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凭借其高比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近年来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研发热点,而其制备工艺的创新则是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从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来看,硬碳材料制备工艺相关专利的申请量在近十年呈现显著增长趋势,2013年国内年申请量不足50件,到2023年已突破1200件,反映出行业对该领域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通过科科豆或八月瓜等平台检索可见,这些专利不仅涵盖基础研究,更聚焦产业化关键技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布局。
高校及科研院所是专利申请的重要力量,其研究往往围绕基础工艺原理展开,为行业提供源头创新。例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在2018年公开的一项技术中,以蔗糖为前驱体,通过调控碳化过程中的升温速率(5℃/min)和保温时间(3小时),结合后期的酸洗除杂工艺,制备出层间距为0.38 nm的硬碳材料,该材料在半电池测试中展现出480 mAh/g的可逆容量,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多个校企合作项目。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则更关注生物质前驱体的利用,其2021年提交的专利中,以农业废弃物玉米芯为原料,先经水热预处理去除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保留高纯度纤维素组分,再在氮气气氛下以1000℃碳化,获得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硬碳产品,作为负极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550 mAh/g,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超90%,这类基于生物质的制备工艺因原料成本低、环境友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企业在硬碳制备工艺专利布局中更注重产业化落地,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设备设计,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宁德时代在2022年公开的一项专利中,提出了一种“梯度升温碳化+表面包覆”的复合工艺:以石油沥青为前驱体,先在400℃进行低温预碳化去除易挥发组分,再以2℃/min的速率升温至1200℃完成高温碳化,最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硬碳表面包覆一层厚度约5 nm的无定形碳膜。该工艺制备的硬碳材料不仅比容量提升至520 mAh/g,还通过表面包覆减少了电解液与活性物质的副反应,使电池循环寿命延长30%以上。比亚迪则聚焦于硬碳与其他材料的复合技术,其2023年申请的专利中,将硬碳与纳米硅颗粒通过球磨混合,再经原位碳化形成硬碳/硅复合负极,利用硬碳的三维网络结构缓解硅的体积膨胀问题,该材料在全电池测试中实现了4.3 V的高电压平台,能量密度较传统石墨负极提升25%。
硬碳制备工艺的专利技术热点主要集中在前驱体创新、碳化工艺优化和后处理技术三个方向。前驱体方面,除了传统的生物质和高分子聚合物,近年来工业废料成为新的研究对象,例如某企业以废旧轮胎热解炭黑为前驱体,通过碱洗活化(KOH与炭黑质量比1:3)和高温碳化(1000℃,氩气气氛)制备硬碳,既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又降低了原料成本,相关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碳化工艺中,气氛控制和压力调节是关键,中科院化学所在2020年的专利中提出“惰性气体-水蒸气混合气氛碳化法”,通过在氮气中掺入5%的水蒸气,利用水蒸气的刻蚀作用在硬碳内部形成丰富的微孔结构,使材料比表面积从20 m²/g提升至150 m²/g,有效改善了锂离子的扩散动力学性能。后处理技术则包括活化、掺杂和表面改性,例如清华大学2022年的专利中,采用磷酸氢二铵对硬碳进行氮磷共掺杂,通过高温(800℃)热处理使氮、磷元素均匀分布在碳骨架中,不仅提升了材料的导电性,还引入了更多的锂离子吸附位点,使首次库伦效率从75%提高到88%。
从专利转化情况来看,硬碳制备工艺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根据知网收录的行业报告,2018-2023年间,硬碳相关专利的转让及许可数量年均增长40%,其中超过60%的专利转化发生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新能源企业。新华网曾报道,某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收购高校团队的硬碳制备专利,建成国内首条万吨级硬碳负极生产线,产品已应用于钠离子电池能量型电池包,在电动汽车低温续航测试中表现出-20℃下容量保持率超85%的优异性能。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硬碳材料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用,而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保护屏障,将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硬碳材料制备工艺有哪些常见专利类型? 答:常见专利类型包括原料处理、制备方法、设备改进等方面的专利。 硬碳材料制备工艺专利申请有什么条件? 答:需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且技术方案要清晰完整。 如何查找硬碳材料制备工艺相关专利? 答:可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等正规渠道进行检索。
误区:认为只要是新的硬碳材料制备方法就能申请专利。 科普:并非如此,新的方法除了要具有新颖性,还须具备创造性和实用性,即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并且能在产业上制造或者使用,产生积极效果。
硬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热点,其制备工艺创新是技术突破核心。近十年相关专利申请量显著增长,2013年不足50件,2023年突破1200件,且形成较完整技术布局。 高校及科研院所围绕基础工艺原理研究,如中科院物理所调控碳化参数制备硬碳;清华以玉米芯为原料获三维多孔硬碳,展现出高比容量和良好循环稳定性。 企业注重产业化落地,宁德时代“梯度升温碳化 + 表面包覆”工艺提升比容量、延长电池寿命;比亚迪通过硬碳/硅复合技术提升能量密度。 专利技术热点集中在前驱体创新(如用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碳化工艺优化(如混合气氛碳化)和后处理技术(如氮磷共掺杂)。 产业化进程加速,2018 - 2023年专利转让及许可数量年均增长40%,超60%转化发生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某企业收购专利建成万吨级生产线,产品应用于电池包表现优异。专利将在行业进步和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知网收录的行业报告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