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小米近年来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通过专利布局构建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小米全球专利申请总量已超5.6万件,授权专利超3.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65%,覆盖智能手机、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这些专利技术不仅支撑着小米旗下产品的创新迭代,更在提升用户体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智能手机领域,影像技术是小米专利布局的重点方向之一。依托“一种光学防抖装置及拍摄设备”(公开号CN112306789A)等核心专利,小米将光学防抖(OIS)与电子防抖(EIS)技术深度融合,解决了传统防抖方案中“防抖角度有限”“画面裁切过度”等问题。该技术通过在镜头模组中设置可动式磁悬浮支架,配合陀螺仪实时调整镜片位置,使防抖角度提升至±3°以上,同时通过算法优化避免画面边缘失真。这一专利成果已大规模应用于小米12系列、小米13 Ultra等旗舰机型,在2023年第三方测评机构DxOMark的移动影像评分中,搭载该技术的机型在“夜景防抖”“视频稳定性”等项目中多次进入全球前三。
此外,小米在高像素成像领域的专利布局同样具有代表性。其“一种高分辨率图像传感器的像素合并方法”(公开号CN113517842B)通过创新的像素排列与信号处理算法,在保证1亿像素物理分辨率的同时,实现了单像素尺寸从0.7μm到2.8μm的动态调整,兼顾细节解析力与暗光画质。这项技术被应用于Redmi Note系列等中端机型,使该系列在2023年全球销量突破1.2亿台,成为高性价比影像手机的标杆产品。
折叠屏手机作为智能手机领域的创新形态,铰链结构的可靠性与耐用性一直是技术难点。小米通过“一种折叠屏终端的铰链结构”(公开号CN114089726A)等专利,提出了“双轴同步联动+液态金属阻尼”的解决方案。该铰链采用航天级钛合金材料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混合结构,通过两组平行四连杆机构实现屏幕开合时的同步运动,配合液态金属阻尼器吸收冲击力,使屏幕弯折半径控制在1.5mm以内,同时将铰链寿命提升至20万次以上(相当于每日开合50次可使用10年以上)。
这项专利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小米MIX Fold系列折叠屏手机,其中MIX Fold 3通过该铰链设计实现了“无折痕”视觉效果与“多角度悬停”功能,在科科豆平台发布的《2023年折叠屏技术专利白皮书》中,该铰链结构专利因“结构紧凑性”与“耐用性”指标领先,被评为“年度十大折叠屏核心专利”。据小米官方数据,搭载该技术的MIX Fold 3上市半年销量突破50万台,成为2023年国内折叠屏市场销量前三的机型。
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以“设备互联”与“智能交互”为核心的专利布局,推动了从“单品智能”到“场景智能”的升级。其“一种基于多模态交互的智能控制方法”(公开号CN115273419A)专利,通过整合语音、手势、环境光等多维度数据,构建了“用户意图预测-设备协同响应-场景动态调整”的全链路交互逻辑。例如,当用户通过小爱同学说出“我回来了”时,系统会结合手机定位(判断用户到家时间)、室内温湿度传感器数据(调整空调温度)、历史行为习惯(自动打开客厅灯光与电视),实现跨设备的联动响应。
这项专利技术已深度融入米家APP与小爱同学生态,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支持该交互逻辑的智能设备数量超5000款,覆盖家电、照明、安防等20多个品类。根据八月瓜平台的专利数据分析,小米在智能家居场景应用领域的专利转化率超7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45%),这也使得小米IoT平台连接设备数突破8亿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之一。
随着小米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成为其专利布局的重中之重。在电池技术方面,小米“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公开号CN116015328A)专利,通过“液冷板+导热凝胶+智能温控算法”的三重方案,解决了电池在高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问题。该系统可将电池包温度控制在25-40℃的最佳区间,在-20℃低温环境下续航保持率提升至85%以上,同时通过实时监测单体电芯温度差异(控制在±2℃以内),降低了热失控风险。
这项专利技术已应用于小米SU7系列车型,其中SU7 Max版本搭载101kWh电池包,CLTC工况续航里程达到800公里,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赛(CCPC)中,其低温续航与高温安全测试成绩均位列同级别车型第一。在电机技术领域,小米“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的磁场调节方法”专利,通过优化转子磁钢排列与电流矢量控制策略,使电机最高效率突破97.5%,这也让SU7的电驱系统综合效率达到92%,进一步提升了整车能耗表现。
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利布局,聚焦于“柔性生产”与“质量控制”两大方向。其“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协同控制方法”(公开号CN114860723A)专利,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订单-生产-物流”的全流程数字化协同。例如,北京亦庄智能工厂通过该专利技术,将生产计划响应时间从传统工厂的48小时缩短至2小时,同时通过AI视觉检测系统(集成“一种产品表面缺陷检测方法”专利),使手机主板焊接不良率控制在0.01%以下,良品率提升至99.5%。
据新华网报道,该智能工厂年产能达1000万台智能手机,人均产值较传统工厂提升3倍以上,而能耗降低20%,成为工信部认定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这些专利技术不仅支撑了小米自身的生产需求,还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赋能行业,截至2023年底,已有10余家电子制造企业引入该协同控制方法,平均生产效率提升25%。
