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领域,从新型医疗器械的研发到创新药物的问世,每一项突破都离不开长期的技术积累与资金投入,而专利正是保护这些创新成果的核心法律工具。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医疗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2万件,同比增长15.7%,但与此同时,专利侵权纠纷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全国法院新收医疗领域专利民事案件1.2万件,如何准确判定侵权行为、有效维护自身权益,成为医疗企业和科研机构关注的重点。
判定一项医疗产品或方法是否构成专利侵权,首先需要明确专利的保护范围,而这一范围的核心依据是专利文件中的“权利要求书”——这份文件就像专利的“保护范围说明书”,详细记载了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只有落入这些特征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才可能构成侵权。在实践中,侵权判定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展开:
一种是“字面侵权”,即被诉侵权产品或方法的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特征完全相同。例如,某企业拥有一项“一次性无菌注射器”专利,权利要求书记载其技术特征包括“推杆与活塞的卡扣式连接结构”“针尖保护帽的自动锁定装置”,若另一企业生产的注射器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且结构、功能与专利描述完全一致,即构成字面侵权。这种情况下,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功能,调取涉案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再对比被诉产品的技术参数,可快速初步判断侵权可能性。
另一种是“等同侵权”,即被诉侵权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虽不完全相同,但属于“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且这种替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某医用吻合器专利要求保护“采用钛钉双排排列的缝合结构”,而侵权产品使用的是“钛钉交叉排列的缝合结构”,虽然排列方式不同,但两者在缝合强度、组织兼容性等功能效果上无实质差异,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这种替换,此时可能构成等同侵权。《中国知识产权报》曾报道,2023年某骨科植入物专利侵权案中,法院正是依据等同原则,认定被告产品的“多孔钽金属涂层”与原告专利的“多孔钛金属涂层”构成等同特征,最终判决被告停止侵权。
需要注意的是,判定过程中还需排除“不侵权抗辩”情形,比如被诉技术属于专利申请日前的现有技术,或符合“先用权”(即在专利申请日前已制造相同产品并持续使用),这些情况下即使技术特征相同,也不构成侵权。
当企业或科研机构发现疑似专利侵权行为时,可通过多种途径维护权益,不同途径各有侧重,需根据侵权情节和维权需求选择:
行政投诉是快速解决侵权纠纷的重要方式。根据《专利行政执法办法》,权利人可向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的地方知识产权局提交投诉材料,包括专利证书、权利要求书、侵权证据(如产品实物、销售合同、宣传资料等)。执法部门受理后,会组织技术比对和现场调查,一般在45个工作日内作出行政裁决,认定侵权成立的,可责令侵权方立即停止制造、销售等行为。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指导意见》明确,对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等领域的专利侵权案件,实行“快立快办”,平均处理周期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这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民事诉讼则是获取经济赔偿的主要途径。若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经济损失,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主张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诉求。根据《专利法》,赔偿数额可按权利人实际损失、侵权人违法所得或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计算,若难以确定,法院可根据专利类型、侵权情节等因素,在1万元至500万元范围内判决法定赔偿。例如,2023年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一起“医用超声诊断设备”专利侵权案中,原告通过八月瓜平台调取了被告近三年的销售数据,结合自身专利的许可费用,最终获赔32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地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对医疗领域复杂专利案件的审理更具专业性。
对于情节严重的恶意侵权行为,还可通过刑事途径追责。《刑法》第216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如非法经营数额在20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在10万元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2022年新华网报道的“特大假冒人工关节专利案”中,犯罪团伙未经许可生产销售侵权人工关节组件超5万套,非法经营额达1.2亿元,主犯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800万元,这一案例彰显了刑事手段对恶性专利侵权的震慑作用。
除了事后维权,事前的风险防范同样重要。在新产品研发阶段,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预警系统,可对研发方向涉及的专利进行全面检索,排查是否落入他人专利保护范围;科科豆的专利分析工具则能自动比对技术特征,生成侵权风险评估报告,帮助企业提前规避侵权风险。同时,企业还需注重自身专利布局,通过撰写清晰、全面的权利要求书,扩大保护范围——例如在申请医用耗材专利时,不仅要限定产品的结构特征,还可对其制备方法、使用场景等进行保护,形成“立体防护网”。
在医疗科技快速迭代的今天,专利既是创新成果的“保护伞”,也是市场竞争的“护城河”。准确把握侵权判定逻辑、善用多元维权途径,不仅能维护企业自身权益,更能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创新生态健康发展。
医用专利侵权如何判定? 判定医用专利侵权需对比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的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看是否全面覆盖等。 医用专利侵权有哪些维权途径? 维权途径主要有协商解决、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向人民法院起诉。 维权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要收集权利证据、侵权证据、赔偿证据,如专利证书、侵权产品实物、因侵权造成损失的相关数据等。
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的产品和专利产品有一点不同就不构成侵权。实际上,即使存在部分差异,但如果核心技术特征落入了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仍可能被判定为侵权。
医疗行业技术创新依赖长期积累与资金投入,专利是保护创新成果的核心法律工具。近年我国医疗领域专利申请量攀升,但侵权纠纷也逐年增多。 判定医疗专利侵权,首先要依据“权利要求书”明确保护范围。侵权判定有“字面侵权”和“等同侵权”两种路径,前者指被诉产品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书完全相同,后者指虽不完全相同但手段、功能、效果基本相同且替换显而易见。判定时还需排除“不侵权抗辩”情形。 维权途径包括行政投诉、民事诉讼和刑事追责。行政投诉快速,执法部门一般45个工作日内裁决,重点领域压缩至30个工作日;民事诉讼可获取经济赔偿,赔偿数额有多种计算方式;刑事追责针对情节严重的恶意侵权行为。 事前风险防范也很重要,新产品研发阶段可利用专利预警系统和分析工具排查侵权风险,企业还应注重自身专利布局,形成“立体防护网”。准确把握侵权判定逻辑、善用维权途径,有助于维护企业权益和推动医疗行业创新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知识产权报》
新华网
《专利行政执法办法》
《专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