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轧钢技术作为钢材生产的核心环节,其智能化、绿色化创新对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具有关键作用。高校作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在轧钢领域积累了大量专利成果。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轧钢专利申请量达3200余件,授权量超1800件,但转化实施率仅为19.7%,远低于企业专利的45.3%。这种“重研发、轻转化”的现象,既制约了高校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释放,也延缓了钢铁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探索符合轧钢领域特点的专利转化路径,需要从技术、市场、政策等多维度构建协同机制,让实验室里的创新真正走进生产线。
高校轧钢专利转化的核心难点在于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轧钢生产涉及高温、高压、连续化作业,企业对技术的稳定性、经济性要求极高,而高校专利往往停留在原理验证或小型试验阶段,缺乏工业化适配性。通过校企联合研发,可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根据企业生产痛点定向攻关,企业提供中试场地、设备支持和市场反馈,形成“研发-试验-转化”的闭环。
例如,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针对汽车板冷连轧过程中“板形精度不足”的行业难题,联合开发“动态辊缝补偿控制专利技术”。项目实施中,高校团队驻场企业生产线18个月,基于企业提供的3000余组生产数据优化算法模型,企业则投入2000万元改造试验轧机,最终实现板形控制精度从±15I提高到±8I,产品合格率提升12%。该专利技术通过技术转让方式落地后,仅2023年就为宝钢新增经济效益超3.2亿元。这种“需求导向+深度参与”的协同模式,已成为高校轧钢专利转化的主流路径,据《中国高校科技》2024年研究报告,此类合作转化的专利商业化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40%。
针对不同轧钢专利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前景,高校可采用多样化的转让与许可方式,降低企业合作风险,提升转化积极性。对于成熟度较高、可直接应用的专利技术,可通过一次性转让实现快速落地;对于仍需持续优化的技术,则可采用“转让+后续提成”或“专利许可+技术服务”的组合模式,保障双方长期收益。
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热轧带钢氧化铁皮控制专利”以“基础转让费+按产量分成”方式转让给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协议约定,河钢支付800万元基础转让费,后续5年内按每吨应用该技术的钢材支付2元提成。高校团队同步提供为期3年的技术升级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截至2024年6月,该技术已在河钢3条热轧生产线应用,氧化铁皮缺陷率下降75%,累计为企业创造利润1.8亿元,高校也通过提成获得额外收益420万元。这种模式既让企业以较低初始成本获得技术,又激励高校持续参与技术优化,实现“双赢”。
此外,针对轧钢领域多技术交叉的特点,部分高校开始尝试“专利池”运营——将轧制工艺、设备控制、质量检测等相关专利打包,通过排他许可或普通许可方式授权给企业。例如,中南大学整合12项轧钢过程智能化专利,形成“冷轧全流程智能控制专利池”,2023年通过八月瓜(www.bayuegua.com)平台与山东某钢铁集团达成许可协议,企业支付年度许可费600万元,获得专利池内所有技术的使用权,此举既降低了企业多专利获取的谈判成本,也提高了高校专利的整体转化效率。
高校专利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卡在信息不对称——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术,高校不知道谁需要技术。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通过数据整合、价值评估和需求匹配,正成为连接供需的关键纽带。科科豆(www.kekedo.com)、八月瓜等平台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轧钢专利提供从“价值挖掘”到“交易落地”的全链条服务。
科科豆平台构建了涵盖全国2.3万家钢铁企业的需求数据库,通过分析企业生产线参数、产品种类和技改规划,精准匹配高校专利。2023年,该平台为武汉科技大学的“无头轧制工艺优化专利”匹配到江苏某民营钢铁企业,企业此前因传统轧制工艺存在“切头切尾损耗率高”问题,年损失超千万元。平台组织高校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3轮线上对接,提供专利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并协助完成转让协议起草,最终以580万元达成交易。技术应用后,企业轧钢成材率提升3.5%,年节约成本1200万元。
八月瓜则聚焦专利价值评估环节,其开发的“轧钢专利价值评分模型”,从技术创新性、产业适配度、实施成本等8个维度量化评分,帮助高校和企业快速判断专利的商业化潜力。2024年,该平台为燕山大学一项“棒材轧制余热利用专利”出具评估报告,认定其“节能效果显著,适合中小型轧钢厂改造”,最终推动该专利以许可方式落地河北某轧钢企业,许可期3年内企业累计节约标煤8000吨,对应减排二氧化碳2万吨。
政府部门通过专项计划、资金扶持和政策激励,为高校轧钢专利转化提供“加速器”。近年来,多地科技主管部门推出“专利转化专项行动”,设立风险补偿资金、中试补贴等,降低企业承接高校专利的顾虑。
