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侵犯他人牙膏专利需要注意什么

产品专利

牙膏作为日常口腔护理的必需品,其技术创新正从基础清洁向功能细分(如美白、抗敏、护龈)快速延伸,与之相伴的是专利保护的广泛覆盖。根据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2023年我国牙膏领域的专利授权量达1.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65%,涉及成分配方、生产工艺、包装结构等多个维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若想在研发与市场竞争中避免侵权风险,需从专利检索、技术分析、规避设计等多环节建立系统性认知。

专利检索:摸清技术“禁区”

在牙膏产品研发启动前,全面的专利检索是排查风险的基础步骤。不同于普通的网络信息搜索,专利检索需要覆盖全球主要专利数据库,精准定位与目标技术相关的授权专利及公开申请。通过专业的专利检索平台(如科科豆、八月瓜),可输入核心技术特征(如“益生菌+抗敏牙膏”“可降解环保软管”),并结合法律状态(如“授权”“有效”)、申请人(如行业头部企业)等筛选条件,获取针对性的专利文献。例如,某企业计划研发“含透明质酸的保湿牙膏”,通过八月瓜平台检索发现,某国际品牌已在2020年申请“包含0.1%-0.5%透明质酸的牙膏组合物”发明专利,且目前处于有效状态,这一信息可帮助企业提前调整研发方向,避免重复投入。

检索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同族专利”(即同一技术在不同国家申请的专利),避免因地域差异忽视海外市场的专利风险。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明确指出,同族专利虽申请号不同,但保护的技术方案一致,若企业产品计划出口,需同步检索目标市场(如欧盟、东南亚)的同族专利信息。

专利类型与侵权风险点

牙膏领域的专利主要分为三类,不同类型的保护范围与侵权风险点存在显著差异。发明专利聚焦核心技术创新,如新型活性成分(如植酸钠、凝血酸)、突破性生产工艺(如低温冷压保留成分活性);实用新型专利针对产品结构改进,如按压式牙膏盖的防回流设计、软管开口的防堵塞装置;外观设计专利则保护产品的视觉外观,包括管身图案、瓶盖造型、包装色彩搭配等。

2022年某本土牙膏品牌因包装设计陷入侵权纠纷:其推出的“海洋主题”牙膏管身采用蓝白渐变波纹图案,与另一企业已授权的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202130XXXXXX.XX)中的“海浪纹理+贝壳元素”设计高度相似,尽管两款产品的成分与功能完全不同,法院仍认定构成外观设计侵权,判决该企业停止销售并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这一案例提示,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判断更侧重“整体视觉效果”,即使细节存在差异,若普通消费者易产生混淆,仍可能触发法律风险。

权利要求书:界定保护范围的“核心密码”

理解专利的保护边界,关键在于解读权利要求书——这是专利文件中明确技术特征和保护范围的法律性文本。权利要求书通常以“其特征在于……”的句式展开,例如某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为“一种抗敏牙膏,其特征在于包含:a)0.3%-0.8%的硝酸钾;b)0.05%-0.2%的氯化锶;c)余量为牙膏基质(包括摩擦剂、保湿剂、粘合剂)”。这里的“包含”意味着,只要产品同时满足a、b、c三个技术特征,且硝酸钾与氯化锶的含量在限定范围内,即可能落入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即便额外添加了其他成分(如薄荷脑)也无法豁免侵权认定。

实践中,需警惕“等同原则”带来的风险:若企业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特征虽不完全相同,但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了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了基本相同的效果,且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联想到的替代方案,仍可能被认定为等同侵权。例如,用“硝酸铵”(与硝酸钾性质相似的抗敏成分)替换上述权利要求中的“硝酸钾”,即可能构成等同侵权。

规避设计:在创新中绕开专利壁垒

若检索发现目标技术已被专利保护,可通过“规避设计”调整技术方案,在保留产品功能的同时绕开专利保护范围。常见的规避路径包括三种:一是调整参数范围,如将某专利限定的“烟酰胺含量1.0%-3.0%”调整为0.5%或3.5%,使其超出权利要求的数值区间;二是替换技术手段,如用“维生素C衍生物”替代专利中的“烟酰胺”作为美白成分,且两者的作用机制存在本质差异;三是增加新的技术特征,如在原有配方基础上添加“甘草酸二钾”以实现抗炎功效,使产品技术方案与专利权利要求产生实质性区别。

2021年某国产牙膏企业的实践具有参考价值:其在研发“益生菌护龈牙膏”时,发现某专利已保护“含乳酸菌的牙膏组合物”,遂通过筛选替换为“双歧杆菌”(与乳酸菌同属益生菌但菌株不同),并将添加量从专利限定的“0.5%-2.0%”调整为“0.3%”,最终不仅规避了侵权风险,还基于新配方申请了发明专利。这种“在规避中创新”的思路,既降低了法律风险,也提升了产品的技术竞争力。

