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蓄热专利类型有哪几种

储能专利

蓄热技术领域专利的主要技术方向与发展现状

从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来看,我国蓄热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自2010年以来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底累计已超过12万件,其中超过60%的专利集中在能源存储与建筑节能领域,这一数据也反映出蓄热技术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的产业化加速趋势。蓄热技术通过将暂时闲置的热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有效解决了能源供需时空不匹配的问题,而相关专利的布局则直接体现了行业在材料创新、系统设计与应用场景适配等方面的技术突破方向。

显热蓄热技术相关专利

显热蓄热是通过材料温度变化实现热量存储的技术,其核心在于提升材料的比热容与导热性能,相关专利主要围绕材料改良与系统优化展开。国家专利局统计显示,显热蓄热专利占比长期保持在蓄热领域总量的40%以上,其中以水、岩石、混凝土等传统材料的性能优化和新型复合蓄热材料研发为主要方向。例如,某能源企业申请的“高导热混凝土蓄热体结构优化专利”,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石墨烯纳米片,将导热系数提升至传统混凝土的3倍,同时利用三维蜂窝结构设计增强热量交换效率,该技术已应用于工业余热回收项目,使余热利用率提高25%以上。在系统设计方面,水蓄热专利常聚焦于储热罐流场调控,如某高校研发的“分层式水蓄热动态温控系统专利”,通过内置导流板与温度传感器联动控制水流速,解决了传统水蓄热中冷热掺混导致的储能效率损失问题,在北方某集中供暖项目中试点后,系统综合能效提升18%。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显示,近五年显热蓄热专利中,“模块化设计”“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技术特征的出现频率年均增长12%,反映出行业从单一材料改进向系统集成化发展的趋势。

潜热蓄热技术相关专利

潜热蓄热借助相变材料(PCM,即通过固-液、固-固等相变过程吸收或释放热量的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潜热实现储能,其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相变材料性能提升与工程化应用两个维度。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潜热蓄热专利申请量近十年年均增长率达15%,2023年占比已升至蓄热领域总量的35%,其中石蜡、脂肪酸、无机盐等材料的改性与复合化是研究热点。例如,某材料企业研发的“纳米二氧化硅/石蜡复合相变材料专利”,通过纳米颗粒的成核作用解决了纯石蜡相变时的过冷现象,相变温度控制在28-32℃,已应用于智能建筑墙体,使室内温度波动幅度降低至±2℃。在封装技术方面,微胶囊相变材料专利备受关注,某高校团队申请的“壳聚糖基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专利”,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粒径5-10μm的微胶囊,壳层阻隔性提升40%,有效防止相变材料泄漏,该技术已转化应用于纺织品领域,某品牌的温控户外服装通过植入此类微胶囊,实现-10℃至25℃环境下的温度自适应调节。八月瓜平台的专利交易数据显示,2023年潜热蓄热材料相关专利转让量同比增长25%,主要流向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占比30%)、光热发电(占比25%)等领域,其中“宽温域相变”“循环稳定性”成为专利转让中的核心技术指标。

热化学蓄热技术相关专利

热化学蓄热通过可逆化学反应的吸放热过程实现能量存储,具有储能密度高、长期储热无热损失等优势,相关专利技术聚焦于反应体系优化与反应器设计。由于技术门槛较高,热化学蓄热专利目前占比约20%,但近三年申请增速达20%,成为蓄热领域的新兴增长点,主要涉及金属氢化物、碳酸盐、氢氧化物等反应体系。例如,某科研机构申请的“钙基热化学蓄热循环效率提升专利”,通过添加氧化铈作为催化剂,使CaO/CaCO3循环的蓄热密度提升至1500 kJ/kg,循环稳定性从50次提升至300次以上,该技术已在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中试运行,储能成本降低18%。在反应器设计方面,流化床与固定床结构优化专利较为常见,某能源企业申请的“流化床式金属氢化物蓄热反应器专利”,通过内置导流板与气体分布器优化,解决了传统固定床传热传质不均的问题,使储热/释热速率提升20%。科科豆平台的专利分析报告指出,热化学蓄热专利的权利要求中,“循环寿命”“反应动力学”“储能密度”等技术特征出现频率最高,反映出行业对材料循环稳定性与工程化效率的高度关注,而八月瓜平台的交易数据显示,2023年该领域专利转让主要集中在光热发电、工业窑炉余热回收等高温储能场景,单笔专利许可金额平均达500万元以上。

