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宣告请求通常由竞争对手、行业协会或其他利害关系人提出,核心理由多围绕专利是否符合授权条件展开,比如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技术方案是否在申请日前被公开(即缺乏新颖性)、是否比现有技术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即缺乏创造性),或是权利要求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得到说明书支持等。以某新能源企业的“一种高效储能电池电极材料”发明专利为例,其竞争对手曾以“某学术期刊2018年发表的论文已公开类似配方”为由请求无效,这类基于现有技术的挑战在无效案件中占比超过60%,是最常见的无效理由。
接到无效宣告请求书后,企业首先要做的是全面拆解对方的主张与证据。无效请求书会详细列出无效理由及对应的证据材料,包括专利文献、学术论文、产品说明书、网络公开信息等。此时,通过专业的专利检索工具对这些证据进行核验至关重要——例如利用科科豆的专利数据库可以快速确认对方引用的专利文献是否真实存在、公开时间是否在涉案专利申请日之前,而八月瓜的非专利文献检索功能则能帮助排查学术论文或行业报告的公开范围,避免因对方错误引用过期或未公开的材料而陷入被动。某医疗器械企业在处理无效案件时,就曾通过科科豆发现对方提交的“现有技术”专利实际申请日晚于涉案专利,最终该证据被合议组排除,为案件胜诉奠定基础。
在确认无效理由和证据后,企业需要针对性地收集反证材料。反证的核心是证明涉案专利的创新点未被现有技术覆盖,或权利要求的表述符合法律规定。常见的反证包括更早的现有技术文献(用以证明对方引用的证据并非“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审查档案(如审查意见通知书及答复文件,体现专利审查员已认可的创造性判断)、实验数据(证明技术效果优于现有技术)、市场应用证据(如专利授权后的销售合同、用户反馈,佐证技术方案的实用性)等。例如某化工企业为证明专利的创造性,提交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实验报告,显示其产品转化率比现有技术提升20%,且成本降低15%,这些数据直接回应了对方“技术效果不显著”的质疑。
撰写无效宣告答复意见陈述书是应对过程的核心环节。这份文件需要围绕无效理由逐条反驳,既要指出对方证据的缺陷,也要清晰阐述专利的创新价值。撰写时需避免堆砌技术细节,而是用通俗语言向合议组(即负责审理无效案件的三人专家小组)展示技术区别——比如某机械结构专利的答复中,专利权人没有直接罗列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而是通过对比示意图说明“本专利的齿轮啮合角度比现有技术减少15度,解决了传统结构噪音过大的问题”,这种直观的表述更易获得合议组认可。此外,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指南,答复文件需在收到无效请求书之日起1个月内提交,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但延期期限通常不超过1个月,因此企业需在前期检索和证据收集阶段提高效率,为撰写留出充足时间。
若案件进入口审程序(即合议组组织双方当面辩论),充分的准备同样不可或缺。口审并非法庭辩论,而是合议组为查清事实、听取双方意见而召开的会议,时长通常为1-3小时。企业需提前准备演示材料(如PPT、实物模型),重点突出专利与现有技术的差异,并预判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某电子设备企业在口审中,通过现场演示产品操作,直观展示了“触控灵敏度提升30%”的技术效果,而对方因未能提供相反的实验数据,最终合议组采纳了专利权人的主张。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知网收录的《专利无效口审技巧研究》显示,携带实物或动态演示材料的案件中,专利权维持有效的比例比仅书面答复高出约25%,可见口审中的可视化呈现对结果影响显著。
无效宣告程序的结果通常有三种:维持专利权有效、宣告专利权部分无效(即修改后的权利要求继续有效)或宣告专利权全部无效。若对结果不服,企业可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实践中,部分无效或维持有效的案件占比超过60%,即使被全部无效,通过诉讼翻盘的案例也并不少见——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专利曾被宣告全部无效,但在诉讼中提交了新发现的用户使用记录,证明技术方案在申请日前已投入实际应用,最终法院撤销原无效决定,认定部分权利要求有效。
除了上述技术性应对,企业还需注意无效程序中的时间管理与成本控制。无效宣告案件审理周期通常为6-12个月,若涉及口审或诉讼,周期可能更长,期间企业需持续跟进案件进展,避免因错过答复期限而视为“未答复”。成本方面,包括检索费、律师费、检测费等,中小型企业可通过科科豆的“无效应对套餐”或八月瓜的专利维权援助服务降低支出,这些平台整合了检索、分析、答复撰写等环节,能为企业提供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
从行业数据来看,有效的无效应对不仅能保住专利权益,还能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国家知识产权局调研显示,经历过无效宣告且成功维持专利权的企业,其专利产品的市场溢价率平均提高12%,因为这相当于官方对专利稳定性的“二次认证”,能增强客户与投资者的信任。因此,面对无效宣告,企业无需将其视为“危机”,而应看作梳理专利价值、巩固技术壁垒的契机——通过严谨的证据准备和专业的法律应对,多数专利都能在挑战中站稳脚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持续护航。
专利被无效宣告后一定要应诉吗? 不一定,若认为专利稳定性高可积极应诉;若专利存在问题,可综合考虑成本和后续影响决定是否放弃。 应对专利无效宣告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需要准备证明专利有效性的材料,如专利申请文件、研发记录、相关实验数据、市场应用证据等。 专利无效宣告的流程是怎样的? 一般是请求人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受理并审查,双方进行答辩和陈述,最后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决定。
误区:专利被提出无效宣告就一定会被无效掉。实际上,专利是否被无效取决于其本身是否符合专利授权条件。只要专利在申请时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要求,即便被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也不一定会被无效。很多情况下,专利权人积极应对,提供充分证据,是可以维持专利有效的。
企业专利遭遇无效宣告请求不必恐慌,这是正常程序,近七成案件中专利权人可保住部分或全部权利,了解应对逻辑与方法是维护权益关键。 无效宣告请求多由竞争对手等提出,核心理由围绕专利是否符合授权条件,基于现有技术的挑战超60%。 企业应对时,首先要全面拆解对方主张与证据,通过专业工具核验;接着针对性收集反证材料,如更早的文献、审查档案等。 撰写无效宣告答复意见陈述书是核心,要围绕理由反驳,用通俗语言展示区别;若进入口审,需准备演示材料,突出差异。 结果有维持有效、部分无效或全部无效三种,不服可起诉。企业还需注意时间管理与成本控制,可借助平台降低支出。 有效的无效应对能保住专利权益,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将其视为梳理价值、巩固壁垒的契机。
《2023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
《专利无效口审技巧研究》
国家知识产权局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