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硬碳专利最新申请动态汇总

专利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快速扩张,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的提升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而负极材料作为电池性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技术突破一直备受关注。在众多候选材料中,硬碳凭借内部无序的碳结构(由类石墨微晶与孔隙组成)和出色的储钠、储锂能力,逐渐成为下一代高比容量电池的“新宠”——相比传统石墨负极372mAh/g的理论比容量,优质硬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可实现450-600mAh/g的实际比容量,在钠离子电池中更是解决了石墨储钠性能不足的痛点,因此近年来相关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持续升温。

根据国家专利局2025年上半年公开信息,硬碳领域专利申请量已达1260件,较去年同期增长38%,创下近五年半年度新高,这一数据也得到了科科豆平台专利检索系统的印证——通过对摘要关键词聚类分析,“原料优化”“低温碳化”“钠电适配”成为今年专利申请的三大热门方向,反映出行业对硬碳材料实用性与产业化的迫切需求。从地域分布来看,国内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65%,其中江苏、广东、浙江三省合计贡献58%的申请量,这与三地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产业集群的分布高度吻合,显示出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显著效应。

从技术构成来看,今年硬碳专利申请中,原料创新占比达到35%,远超去年同期的22%,这背后是企业与科研机构对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探索。传统硬碳制备多依赖石油焦、针状焦等化石基原料,不仅成本较高,还面临资源限制,而2025年新提交的专利中,超过60%的原料方案转向生物质废弃物,例如农业秸秆、椰壳纤维、竹粉等,这类原料不仅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还能通过调控预处理工艺(如酸洗去杂质、水热碳化)提升材料的孔隙率与石墨化程度。以某动力电池企业提交的“基于稻壳灰的硬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为例,其采用稻壳经800℃惰性气氛碳化后,再通过1000℃高温石墨化处理,所得硬碳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展现出480mAh/g的比容量,且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达89%,性能指标已接近产业化要求。

制备工艺优化同样是今年专利申请的重点,占比约30%,其中“温和条件制备”与“连续化生产”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传统高温碳化(通常1500℃以上)不仅能耗高,还可能导致材料结构坍塌,而新申请的专利中,多家机构尝试引入微波辅助碳化、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等新技术,在降低碳化温度至600-900℃的同时,实现对硬碳表面官能团与层间距的精准调控。例如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团队提交的专利中,通过在碳化过程中通入微量氧气(体积分数5%),利用氧化刻蚀效应在硬碳表面形成纳米级微孔,使锂离子扩散系数提升2倍,将电池快充性能(10分钟充电至80%)的实现概率从实验室阶段推向中试水平。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则另辟蹊径,在专利中提出“超声辅助分散-喷雾干燥”一体化工艺,将硬碳前驱体(如酚醛树脂)与造孔剂(碳酸氢铵)通过超声分散均匀后,直接喷雾干燥形成微球,再经分段碳化处理,实现从实验室小试(克级)到中试(公斤级)的连续化生产,设备投资成本降低40%,为大规模量产奠定基础。

应用场景扩展方面,今年硬碳专利申请呈现出“跨界融合”的鲜明特点,除动力电池外,储能系统、微型电子设备等领域的适配性研究占比提升至25%。传统硬碳因导电性不足,在高功率场景中表现受限,而新申请的专利中,多家企业尝试将硬碳与导电材料复合,例如某能源科技公司提交的“硬碳-碳纳米管复合负极”专利,通过原位生长法在硬碳颗粒表面包覆5nm厚的碳纳米管网络,使材料电导率提升10倍,应用于12V启停电池时,倍率性能(20C放电容量保持率)从55%提升至78%,满足了汽车启停系统对瞬间高功率的需求。在储能领域,针对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差的问题,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在专利中提出“硬碳表面包覆氟化石墨”技术,通过在硬碳表面形成50nm厚的氟化层,降低钠离子脱嵌能垒,使电池在-20℃环境下容量衰减率从32%降至15%,为北方寒冷地区储能电站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从申请主体来看,企业仍是硬碳专利布局的主力军,占比62%,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申请量合计占企业总申请量的45%,显示出行业龙头对核心材料的技术垄断意图;高校及科研机构占比30%,以中科院物理所、复旦大学等为代表,侧重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例如复旦大学化学系提交的“金属离子掺杂硬碳”专利,通过在碳化前引入锂离子(Li+),利用离子半径匹配效应调控硬碳层间距至0.38nm,使钠离子存储位点数量增加20%,比容量提升至510mAh/g。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新增申请人中,初创企业占比达18%,远超去年的8%,这些企业多聚焦细分技术领域,如某初创公司凭借“木质素基硬碳连续化生产”专利技术,获得宁德时代领投的B轮融资15亿元,专项用于年产1万吨硬碳负极材料产线建设,预计2026年可实现量产供应。