小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布局,以大模型技术为核心,推动AI能力在多场景的落地。其“一种轻量化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方法”(公开号CN116524783A)专利,通过“知识蒸馏+参数共享”技术,将千亿级参数的通用大模型压缩至百亿级,同时保持90%以上的推理精度,使模型可在手机、智能音箱等终端设备上本地化运行。例如,小米14系列手机搭载的“小爱同学大模型”,依托该专利技术实现了“离线对话”“实时翻译”“文档理解”等功能,响应速度较云端调用提升3倍以上,且数据隐私性更有保障。
这项专利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小米AI能力向汽车场景延伸,SU7搭载的“小米澎湃OS智能座舱系统”,通过该轻量化模型实现了“多轮对话”“场景预判”等功能,例如当用户说“有点冷”时,系统会自动调高空调温度并询问是否需要关闭车窗,交互自然度接近真人对话。根据国家专利局发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专利发展报告》,小米在终端侧AI大模型专利申请量位列国内企业前三,技术转化速度位居行业第一。
通过在智能手机、折叠屏、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利布局与技术落地,小米不仅实现了产品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更以开放的专利策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截至2024年,小米已通过专利交叉许可、技术授权等方式与2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累计开放专利超2万件,为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动力。
小米专利技术在手机拍照上有哪些常见应用实例? 小米通过自研的影像算法专利,提升了手机拍照的成像质量,如夜景模式下的降噪和色彩还原技术。 小米专利技术在电池续航方面有哪些常见应用实例? 小米的快充技术专利实现了快速充电,提高电池使用效率,延长续航时间,像小米的百瓦甚至更高功率的快充。 小米专利技术在散热系统上有哪些常见应用实例? 采用液冷散热等专利技术,有效降低手机发热,保证手机性能稳定,让手机在高负载运行时也能保持良好状态。
有人认为小米的专利技术只是外观设计等偏“表面”的专利,实际上小米在核心技术领域有大量的专利布局,涵盖芯片、影像、通信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对提升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3年折叠屏技术专利白皮书》(科科豆平台)
推荐理由:收录小米“双轴同步联动+液态金属阻尼”铰链专利技术解析,详解其“结构紧凑性”与“耐用性”领先指标,以及MIX Fold 3机型20万次折叠寿命的实现路径。
《智能手机影像技术专利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系统阐述光学防抖(OIS)与像素合并算法的技术原理,包含小米CN112306789A专利中磁悬浮支架防抖方案、CN113517842B专利中1亿像素动态调整技术的落地案例。
《AIoT场景化交互:从专利到产品》(八月瓜研究院)
推荐理由:分析小米“多模态交互智能控制”专利(CN115273419A)的跨设备联动逻辑,解读其70%专利转化率背后的场景化设计方法,及IoT平台8亿设备连接的技术支撑。
《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专利技术详解》(机械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深入剖析小米动力电池热管理专利(CN116015328A)的液冷+智能温控方案,及永磁同步电机97.5%效率的磁场调节策略,对应SU7车型低温续航与电驱效率优化案例。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践指南》(工信部电子标准研究院)
推荐理由:以小米亦庄工厂为案例,详解“订单-生产-物流”协同控制专利(CN114860723A)的数字化落地,包含AI视觉检测技术将主板不良率控制在0.01%的实施细节。
《轻量化大语言模型技术与终端部署》(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拆解小米“知识蒸馏+参数共享”轻量化模型专利(CN116524783A),解析千亿级模型压缩至百亿级的技术路径,及终端侧离线对话、实时翻译功能的实现方案。
小米作为全球知名科技企业,持续投入技术研发,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专利申请总量超5.6万件,授权超3.2万件,发明专利占比超65%,覆盖多领域。 1. 智能手机:影像技术是布局重点。光学防抖技术融合OIS与EIS,解决传统防抖问题,应用于旗舰机型;高像素成像技术实现像素尺寸动态调整,应用于中端机型,推动销量增长。 2. 折叠屏终端:“双轴同步联动+液态金属阻尼”铰链专利解决技术难点,应用于MIX Fold系列,实现“无折痕”与“多角度悬停”,销量可观。 3. 智能家居:以“设备互联”与“智能交互”为核心的专利推动场景智能升级,整合多维度数据,实现跨设备联动响应,专利转化率高。 4. 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是专利布局重点。电池热管理系统解决高低温性能衰减问题;电机技术提升电机效率,应用于SU7系列,表现优异。 5. 智能制造:聚焦“柔性生产”与“质量控制”,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协同,提升生产效率,赋能行业。 6. 人工智能:以大模型技术为核心,压缩大模型参数,推动AI能力在多场景落地,技术转化速度居行业第一。 此外,小米以开放专利策略推动行业进步,与多家企业合作,开放超2万件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
第三方测评机构DxOMark
科科豆平台发布的《2023年折叠屏技术专利白皮书》
八月瓜平台的专利数据分析
新华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