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储能技术作为解决能源供需矛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手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众多储能技术中,蓄热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工业余热回收、建筑供暖、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专利作为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一个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研发热点。通过对国家专利局公开的专利数据进行检索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储能材料作为蓄热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研发和创新一直是该领域的重中之重。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专业平台进行专利布局和技术追踪,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在蓄热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储能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了蓄热系统的效率、成本和可靠性。目前,根据储能原理和材料特性的不同,常用的储能材料主要可以分为无机类储能材料、有机类储能材料以及复合类储能材料等几大类别。这些材料在不同的温度区间和应用场景下各有优劣,研究者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对其进行改性和优化,以满足实际应用的多样化需求。
无机类储能材料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储能材料之一,其中以盐类化合物为代表。这类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储热密度和良好的导热性能,且成本相对较低,原料来源也比较丰富。例如,水合盐是无机类储能材料中的重要成员,像氯化钙六水合物、硫酸镁七水合物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在发生相变时能够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相变温度通常在几十摄氏度到一百多摄氏度之间,非常适合用于中低温蓄热场景,如太阳能热水器的储热、建筑供暖系统等。然而,水合盐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出现过冷现象和相分离问题,这会导致其储热性能下降和使用寿命缩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在专利中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法,比如添加成核剂以消除过冷,添加增稠剂以防止相分离,或者通过微胶囊化技术对水合盐进行包覆,提高其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能。
熔融盐也是一类重要的无机储能材料,它通常由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硝酸盐、氯化物、硫酸盐等混合而成。与水合盐相比,熔融盐具有更高的工作温度,通常可以达到数百摄氏度甚至更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高温蓄热领域,如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储热系统。熔融盐的储热密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并且具有较宽的使用温度范围。例如,由硝酸钠和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二元熔融盐,其相变温度约为200摄氏度左右,相变潜热较大,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还在不断开发新型的熔融盐配方,以进一步提高其高温稳定性、降低熔点、提高导热系数,从而拓展其应用范围。
除了盐类化合物,金属和合金也可以作为无机储能材料使用。这类材料通常具有极高的导热系数和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下工作。例如,某些低熔点金属或合金,如铅、锡、铋基合金等,可以作为相变储能材料使用。它们的相变潜热虽然相对盐类材料可能略低,但其导热性能优异,有利于热量的快速传递和存储。在一些对传热速度要求较高的工业余热回收或高温加热设备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不过,金属和合金类储能材料的成本相对较高,且部分金属可能存在毒性或腐蚀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和处理。
有机类储能材料主要包括石蜡、脂肪酸、高分子相变材料等。石蜡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相变储能材料,它主要由直链烷烃组成,具有相变潜热较大、化学稳定性好、无腐蚀性、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石蜡的相变温度范围较宽,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碳链长度的烷烃混合物来调节其相变温度,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例如,正构烷烃CnH2n+2,当n值不同时,其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也会有所不同。石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如保暖服装、热敷袋、电子设备的温度控制等。然而,石蜡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导热系数较低,导致其储放热速率较慢;在相变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大;容易发生渗漏等问题。为了改善这些性能,专利中常采用的方法有将石蜡与高导热材料(如膨胀石墨、金属粉末、碳纳米管等)复合,以提高其导热系数;或者采用微胶囊包覆技术,将石蜡封装在微小的胶囊中,以解决其渗漏和体积变化问题。
脂肪酸类储能材料也是一类重要的有机相变材料,如硬脂酸、棕榈酸、月桂酸等。与石蜡相比,脂肪酸通常具有更高的相变潜热和更好的导热性能,且来源相对广泛,可以通过天然油脂水解获得。脂肪酸的化学稳定性较好,循环使用性能也不错。例如,硬脂酸的相变温度约为69摄氏度,相变潜热较高,在建筑供暖、太阳能热水系统等领域有一定的应用潜力。脂肪酸类材料的缺点是部分脂肪酸可能具有一定的吸湿性,且在低温下可能会出现结晶现象,影响其性能稳定性。通过脂肪酸之间的相互混合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可以调节其相变温度和改善其性能,这也是专利中常见的研究方向之一。
高分子相变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有机储能材料,它通常是通过化学合成或物理共混等方法将相变功能基团引入到高分子链中而形成的。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形状稳定性,在相变过程中不易发生渗漏,这是其相对于传统有机相变材料的一个显著优势。高分子相变材料可以分为天然高分子相变材料和合成高分子相变材料。天然高分子相变材料如淀粉基、纤维素基相变材料等,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可再生性等优点,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合成高分子相变材料如聚乙二醇基相变材料、聚烯烃基相变材料等,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可以通过分子设计来调节其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高分子相变材料在智能纺织品、建筑节能、电子器件热管理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的专利申请也在逐年增加。