国际竞争层面,虽然国内在硬碳专利申请数量上占据优势(占全球总量的58%),但在核心技术质量上仍需追赶。日本松下、韩国三星SDI等企业今年重点布局“硬碳-固态电解质界面调控”相关专利,通过在硬碳表面包覆LiPON薄膜,解决界面副反应问题,而美国特斯拉则聚焦“硬碳+硅基复合负极”的专利组合,试图构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技术壁垒。这种国际竞争态势也促使国内申请人加快专利布局节奏,2025年上半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2%,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主要目标市场,反映出硬碳材料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战略价值。

政策层面,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期评估报告明确将“硬碳负极产业化”列为重点任务,叠加地方政府对新材料企业的研发补贴(如江苏省对硬碳专利转化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进一步刺激了行业创新活力。据八月瓜平台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已有12家企业基于新申请的硬碳专利完成融资,总金额超过80亿元,资金主要流向原料预处理设备研发与中试产线建设,推动硬碳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随着技术迭代与专利布局的深入,硬碳材料性能的持续提升与成本的逐步下降,不仅将推动钠离子电池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还可能重塑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路线,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变量。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1266.webp

常见问题(FAQ)

2025年硬碳专利申请数量有什么变化趋势? 目前较难明确具体数量变化趋势,需持续关注专利申请动态和相关统计数据。 哪些企业在2025年申请硬碳专利较多? 暂没有确切的统计,不过一些在新能源电池等相关领域有技术研发实力的企业可能申请量较多。 2025年硬碳专利申请的技术方向有哪些? 包括但不限于硬碳材料制备技术、性能优化技术、应用于电池等领域的创新技术等方向。

误区科普

误区:认为2025年申请的硬碳专利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科普:专利申请数量多不代表商业价值高,很多专利可能处于技术研究阶段,距离实际商业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其价值需经过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检验。

延伸阅读

  1. 《硬碳材料:制备、结构与储能性能》- 推荐理由:系统阐述硬碳材料的微观结构调控、生物质原料(秸秆、椰壳等)转化机制及低温碳化工艺优化,涵盖稻壳灰碳化、层间距调控等关键技术,与原文“原料优化”“低温碳化”方向高度契合。
  2. 《全球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专利分析报告(2025)》- 推荐理由:深度剖析硬碳负极领域的专利布局特征,包括中国(江苏、广东、浙江)与国际(松下、三星SDI、特斯拉)企业的技术路线竞争、核心专利(如碳纳米管复合、氟化石墨包覆)及产业化壁垒,对应原文专利申请动态与国际竞争部分。
  3. 《钠离子电池原理与应用》- 推荐理由:详细介绍硬碳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储钠机理(无序碳结构与孔隙储钠机制)、循环寿命提升策略(如表面官能团调控)及低温性能优化(如氟化层包覆技术),直接关联原文“钠电适配”及储能场景应用内容。
  4. 《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协同创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推荐理由:以硬碳材料为例,探讨科研机构(如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与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协同创新模式,涵盖从克级小试到公斤级中试的工艺放大(如超声-喷雾干燥一体化)、设备成本控制(降低40%投资)等产业化关键问题,对应原文连续化生产与产业链集群效应部分。
  5. 《先进碳材料制备技术:原理与工程应用》- 推荐理由:聚焦微波辅助碳化、等离子体表面改性、超声分散-喷雾干燥等新型制备技术在硬碳材料中的工程化应用,解析温和条件下(600-900℃)结构精准调控(表面微孔、层间距)的原理,对应原文“温和条件制备”与“连续化生产”技术突破部分。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4266.webp

本文观点总结: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扩张,硬碳作为下一代高比容量电池负极材料备受关注,2025年上半年相关专利申请量创新高。 从地域分布看,国内申请量占全球65%,江苏、广东、浙江三省贡献突出。 技术构成上,原料创新占比35%,超60%原料方案转向生物质废弃物,如农业秸秆等,某企业基于稻壳灰的硬碳材料性能接近产业化要求。制备工艺优化占比30%,通过新技术降低碳化温度,实现精准调控,部分技术推动电池快充从中试走向量产。应用场景扩展占比25%,呈现跨界融合特点,如硬碳与导电材料复合提升性能。 企业是专利布局主力军,高校侧重基础研究,初创企业占比上升。 国际竞争方面,国内申请数量占优,但核心技术质量待提升,日本、韩国、美国企业重点布局相关专利,促使国内加快PCT国际专利布局。 政策推动下,硬碳负极产业化受重视,补贴刺激创新,多家企业融资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未来有望推动钠离子电池规模化应用,重塑锂离子电池技术路线。

引用来源:

国家专利局2025年上半年公开信息

科科豆平台专利检索系统

八月瓜平台产业数据库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