为专利的稳定性评估提供依据。

实践中,铸轧企业在进行新产品研发或技术改进时,应建立完善的专利风险预警机制。在项目立项初期,就应对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状况进行排查,识别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与已检索到的专利权利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对产品的技术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规避,例如改变某个技术特征的结构、采用不同的工作原理或替换非必要的技术步骤等,以避免落入他人专利的保护范围。如果发现自身技术方案确实可能与他人有效专利构成冲突,可以考虑通过专利许可、交叉许可或专利无效宣告等方式解决纠纷。例如,某企业研发的新型铸轧辊冷却技术,经检索发现与某现有专利的技术方案相近,此时可以与专利权人协商,争取获得专利实施许可,或者如果认为该现有专利不具备创造性,可以收集证据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当收到专利侵权警告函或被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时,被控侵权方应保持冷静,积极应对。首先要核实警告函中所指专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确认涉案专利是否处于合法有效状态,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是否确实涵盖了自身的产品或方法。可以委托专业的专利代理机构或律师对案件进行分析,出具法律意见书。如果经过专业分析认为不构成侵权,应及时向对方作出书面说明,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如果确实存在侵权风险,则可以考虑与专利权人协商和解,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诉讼成本和商业损失。在诉讼过程中,被控侵权方可以通过主张现有技术抗辩、先用权抗辩、权利用尽等法律事由维护自身权益。例如,若能证明被控侵权的铸轧技术在涉案专利申请日之前就已经在国内公开使用或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或者自己在专利申请日之前就已经制造了相同产品、使用了相同方法,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则可以依法不承担侵权责任。

在铸轧行业,专利侵权判断往往涉及复杂的技术细节和法律问题,需要技术人员和法律专业人士的紧密配合。技术人员负责对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精准比对和分析,明确两者的异同点;法律专业人士则依据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和司法实践,对这些技术差异进行法律上的定性,判断是否构成侵权。同时,了解相关的司法判例对于准确把握侵权判断标准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地知识产权法院发布的关于专利侵权纠纷的典型案例,常常会对“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等法律适用问题作出具体阐释,这些案例可以为铸轧企业提供有益的指引。例如,在某个涉及铸轧机辊系结构的专利侵权案件中,法院可能会详细分析被控侵权产品的辊子材质、支撑方式等技术特征是否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记载构成等同,其判断思路和论证过程对于类似案件的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铸轧专利侵权的判断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以准确理解专利权利要求为基础,结合全面的专利检索分析,运用科学的技术特征比对方法,并充分考虑相关的法律原则和司法实践。铸轧企业应当增强专利意识,重视专利风险的事前防范和事中应对,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同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的专利服务机构和法律机构的帮助,是妥善解决专利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8087.webp

常见问题(FAQ)

问题:判断是否侵犯铸轧专利权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主要依据是专利的权利要求书,看被控侵权行为是否覆盖了专利权利要求中的必要技术特征。 问题: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铸轧专利技术,算侵权吗? 答案:算侵权。是否知情不影响侵权的判定,只要实施了侵犯他人专利权利的行为,就构成侵权,但不知情可作为减轻赔偿责任的考量因素。 问题:被指控侵犯铸轧专利权利后该怎么办? 答案:首先要收集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行为不构成侵权;若确实可能侵权,可与专利权人协商解决,如达成许可协议等。

误区科普

很多人认为只有大规模生产销售涉及铸轧专利技术的产品才会构成侵权,其实即使是少量生产、使用甚至仅仅是许诺销售,只要落入了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都可能构成侵权。

延伸阅读

  • 《专利侵权判定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李明德 著):推荐理由:系统阐述专利侵权判定的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等核心法律规则,结合机械制造领域案例分析技术特征比对方法,与铸轧专利侵权判断实务高度契合。
  • 《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指南》(科学出版社,张娴 等编著):推荐理由:详解专利检索策略、数据库操作(含IPC分类号B21B应用)及法律状态分析方法,助力铸轧领域专利排查与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 《企业专利风险预警与管理》(法律出版社,马东晓 著):推荐理由:聚焦企业研发全流程专利风险防控,涵盖技术方案规避设计、专利许可谈判、无效宣告应对等实操内容,适合铸轧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参考。
  • 《最高人民法院专利侵权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 编著):推荐理由:深度解读专利侵权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司法判例阐释“必要技术特征”“公知常识”等认定标准,为铸轧专利侵权纠纷应对提供权威法律依据。
  • 《专利权利要求书撰写实务及案例评析》(知识产权出版社,吴观乐 著):推荐理由:从权利要求构成要素角度解析保护范围界定逻辑,帮助理解铸轧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与从属权利要求的法律边界,是技术特征比对的基础理论读物。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11087.webp

本文观点总结:

铸轧行业了解如何判断自身行为是否落入他人专利保护范围,是规避法律风险、维护行业秩序的重要前提。 1. 明确权利要求:专利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确定,独立权利要求是判断侵权的主要依据。 2. 技术特征比对:遵循“全面覆盖原则”判断字面侵权,若有差异则需依据“等同原则”判断是否构成等同侵权。 3. 专利检索分析:利用专业平台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检索,研读相关文件,把握技术特征含义。 4. 区分技术特征:区分必要和非必要技术特征,对现有技术检索分析评估专利稳定性。 5. 建立预警机制:企业在研发改进时,立项初期排查,设计阶段调整规避,冲突时通过许可或无效宣告解决。 6. 应对侵权纠纷:收到警告函或诉讼时,核实专利,委托专业分析,不侵权则说明,有风险则协商,诉讼中主张抗辩事由。 7. 专业配合参考判例:技术和法律人员配合,参考司法判例把握侵权判断标准。 铸轧专利侵权判断是系统过程,企业应增强专利意识,遇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引用来源:

科科豆平台

八月瓜平台

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专利侵权纠纷典型案例

各地知识产权法院发布的专利侵权纠纷典型案例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