复合储能材料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储能材料通过一定的复合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储能材料。其目的是综合各种单一材料的优点,克服其缺点,从而获得性能更优异的储能材料。复合储能材料的种类繁多,可以是无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复合,有机材料与有机材料的复合,也可以是无机材料与有机材料的复合。例如,将无机高导热粒子(如氧化铝、氮化硼、金属粉末等)分散到有机相变材料(如石蜡、脂肪酸)中,可以制备出导热性能得到显著提高的复合相变储能材料。这种复合材料既保留了有机相变材料潜热大、性能稳定的优点,又利用了无机粒子的高导热特性,有效解决了有机材料导热系数低的问题。
另一种常见的复合方式是将相变材料封装在某种载体基质中,形成定型相变材料。例如,将石蜡吸附到膨胀石墨的孔隙结构中,由于膨胀石墨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良好的吸附性能,可以将石蜡牢固地固定在其中,即使石蜡在相变过程中变为液态,也不会发生渗漏。这种定型相变材料同时兼具了石蜡的高潜热和膨胀石墨的高导热性及良好的力学性能,在建筑节能、电子散热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效果。此外,还有利用金属泡沫、陶瓷泡沫等作为载体,通过浸渍等方法负载相变材料制备复合储能材料的专利技术,这些技术都旨在提高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和形状稳定性。
除了上述几类主要的储能材料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储能材料也在专利中有所涉及,如热化学储能材料。热化学储能材料是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来储存和释放热量,其储热密度通常非常高,而且储热过程可以在常温下进行,热量损失小,具有长期储热的潜力。例如,某些金属氢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等可以通过吸收或释放气体(如氢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来发生可逆的化学反应,从而实现热量的储存和释放。不过,热化学储能材料的反应动力学相对较慢,反应条件较为苛刻,且部分材料可能存在毒性、腐蚀性或价格昂贵等问题,目前大多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距离大规模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通过对国家专利局公开的专利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储能材料的研发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涉及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热能工程等多个领域。研究者们不仅关注单一材料的性能优化,更注重通过复合、改性、微胶囊化等技术手段来制备高性能的新型储能材料。同时,储能材料的实际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建筑供暖、太阳能利用,到工业余热回收、电子设备热管理、新能源汽车电池热控等新兴领域,都对储能材料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专利不仅保护了发明者的知识产权,也为技术的交流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科研人员和企业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专利技术动态,避免重复研发,找到技术突破口,从而推动蓄热技术和储能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蓄热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储能方式,其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而储能材料的创新和进步无疑将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
蓄热专利常用的储能材料有哪些? 常见的有显热储能材料如砂石、水,潜热储能材料如石蜡、盐类水合物,还有热化学储能材料等。 蓄热储能材料各有什么特点? 显热储能材料成本低、易获取,但储能密度小;潜热储能材料储能密度大、温度恒定,但存在过冷和相分离问题;热化学储能材料储能密度高、可长期储存,但反应过程复杂。 如何选择合适的蓄热储能材料? 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使用温度范围、成本预算等因素来选择。如低温场景可考虑水,中高温场景可关注盐类水合物等。
有人认为蓄热专利中所有的储能材料都能高效储能且可以随意使用。实际上不同的储能材料有各自的适用温度范围、使用寿命和性能特点,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比如石蜡在低温下储能效果好,但高温时可能会出现泄漏风险。在选择和使用时,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不能盲目认为只要是储能材料就能达到理想的蓄热效果。
《相变储能材料:原理、制备与应用》
推荐理由:系统阐述相变储能材料的基本原理、各类材料(无机类、有机类、复合类)的制备方法、性能优化技术及典型应用场景(如太阳能利用、建筑节能、工业余热回收),与文本中对储能材料分类及应用的详细分析高度契合。
《储能技术专利分析与创新趋势》
推荐理由:结合全球及中国储能领域专利数据,重点解析储能材料(如熔融盐、高分子相变材料、复合储能材料)的技术热点、研发团队竞争格局及未来创新方向,对应文本中“专利作为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论述。
《蓄热系统设计与工程实践》
推荐理由:聚焦蓄热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涵盖中低温(水合盐、石蜡)与高温(熔融盐、金属合金)蓄热系统的设计方法、材料选型、性能评估及实际案例(如太阳能热发电储热、建筑供暖系统),补充文本中应用场景的工程落地细节。
《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微胶囊化与定型技术》
推荐理由:深入介绍复合相变材料的关键改性技术(如微胶囊包覆、载体吸附定型),分析无机粒子增强导热、高分子基体抑制渗漏等优化策略,对应文本中“通过复合、改性技术提升材料性能”的核心内容。
《热化学储能材料:反应机理与材料开发》
推荐理由:专题探讨热化学储能材料(金属氢化物、碳酸盐等)的可逆反应原理、材料设计难点及长期储热潜力,补充文本中对新兴储能材料类型的介绍,适合深入了解前沿研究方向。
能源与环境问题受全球关注,储能技术愈发重要,蓄热技术潜力巨大。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的关键指标,储能材料作为蓄热技术核心,其研发备受重视。 常用储能材料分无机、有机、复合几大类: 1. 无机类:盐类化合物为主,水合盐适用于中低温,存在过冷和相分离问题;熔融盐用于高温,研究者在开发新配方;金属和合金导热好、稳定性高,但成本高、部分有危害。 2. 有机类:石蜡应用广,导热慢、易渗漏;脂肪酸潜热高、性能好,部分有吸湿和结晶问题;高分子有形状稳定性优势,分天然和合成两类。 3. 复合类:综合单一材料优点,如无机与有机复合提高导热性,定型相变材料兼具多种性能。 此外,热化学储能材料储热密度高、损失小,但反应动力学慢、条件苛刻,多处于实验室阶段。储能材料研发多学科交叉,注重制备新型材料,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交流,推动蓄热技术和储能材料产业发展,储能材料创新是核心动力。
国家专利局公开的专利文献
科科豆平台
八月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