动态监控:持续追踪专利状态变化

专利风险的防控并非一次性工作,需建立长期的动态监控机制。企业可通过科科豆等平台设置“专利预警”,定期获取行业内新授权专利、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侵权诉讼等信息,尤其关注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动态。例如,2023年某企业通过监控发现,其合作的软管供应商被起诉侵犯“防回流按压泵”实用新型专利,遂及时更换供应商,避免了因上游供应链侵权导致的产品下架风险。

此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关注专利无效案件也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2年我国牙膏领域有32件专利因“不具备创造性”被宣告无效,企业若发现竞争对手的专利存在技术缺陷或公开不充分,可依法提出无效宣告请求,扫清潜在的专利障碍。

在技术快速迭代的牙膏行业,对专利规则的理解与运用,既是企业规避风险的“防火墙”,也是推动创新的“指南针”。通过系统的检索分析、精准的技术规避与持续的动态监控,企业不仅能远离侵权纠纷,更能在合规框架下实现技术突破,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口腔护理产品。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6552.webp

常见问题(FAQ)

问题:避免侵犯他人牙膏专利,最关键的是什么? 答案:最关键的是做好专利检索,了解市场上已有的牙膏专利情况,确保自己的产品技术不落入他人专利保护范围。 问题:使用他人牙膏专利中的部分技术算侵权吗? 答案:这要看该部分技术是否在专利保护的核心范围内。如果是受保护的必要技术特征,可能构成侵权,需进一步分析判断。 问题:与已有牙膏专利有相似外观算侵权吗? 答案:如果外观相似到足以让消费者混淆,且该外观在专利保护范围内,可能被认定为侵权,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误区科普

误区:只要对已有牙膏专利技术进行小修改就不算侵权。 实际上,即使是小修改,如果仍落入原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依然可能构成侵权。不能简单认为小修改就能规避侵权风险,需严谨判断技术特征是否有本质区别。

延伸阅读

  • 《专利审查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官方权威解读专利审查标准与法律边界,重点涵盖权利要求解释、同族专利认定等核心内容,帮助理解专利保护范围的界定规则。
  • 《专利检索与分析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系统讲解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策略,结合“关键词+分类号”组合检索、法律状态筛选等实操技巧,适配牙膏成分配方、包装结构等细分领域的精准检索需求。
  • 《专利权利要求书撰写实务及案例评析》(吴观乐著):通过拆解“技术特征—保护范围”对应关系,详解“包含”“由……组成”等限定词的法律含义,以及等同原则在成分替换、参数调整场景中的适用边界。
  • 《专利规避设计:策略、方法与案例》(张勇等著):聚焦“参数调整、技术替换、特征增加”三大规避路径,收录日化领域配方改进、结构优化案例(如益生菌菌株替换、活性成分含量调整),提供可落地的技术调整方案。
  • 《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预警、应对与合规》(王岩等著):阐述专利动态监控体系搭建方法,包括竞争对手专利布局追踪、供应链侵权风险排查、无效宣告请求实务等,适配牙膏企业全链条风险防控需求。
  •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实务》(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外观设计审查部编):结合“整体视觉效果”判定标准,解析包装图案、造型设计的侵权比对要点,收录日化产品外观侵权典型案例(如管身纹理、色彩搭配纠纷)。
  • 《PCT国际专利申请实务指南》(李超等著):详解同族专利申请流程与海外布局策略,覆盖欧盟、东南亚等主要牙膏消费市场的专利保护规则,助力企业规避出口中的地域专利风险。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9552.webp

本文观点总结:

在牙膏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广泛覆盖的背景下,企业需建立系统性认知以规避侵权风险。 1. 专利检索:研发前要全面检索全球主要专利数据库,利用专业平台结合筛选条件获取针对性文献,关注“同族专利”,避免海外市场风险。 2. 专利类型与侵权风险点:牙膏专利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不同类型保护范围和侵权风险点有差异,外观设计侵权判断侧重“整体视觉效果”。 3. 权利要求书:解读权利要求书界定保护范围,警惕“等同原则”带来的风险。 4. 规避设计:若目标技术被保护,可通过调整参数范围、替换技术手段、增加新的技术特征绕开专利壁垒,实现“在规避中创新”。 5. 动态监控:建立长期动态监控机制,通过平台设置“专利预警”,关注竞争对手专利布局,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关注专利无效案件,降低风险。 对专利规则的理解与运用是企业规避风险和推动创新的关键,通过系统措施可实现技术突破,提供优质产品。

引用来源:

  •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

  •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