热化学蓄热与其他技术融合的交叉领域专利

随着蓄热技术应用场景的多元化,跨技术融合的复合蓄热专利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这类专利通常整合显热、潜热或热化学蓄热的优势,以满足复杂工况下的储能需求。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21-2023年复合蓄热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0%,其中“显热-潜热复合”“潜热-热化学耦合”是主要技术路线。例如,某高校申请的“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蓄热系统专利”,将水蓄热(显热)与相变材料蓄热(潜热)结合,冬季利用太阳能加热水蓄热罐,夜间通过相变材料释放热量辅助地源热泵运行,在北方农村供暖项目中应用后,系统节能率达40%,初始投资回收期缩短至5年。在工业领域,某制造企业研发的“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复合蓄热装置专利”,采用陶瓷蓄热体(显热)与硝酸钠-硝酸钾混合盐(潜热)串联结构,烟气温度从800℃降至150℃,蓄热效率提升至85%,年节省标准煤1200吨。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显示,复合蓄热专利中,“多能互补”“智能调控算法”等技术特征的引用频次年均增长25%,反映出行业从单一技术向多能协同与智能化控制发展的趋势,而这类专利的权利要求书也更注重系统集成方案的保护,而非单一材料或部件的改进。

在蓄热技术专利的产业化进程中,材料性能突破与工程化应用始终是核心驱动力,国家专利局的统计显示,近五年蓄热领域的专利转化率约为18%,低于整体工业领域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高温稳定性、成本控制等技术瓶颈尚未完全突破。不过,随着双碳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消纳、工业节能等需求的增长,显热蓄热的系统优化、潜热蓄热的材料复合化、热化学蓄热的循环稳定性提升,以及跨领域复合蓄热技术的融合创新,将持续成为专利布局的重点方向,而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专利检索与交易数据,也为行业提供了技术趋势分析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参考。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6363.webp

常见问题(FAQ)

常见的蓄热专利类型有哪几种? 常见的蓄热专利类型主要有显热蓄热、潜热蓄热和化学反应蓄热三种。显热蓄热是通过物质的温度变化来储存和释放热量;潜热蓄热利用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热量;化学反应蓄热则是利用可逆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来蓄热。

哪种蓄热专利类型应用最广泛? 显热蓄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它原理简单,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常见的如利用水、岩石等作为蓄热材料,在太阳能热水系统、工业余热回收等领域有大量应用。

蓄热专利类型有什么发展趋势? 目前朝着高效化、环保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研发新型高效的蓄热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结合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蓄热过程的精准调控和优化。

误区科普

有人认为蓄热专利类型只有显热蓄热一种,实际上除了显热蓄热,还有潜热蓄热和化学反应蓄热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蓄热方式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不能仅局限于单一类型的认知。

延伸阅读

  • 《相变材料与蓄热技术》(张寅平 等著):系统阐述相变材料分类、改性方法(如纳米复合、微胶囊封装)及建筑、新能源等领域应用,涵盖原文重点提及的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过冷抑制等技术细节,适合深入理解潜热蓄热材料研发逻辑。
  • 《蓄热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王如竹 等编著):详解显热、潜热、热化学蓄热系统设计原理,包含水蓄热罐流场调控、混凝土蓄热体结构优化等工程案例,对应原文显热蓄热系统优化与工程化应用内容。
  • 《热化学蓄热原理与应用》(李翠敏 等著):聚焦钙基、金属氢化物等热化学蓄热体系,深入分析反应动力学、循环稳定性提升方法及反应器设计,匹配原文热化学蓄热循环寿命与工程效率优化需求。
  • 《中国储能技术专利发展报告(2023)》(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编):基于专利数据统计蓄热领域技术热点、申请人分布及转化路径,包含显热/潜热/热化学专利占比、转化率等分析,为理解原文专利布局与产业化瓶颈提供数据支撑。
  • 《综合能源系统中的蓄热技术集成》(丁玉龙 等著):探讨显热-潜热复合、多能互补蓄热系统集成方案,结合智能调控算法与工程案例(如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契合原文复合蓄热技术融合创新趋势。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9363.webp

本文观点总结:

我国蓄热领域专利申请量自2010年以来持续增长,超60%集中在能源存储与建筑节能领域。蓄热技术可解决能源供需时空不匹配问题,相关专利体现行业技术突破方向。 1. 显热蓄热技术:专利占比超40%,围绕材料改良与系统优化,如混凝土掺石墨烯、水蓄热罐流场调控。近五年向系统集成化发展。 2. 潜热蓄热技术: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2023年占比达35%,聚焦相变材料性能提升与工程化应用,如纳米二氧化硅/石蜡复合、微胶囊封装。2023年转让流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3. 热化学蓄热技术:专利占比约20%,近三年增速20%,聚焦反应体系优化与反应器设计,如钙基蓄热循环效率提升、流化床反应器优化。2023年转让集中在高温储能场景。 4. 交叉领域复合蓄热技术:2021 - 2023年年均增长30%,整合多种蓄热优势,如太阳能 - 地源热泵、高温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向多能协同与智能化控制发展。 近五年蓄热领域专利转化率约18%,低于工业平均。未来显热系统优化、潜热材料复合化、热化学循环稳定性提升及复合蓄热技术融合创新是布局重点。

引用来源:

  • 国家专利局

  • 科科豆平台

  • 八月瓜平台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