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创新成果保护过程中,会接触到用于标识专利申请或授权的编码,这些编码不仅是专利文件的“身份证”,也是检索、维权、交易等环节的关键依据。其中,国内专利编码与国际专利编码因适用范围、生成机制不同,在结构和使用场景上存在明显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高效地管理专利资产,尤其是在跨国技术布局时避免因编码混淆导致的检索遗漏或权利风险。
国内专利编码的规则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统一制定,根据2019年发布的《专利申请号标准》,国内专利申请号采用13位数字加1位校验位的结构(共14位,含校验位),具体可分为四个部分:前4位为申请年份,第5位为专利类型代码(1代表发明专利,2代表实用新型专利,3代表外观设计专利),第6-12位为申请流水号(7位数字),最后1位为校验位,用于确保编码唯一性和准确性。例如,某企业2023年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若其流水号为0123456,校验位为7,则申请号为2023101234567.7,该编码自申请受理起使用,直至专利授权后,在申请号前添加“ZL”(“专利”的拼音首字母缩写)构成专利号,即ZL2023101234567.7,此时该编码代表已获得中国法律保护的专利,权利人可凭此在科科豆平台进行专利价值评估,或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交易模块对接潜在买家,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转化。
国际专利编码则主要与《专利合作条约》(PCT)体系相关,用于标识在多个国家或地区提出的专利申请。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规定,PCT国际申请号采用“PCT/国家代码/年份/流水号”的格式,其中“PCT”为条约缩写,国家代码代表受理局(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受理局时代码为CN),年份为4位数字,流水号为6位数字,例如PCT/CN2023/123456即表示2023年由中国受理局受理的PCT国际申请。除国际申请号外,WIPO国际局在对申请进行国际公开时,还会分配国际公开号,格式为“WO+年份+流水号+文献种类代码”,其中WO代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文献种类代码用于区分公开阶段(如A1表示首次公开,含检索报告;A2表示首次公开,不含检索报告),例如WO2024/056789A1即指2024年公开的首次公开文本(含检索报告),这类编码在跨国技术合作中常被用作技术交底的“通用标识”,方便不同国家的合作方快速定位专利文件。
与国内专利编码相比,国际专利编码的核心特点在于“跨国关联性”。一个国内专利编码仅对应中国境内的一项专利申请或授权,而一个PCT国际申请号可关联多个国家的专利申请,例如某PCT申请进入美国、欧盟、日本后,美国专利商标局会分配US开头的本国申请号,欧盟知识产权局分配EP开头的申请号,日本特许厅分配JP开头的申请号,但这些分散的本国编码均可通过国际申请号在八月瓜平台实现“一键串联”检索,用户输入PCT/CN2023/123456即可同时查看该专利在上述国家的审查状态、权利要求修改历史、同族专利分布等信息,大幅降低跨国检索的时间成本,尤其适合进行全球技术布局的企业监控竞争对手的专利动态。
生成流程上,国内专利编码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受理申请时一次性分配,从申请到授权仅需在编码前添加“ZL”(授权后),全程使用同一主体编码,例如某实用新型专利从申请号202320123456.8到授权后的ZL202320123456.8,编码主体未变,仅通过“ZL”标识权利状态;而国际专利编码的生成则涉及受理局、国际局、国家局多个主体,例如中国企业提交PCT申请后,首先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局)分配国际申请号,随后WIPO国际局进行国际检索、国际公开并分配国际公开号,进入国家阶段后,各国国家局再生成本国专利编码,因此一个国际专利编码(如PCT申请号)可能对应多个国家的专利编码,形成“一棵大树多分枝”的关联结构,这种结构也使得国际专利编码在专利家族分析中更具优势,通过科科豆平台的“同族专利图谱”功能,可直观展示某国际申请在不同国家的授权情况、权利要求差异,为技术引进或规避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法律效力层面,国内专利编码中的专利号(ZL开头)是权利有效的直接证明,例如企业可凭ZL2023101234567.7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主张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权利,法院在审理时会以该编码对应的专利文件作为权利依据;而国际专利编码本身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例如PCT/CN2023/123456仅表示该申请处于国际阶段审查中,需在优先权日起30个月内进入指定国家并通过该国审查授权后,才能获得对应国家的专利权,此时的权利凭证是各国的本国专利编码(如US12/345,678),而非国际申请号或公开号,这也是部分企业在跨国维权时容易混淆的一点——需先确认目标国家的授权专利编码,再依据该国法律主张权利。
