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专利分类有哪些类型及应用领域

储能专利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而存储专利作为支撑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核心技术保障,其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从个人手机中的存储空间到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海量存储集群,每一次存储技术的突破背后,都离不开存储专利的布局与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存储专利申请量达12.6万件,同比增长18.3%,其中发明专利占比82.5%,凸显出行业对核心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这些专利覆盖了从硬件介质到软件算法、从基础材料到系统架构的全产业链,推动着存储技术向更高容量、更快速度、更低功耗的方向演进。

存储介质与硬件设计专利

存储介质是存储技术的物理基础,相关专利主要围绕存储芯片的结构设计、制造工艺及性能优化展开,直接决定存储设备的容量、速度和可靠性。传统机械硬盘(HDD)的专利布局已趋于稳定,而固态硬盘(SSD)因性能优势成为当前创新热点,其中NAND闪存的3D堆叠技术是核心突破方向。长江存储申请的“一种三维闪存存储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专利,通过创新的Xtacking架构,将存储单元阵列与外围电路晶圆独立制造后键合,不仅提升了芯片良率,还使存储密度较传统2D NAND提升3倍以上,该技术已应用于其消费级SSD产品,推动国产存储芯片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在存储芯片类型上,QLC(四级单元)和PLC(五级单元)技术通过增加每存储单元的比特数提升容量,三星电子的“一种PLC NAND闪存的编程方法”专利,通过优化电压调节算法,解决了多电平存储中的干扰问题,使单颗芯片容量突破1TB;国内企业长鑫存储则在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领域布局,其“一种高带宽DRAM存储芯片的读写控制电路”专利,通过改进数据通路设计,将内存带宽提升至6400Mbps,满足高端服务器和AI训练的需求。

除了硅基存储,新型存储介质专利也在加速涌现。相变存储器(PCM)和阻变存储器(RRAM)因兼具高速和非易失性,被视为下一代存储技术的重要方向。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研发的“一种基于硫系化合物的相变存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通过引入锗元素调节材料晶化温度,使PCM的擦写次数突破1000万次,数据保持能力提升至85℃下10年以上,为车规级高温存储场景提供了可能;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阻变存储器的界面调控方法”专利,则通过在电极与存储层间构建氧化铪缓冲层,将RRAM的功耗降低60%,相关技术已在物联网传感器节点中试点应用。

存储架构与系统设计专利

随着数据规模爆炸式增长,存储架构正从集中式向分布式、云边协同演进,相关专利聚焦于系统可靠性、扩展性和资源利用率的优化。分布式存储通过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节点,解决了单点故障问题,其中一致性算法是核心技术。浪潮集团申请的“一种基于动态副本的分布式存储数据一致性维护方法”专利,通过实时监测节点负载和网络状况,智能调整数据副本数量(从3副本动态增至5副本),在保证数据可靠性的同时,使存储利用率提升15%,该技术已应用于其云海OS分布式存储系统,服务于政务云、金融云等关键领域。

云计算场景下,对象存储因支持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如图片、视频、日志)成为主流,其专利创新集中在数据分片、元数据管理和访问效率优化。阿里云的“对象存储服务的数据分片与重组方法”专利,通过将大文件分割为固定大小的块(如4MB/块),并为每个块生成唯一指纹,实现了跨地域数据冗余存储和快速检索,目前该技术支撑着淘宝每日超10亿张商品图片的存储需求;腾讯云的“基于混合索引的对象存储元数据管理方法”专利,则通过内存索引与磁盘索引结合,将元数据查询延迟降低至1ms以内,满足短视频平台的实时访问需求。

边缘存储架构专利则针对物联网“数据产生在边缘、处理在本地”的特点,优化低功耗和弱网环境下的存储能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边缘节点存储资源调度方法”专利,通过预测传感器数据生成频率,动态调整存储压缩率和传输策略,使智能电表的本地存储容量需求减少40%,同时延长设备续航时间;中科创达的“物联网边缘设备的存储碎片化整理方法”专利,通过后台增量整理算法,解决嵌入式设备长期使用后的存储碎片化问题,确保工业控制模块的稳定运行。

数据处理与管理专利

存储不仅是“存数据”,更要“管数据”,数据处理与管理专利围绕数据压缩、去重、加密、备份等技术展开,旨在提升存储效率和数据安全性。数据去重技术通过识别重复数据并只保留一份,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存储,华为的“基于内容感知的分布式数据去重方法”专利,通过分块哈希比对与增量存储结合,在金融行业数据中心的实践中,使存储容量需求降低50%以上,每年为企业节省数亿元硬件成本;联想集团的“虚拟机存储的数据去重与快照整合方法”专利,则将去重技术与虚拟机快照结合,减少备份数据量的同时,缩短快照创建时间至传统方法的1/3。

数据安全存储专利在隐私计算和合规要求下成为热点,尤其在医疗、金融等敏感领域。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联邦学习中的分布式存储加密方法”专利,通过同态加密与差分隐私结合,使医疗机构在不共享原始病历数据的情况下,联合训练疾病预测模型,既保护患者隐私,又提升模型准确率;蚂蚁集团的“基于可信执行环境的存储加密方法”专利,则利用CPU的SGX(软件防护扩展)技术,在内存中构建安全区域存储加密密钥,防止数据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被窃取,该技术已应用于支付宝的交易数据存储系统。

数据备份与容灾专利则聚焦业务连续性保障,浪潮信息的“基于时间点快照的存储系统容灾方法”专利,通过将快照数据异步复制到异地灾备中心,并支持任意时间点数据恢复,使银行核心系统的RTO(恢复时间目标)缩短至5分钟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的30分钟;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显示,2023年数据安全相关存储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2%,反映出企业对数据资产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