例如,2023年江苏省科技厅启动“钢铁行业绿色技改专项”,对高校与企业联合转化的轧钢节能专利给予30%的中试费用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贴500万元。南京工业大学与江苏沙钢集团合作的“热轧轧辊温度场精准控制专利”项目入选该专项,获得350万元补贴。项目实施中,高校团队利用补贴资金购置工业级测温设备,在沙钢中试线完成1000小时连续运行测试,解决了“轧辊热疲劳裂纹”问题,使轧辊使用寿命延长40%,年减少更换成本1800万元。这种“政府补中试、企业担风险、高校出技术”的模式,有效降低了技术放大过程中的资金门槛。
此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等专项也将高校专利转化纳入支持范围。2022年,科技部在“先进轧钢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中明确要求,项目申报需包含“专利转化实施方案”,且企业参与度不低于50%。北京科技大学联合首钢集团申报的“冷轧带钢减量化轧制技术”项目,凭借清晰的专利转化路径(计划2年内实现3项核心专利许可)成功获批,获得中央财政经费支持1.2亿元,目前该技术已在首钢京唐公司应用,吨钢轧制能耗降低18%。
对于技术成熟度高、具备独立商业化潜力的轧钢专利,高校教师或科研团队可通过创办衍生企业,直接将技术推向市场。这种模式跳过中间环节,让研发者直接参与市场运营,更能精准把握产业需求。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教授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金属板材异步轧制专利技术”,成立上海辊锐科技有限公司。该技术突破传统轧制“上下辊速一致”的限制,通过差速轧制实现材料晶粒细化,可使汽车用高强钢屈服强度提升20%以上。公司成立后,聚焦中小型钢铁企业“产品升级难”的痛点,推出“专利技术+设备改造+工艺培训”的打包服务,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已服务全国15家轧钢企业,完成23条生产线改造,公司年营收突破8000万元,并获得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
这类衍生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基因+市场敏感度”的结合。团队既懂轧钢工艺原理,又能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条件调整技术参数,例如为某江西民营轧钢厂改造时,考虑到其设备老化问题,将专利技术与现有轧机适配,仅投入300万元改造费用,就实现产品强度达标,帮助企业打入新能源汽车配件市场。
随着钢铁行业对“绿色化、智能化”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校轧钢专利的转化价值正被重新定义。从校企协同研发到平台精准对接,从政策激励到创业孵化,多样化的转化路径正在打破“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壁垒。未来,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和产业需求的升级,高校轧钢技术创新将更深度融入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高校轧钢专利转化有哪些主要途径? 主要途径有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产学研合作、创办衍生企业等。 高校轧钢专利转化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 面临专利质量不高、市场对接难、转化资金不足、转化机制不完善等困难。 如何提高高校轧钢专利转化的成功率? 可通过加强专利培育提高质量、搭建对接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提高成功率。
误区:高校轧钢专利只要申请成功就一定能顺利转化。 科普:实际上,专利申请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面临市场需求匹配、技术成熟度、转化成本等诸多问题。很多高校轧钢专利由于缺乏实用性、市场推广不足等原因,难以实现有效转化。
在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中,轧钢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高校积累了大量轧钢专利成果,但转化实施率低。为此需探索多维度协同机制的转化路径。 1. 校企协同研发:通过联合研发形成“研发 - 试验 - 转化”闭环,解决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问题,如东北大学与宝钢合作提升板形控制精度与产品合格率。 2. 技术转让与许可创新:采用多样化转让与许可方式,如“转让 + 后续提成”“专利池”运营等,降低企业风险,提升转化积极性,如北京科大与河钢、中南大学与山东某钢企的合作。 3. 知识产权运营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科科豆精准匹配供需,八月瓜量化评估专利价值,推动专利转化,如为武科大、燕山大学的专利促成交易。 4. 政策引导与政府项目:政府通过专项计划、资金扶持等降低企业顾虑,如江苏科技厅补贴、科技部重点专项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项目。 5. 衍生企业与创业孵化:高校团队创办衍生企业将技术推向市场,如上海交通大学李教授团队成立公司服务轧钢企业。未来,高校轧钢技术创新将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高校科技》2024年研究报告
科技部“先进轧钢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