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用户通过平台预订酒店、机票等服务时,支付环节的安全性已成为影响用户信任的核心因素。作为国内领先的在线旅游服务平台,携程在支付场景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其通过自主研发的多项专利技术,构建了一套覆盖身份核验、数据保护、风险预警的全流程安全体系。国家专利局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底,携程在金融支付安全领域的授权专利数量已达50余项,涵盖身份验证、加密算法、风险控制等多个技术方向,这些专利技术不仅保障了数亿用户的交易安全,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全实践范式。
在支付行为发起前,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核验是第一道安全防线。传统支付验证多依赖密码或短信验证码,但这类方式易受盗号、钓鱼等攻击。携程的相关专利技术突破了单一验证的局限,通过融合多维度身份特征实现精准核验。例如,在国家专利局公开的一项“基于多源身份特征融合的支付权限确认方法”中,携程提出将用户的“静态特征”与“动态特征”相结合——静态特征包括注册时的身份证信息、预留手机号等基础资料,动态特征则涵盖设备指纹、行为习惯、网络环境等实时数据。
具体来看,当用户发起支付请求时,系统会首先提取用户当前使用设备的硬件特征码(如手机IMEI、MAC地址的哈希值),与历史常用设备库进行比对;同时,通过分析用户的操作行为(如打字速度、点击位置、滑动轨迹),判断是否为本人操作。若检测到设备为首次登录或行为模式异常,系统会自动触发补充验证机制,如调用生物特征(指纹、人脸)或要求输入由专用安全令牌生成的动态口令。这种“基础信息+实时行为+生物特征”的三层核验模式,在八月瓜平台的专利技术测评中,被评价为“将身份核验准确率提升至99.8%以上,误判率降低60%”,有效降低了账号被盗用后的支付风险。
支付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用户银行卡信息、交易金额等敏感内容的泄露风险。携程在相关专利中,对传统加密技术进行了优化,提出“基于动态密钥管理的支付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方案”。与固定密钥加密不同,该技术会为每一次支付会话生成独立的临时密钥,且密钥的生成与销毁完全由系统自动控制,用户无感知参与。
在数据传输环节,系统采用“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的混合算法:首先通过RSA算法(一种常用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可简单理解为“公钥加密、私钥解密”)交换临时对称密钥,随后使用AES算法(对称加密,加密解密速度快)对支付数据进行加密传输。由于临时密钥仅在单次会话中有效,即便传输过程中密钥被窃取,也无法解密其他会话的支付数据。而在数据存储层面,携程专利技术要求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存储”,例如将银行卡号转换为不可逆的哈希值(类似将“1234”通过特定公式变成“a7b3c9”,且无法反向推导),仅在需要调用时通过权限验证动态还原部分信息(如显示“**** **** **** 1234”)。
科科豆平台的技术分析报告指出,携程的这项加密技术在实测中可抵御90%以上的中间人攻击(一种常见的网络攻击方式,攻击者伪装成中间节点窃取数据),且加密传输延迟控制在50毫秒以内,几乎不影响用户支付体验。国家专利局的专利摘要中也提到,该技术“解决了传统固定密钥加密中‘一钥泄露、全库风险’的问题,提升了支付数据的抗攻击能力”。
即便通过了身份核验和数据加密,交易过程中仍可能存在欺诈风险,如盗刷者通过非法手段绕过验证、伪造交易指令等。携程的相关专利技术通过构建“智能风险监测与实时决策系统”,实现对交易风险的动态识别与拦截。该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历史交易行为,建立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在毫秒级内完成风险评分并执行相应策略。
系统的风险评估维度包括用户画像(如历史交易频次、消费偏好)、交易特征(如金额是否异常、是否跨地域交易)、环境特征(如IP地址是否在黑产库中、网络连接是否为公共Wi-Fi)等。例如,当系统检测到某用户平时多在国内进行千元以内的酒店预订,突然在境外IP下发起数万元的国际机票支付,且使用的设备未在常用设备列表中时,风险模型会自动将该交易标记为“高风险”,并触发拦截机制——此时用户需完成额外的身份核验(如拍摄手持身份证照片、回答预设安全问题),或由人工客服介入核实。
据新华网报道,携程应用该专利技术后,2022年支付欺诈交易拦截率较上年提升35%,误拦截率下降28%,其中对“伪基站短信钓鱼”“恶意插件劫持支付”等新型欺诈手段的识别准确率达92%。这种“事前预防-事中监测-事后追溯”的闭环风控模式,不仅降低了用户的资金损失风险,也为平台减少了因欺诈交易产生的纠纷成本。
在在线旅游行业中,支付安全是用户选择平台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携程通过持续研发并落地支付安全相关专利技术,从身份核验、数据加密到风险监测,构建了多维度的安全防护网。这些技术不仅基于对用户行为和黑产手段的深度洞察,也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在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的同时,也为行业支付安全标准的完善提供了实践参考。通过国家专利局、科科豆等平台的公开信息可以看出,企业对支付安全技术的投入,既是对用户信任的回应,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携程专利中的支付安全技术采用了哪些加密方式? 采用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支付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 携程专利支付安全技术如何防止数据篡改? 通过数字签名和哈希算法,对支付数据进行校验,一旦数据被篡改能及时发现。 携程专利支付安全技术对用户隐私保护有什么措施? 对用户的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并且在数据访问上设置严格的权限管理。
很多人认为只要使用了携程专利的支付安全技术,就完全不会遭遇支付风险。实际上,支付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该技术能极大增强安全性,但也需要用户自身提高安全意识,比如不随意在不可信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等,不能完全依赖技术而忽视自身防范。
随着在线旅游行业发展,支付环节安全性成为影响用户信任的关键。携程作为领先平台,截至2023年底在金融支付安全领域授权专利达50余项,构建了全流程安全体系。 1. 多维度身份核验:突破传统单一验证局限,融合多维度身份特征。采用“基础信息+实时行为+生物特征”三层核验模式,将身份核验准确率提升至99.8%以上,误判率降低60%,降低账号被盗用后的支付风险。 2. 动态加密技术:提出“基于动态密钥管理的支付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方案”,为每次支付会话生成独立临时密钥。采用“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混合算法,实现脱敏存储,可抵御90%以上中间人攻击,解决传统加密问题,提升抗攻击能力。 3. 智能风险监测:构建“智能风险监测与实时决策系统”,基于大数据建立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能毫秒级完成风险评分并执行策略。应用该技术后,2022年支付欺诈交易拦截率提升35%,误拦截率下降28%,对新型欺诈手段识别准确率达92%。 携程构建的多维度安全防护网保障了用户资金安全,也为行业支付安全标准完善提供参考,体现企业对支付安全投入的重要性。
国家专利局
八月瓜平台
科科豆平台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