以某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布局为例,该企业2022年研发出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同年5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发明专利申请,获得国内申请号202210456789.0,2024年3月授权后专利号变为ZL202210456789.0,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监控”功能,该企业可实时跟踪市场上是否有产品落入该专利的保护范围。为拓展海外市场,企业于2022年6月通过PCT途径提交国际申请,受理局分配国际申请号PCT/CN2022/091234,2023年1月WIPO国际局公开,公开号WO2023/012345A1,随后企业指定进入德国、韩国、澳大利亚,2023年10月获得德国申请号DE102023123456.7、韩国申请号KR10-2023-0123456、澳大利亚申请号AU2023345678A1,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PCT/CN2022/091234,可清晰看到该专利在三个国家的审查进度:德国已进入实质审查,韩国处于形式审查阶段,澳大利亚因费用问题暂时中止,企业据此调整海外布局策略,优先推进德国和韩国的审查进程,避免资源浪费。
从编码管理实践来看,国内专利编码因规则统一、流程简单,更适合企业进行本地化专利资产管理,例如在财务核算中,可直接通过专利号统计国内专利的维护费用、许可收入等;而国际专利编码则更适合全球化布局的专利战略管理,通过关联多个国家的专利数据,帮助企业识别技术壁垒、评估市场风险,尤其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时,国际专利编码对应的同族专利信息是证明技术贡献度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专利编码,其本质都是创新成果的“数字化标签”,理解两者的差异并善用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检索工具,能让专利资产在创新保护和市场竞争中发挥更大价值。
国际专利号和国内专利号在格式上有什么区别? 国际专利号通常由国际专利分类号和编号组成,格式较为统一规范;国内专利号有特定的编码规则,如中国专利号前四位是年份,第五位代表专利类型等。 拥有国际专利号的专利在国内受保护吗? 拥有国际专利号不代表在国内自动受保护,需按照国内专利法规定,在国内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后,才在国内受法律保护。 申请国际专利号和国内专利号的流程一样吗? 不一样。申请国内专利号按国内专利局规定流程进行,申请国际专利号一般通过PCT等途径,涉及国际阶段和国家阶段等多个环节。
很多人认为有了国际专利号就相当于在全球都受到专利保护,这是错误的。国际专利号只是在国际申请程序中的一个标识,要在某个国家获得专利保护,还需进入该国国家阶段,按照该国专利法规定完成相应手续并获得授权才行。
本文围绕国内与国际专利编码的差异展开,旨在助力企业更高效管理专利资产。 1. 编码规则及结构:国内专利编码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统一制定,为13位数字加1位校验位,申请时为申请号,授权后在前面加“ZL”变为专利号;国际专利编码主要与PCT体系相关,国际申请号格式为“PCT/国家代码/年份/流水号”,国际公开号格式为“WO+年份+流水号+文献种类代码”。 2. 核心特点:国内专利编码仅对应中国境内的专利;国际专利编码具有“跨国关联性”,一个国际申请号可关联多个国家的专利申请,能实现“一键串联”检索。 3. 生成流程:国内专利编码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一次性分配,授权前后仅通过“ZL”标识权利状态;国际专利编码生成涉及受理局、国际局、国家局多个主体,一个国际申请号可能对应多个国家的专利编码。 4. 法律效力:国内专利编码中的专利号是权利有效的直接证明;国际专利编码本身无法律约束力,需进入指定国家并授权后,以各国本国专利编码作为权利凭证。 5. 管理实践:国内专利编码适合本地化专利资产管理;国际专利编码适合全球化布局的专利战略管理。
《专利申请号标准》
《专利合作条约》(PCT)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