接口协议与应用场景专利

存储接口协议是连接存储设备与主机的“桥梁”,其专利创新直接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和设备兼容性。传统SATA接口因带宽限制(最高6Gbps)逐渐被NVMe(非易失性内存主机控制器接口规范)取代,NVMe通过PCIe通道和并行队列设计,将SSD读写速度提升至32Gbps以上。英特尔的“NVMe over Fabrics存储网络通信方法”专利,通过RDMA(远程直接内存访问)技术,实现服务器与存储设备的内存级数据传输,将云数据中心的存储访问延迟降低至10微秒以内;三星的“UFS 4.0存储接口的电源管理方法”专利,则通过动态调整接口电压和时钟频率,使智能手机的UFS存储功耗降低25%,同时传输速度提升至4.8Gbps,支持4K视频的实时录制与回放。

不同应用场景对存储的需求差异催生了场景化专利创新。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存储专利聚焦小型化和低功耗,小米的“一种移动终端的存储扩展方法”专利,通过eUFS(嵌入式通用闪存)与虚拟内存结合,使6GB物理内存手机实现等效8GB内存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游戏本存储则强调高速和抗震,联想拯救者系列的“游戏本存储模块的减震结构”专利,通过硅胶缓冲和金属框架固定,使SSD在跌落测试中的存活率提升至99%。

工业存储专利则注重可靠性和宽温适应,西门子的“工业PLC系统的掉电数据保护方法”专利,通过超级电容和FRAM(铁电存储器)结合,确保在突然断电时,生产工艺参数能完整保存并快速恢复,避免生产线停机损失;在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的“车载存储系统的数据分层方法”专利,将自动驾驶数据分为实时数据(如摄像头画面,存于DRAM)、近期数据(如传感器日志,存于SSD)和历史数据(如训练样本,存于HDD),既满足实时决策需求,又降低长期存储成本。

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分析报告可见,当前存储专利创新呈现“硬件与软件协同、通用与场景并重”的特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布局各有侧重:企业更关注商业化技术(如3D NAND、分布式存储),高校和科研机构则聚焦基础材料(如新型存储介质)和前沿算法(如AI辅助存储优化)。这些专利共同构成了存储技术创新的生态体系,推动着数字经济从“数据产生”向“数据价值挖掘”加速迈进,而随着量子存储、生物存储等颠覆性技术的探索,存储专利的创新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为人类社会进入“EB时代”(1EB=10亿GB)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6668.webp

常见问题(FAQ)

存储专利有哪些常见类型? 常见类型包括数据存储、存储设备、存储系统架构等方面的专利。 存储专利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 主要应用于计算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设备等领域。 如何查询存储专利分类信息? 可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等正规渠道进行查询。

误区科普

很多人认为只有大型科技公司才有存储专利,实际上,一些小型企业甚至个人在存储技术创新方面有独特成果,也可以申请存储专利。专利申请并不受企业规模、个人身份限制,关键在于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延伸阅读

  • 《半导体存储器技术》:系统讲解存储介质原理,涵盖NAND闪存3D堆叠、QLC/PLC技术及PCM、RRAM等新型存储材料,可深入理解硬件介质专利的技术基础。
  • 《分布式存储系统:原理、架构与设计》:解析分布式存储一致性算法、对象存储元数据管理及云边协同架构,对应存储架构专利中的核心技术逻辑。
  • 《数据存储与管理:从DAS到云存储》:详述数据去重、加密、容灾备份技术,结合企业级存储实践案例,补充数据处理与管理专利的应用场景分析。
  • 《NVMe与存储协议详解》:深入解读NVMe over Fabrics、UFS等接口协议的技术规范与性能优化方法,匹配接口协议专利中的传输速度与功耗创新点。
  • 《高价值专利培育与布局:方法与实践》:介绍科技企业专利战略制定流程,结合存储领域专利申请数据(如2023年12.6万件申请量),分析行业技术竞争格局。
  • 《下一代存储技术:从相变存储器到量子存储》:探讨硫系化合物相变材料、阻变存储界面调控等前沿方向,展望量子存储等颠覆性技术的专利布局趋势。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9668.webp

本文观点总结: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存储专利作为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核心技术保障,其创新水平关系到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2023 年我国存储专利申请量达 12.6 万件,同比增长 18.3%,发明专利占比 82.5%。 1. 存储介质与硬件设计专利:围绕存储芯片结构设计、制造工艺及性能优化,涵盖传统机械硬盘、固态硬盘、新型存储介质等,如长江存储的 3D 堆叠技术、三星的 PLC NAND 闪存编程方法、清华的相变存储材料专利等。 2. 存储架构与系统设计专利:存储架构从集中式向分布式、云边协同演进,相关专利聚焦系统可靠性、扩展性和资源利用率优化,包括分布式存储、云计算对象存储、边缘存储架构等,如浪潮的分布式存储数据一致性维护方法、阿里云的对象存储服务数据分片与重组方法等。 3. 数据处理与管理专利:围绕数据压缩、去重、加密、备份等技术,提升存储效率和数据安全性,如华为的数据去重方法、复旦的分布式存储加密方法、浪潮的存储系统容灾方法等。 4. 接口协议与应用场景专利:存储接口协议创新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和设备兼容性,不同应用场景催生场景化专利,如英特尔的 NVMe over Fabrics 存储网络通信方法、小米的移动终端存储扩展方法等。 当前存储专利创新呈现“硬件与软件协同、通用与场景并重”特点,未来随着颠覆性技术探索,创新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引用来源:

  • 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

  • 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

  • 八月瓜平台的专利分析报告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