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测技术作为保障软件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手段,其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日益受到企业重视。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公布的数据中,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其中压测相关技术占比约8%,但授权率却低于整体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这一现象折射出该领域专利审查中存在诸多需要深入理解的要点。
压测技术常涉及参数配置、流程优化等改进,审查员往往会质疑这些方案是否构成《专利法》要求的“新的技术方案”。例如某企业申请的“基于用户行为模拟的动态压测方法”专利,因权利要求中仅记载了“根据访问量调整并发线程数”的特征,被审查员引用两篇现有技术文件指出,通过负载均衡器实现流量分配的技术已在2018年公开的某期刊论文中披露,最终因不具备创造性而被驳回。这类案例中,申请人常忽视将算法改进与具体技术问题绑定,如未说明如何解决传统压测中“资源占用率过高导致测试结果失真”的技术痛点,导致方案被认定为常规技术手段的简单叠加。
压测专利的权利要求常出现“功能性限定不当”或“技术特征缺失”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明确指出,对于包含计算机程序的发明,权利要求应清楚限定构成技术方案的硬件装置、软件模块及其之间的交互关系。某电商平台申请的“分布式系统压测数据处理专利”,权利要求中仅描述“对测试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未限定分析算法的具体步骤和数据处理模块的连接方式,审查员以“保护范围不清楚”发出审查意见。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质量检测工具可以发现,这类缺陷在压测专利申请中占比高达37%,主要源于申请人混淆了技术方案与功能描述的界限。
《专利法》要求说明书需对发明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压测技术中涉及的复杂算法、参数阈值确定等内容,若仅作概括性描述极易导致公开不充分。某云计算企业申请的“容器化环境下压测资源调度专利”,说明书中记载“根据容器负载动态调整测试资源”,但未公开负载评估的具体指标(如CPU使用率阈值、内存占用计算公式等),审查员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复现该技术方案。科科豆平台的检索数据显示,2022年公开的压测专利中,有23%因“技术细节公开不足”被要求补正,其中涉及压力生成算法、结果分析模型的案件占比超过六成。
压测方法中涉及的测试流程设计、参数配置策略等,常面临“是否属于智力活动规则”的审查焦点。根据审查实践,仅涉及“人为制定的测试步骤”或“纯粹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方案可能被排除在专利保护范围之外。例如某申请文件要求保护“一种基于经验值的压测用例设计方法”,权利要求中包含“测试工程师根据系统类型选择用例模板”“按照历史数据设定压力递增梯度”等特征,审查员认为该方案依赖于人的主观经验判断,未采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属于《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排除的情形。对比分析八月瓜数据库中授权的压测专利可见,那些明确记载“通过特定硬件加速模块实现压力生成”“基于机器学习模型自动优化测试参数”等技术特征的申请,更容易通过技术性判断。
压测技术的快速迭代使得现有技术检索难度增加,许多申请人因未能全面掌握现有技术状况导致专利申请失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的统计显示,在驳回的压测专利申请中,41%是由于申请人未发现抵触申请或相关现有技术。例如某团队申请的“微服务架构下的链路压测专利”,声称其创新点在于“按服务依赖关系进行分层施压”,但审查员通过科科豆平台的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发现,美国某公司2019年申请的专利已公开了相同的分层测试逻辑,仅在施压顺序上略有差异,最终该申请因缺乏新颖性而未获授权。这提示申请人在撰写前应利用专业检索工具进行深度查新,不仅要关注国内专利文献,还需覆盖IEEE Xplore等技术会议论文及开源社区的技术披露。
压测专利申请中,附图和实施例的质量直接影响审查员对技术方案的理解。部分申请人提交的流程图仅简单展示测试步骤,未标注关键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实施例则停留在“如何操作”的描述层面,未验证技术效果。根据《专利审查指南》,当权利要求涉及复杂的算法流程时,附图应采用框图形式展示各功能模块的组成及数据流向,实施例需包含具体参数、实验数据以证明技术方案的先进性。某压测工具开发商的专利申请中,通过三组对比实验数据(传统方法平均误差率15.3% vs 本发明4.7%)直观展示了技术效果,该申请在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后即获得授权,较同领域平均审查周期缩短4个月。
压测专利审查的流程是什么? 一般包括提交申请、形式审查、实质审查、授权或驳回等环节。首先申请人提交专利申请文件,然后专利局进行形式审查,看文件是否符合格式要求等,通过后进入实质审查,审查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等,最终给出授权或驳回的决定。
压测专利审查需要多长时间? 通常压测专利审查时间较长,可能需要1 - 3年左右。不过实际时间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专利类型、申请的复杂程度、专利局的工作量等。
压测专利审查不通过的原因有哪些? 常见原因包括专利不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申请文件撰写不规范,比如权利要求书不清楚、说明书不完整等;还有可能是与在先的专利存在冲突。
很多人认为只要是自己研发的压测相关技术去申请专利就一定能通过审查。实际上,专利审查有严格的标准,需要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条件。即使是自主研发的技术,如果在申请前已经在公开场合披露或者已有类似技术公开,就可能因为不具备新颖性而无法通过审查。
《专利法》及《专利审查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 - 推荐理由:专利审查的根本法律依据与标准,其中第二部分第九章"关于计算机程序的发明"直接关联压测技术专利审查边界判断
《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实务》(吴观乐 著) - 推荐理由:系统讲解权利要求书撰写规范,针对"功能性限定不当"等缺陷提供实操解决方案
《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案例剖析》(审查协作中心 编) - 推荐理由:包含软件测试领域专利撰写案例,分析技术方案与智力活动规则的界限划分
《专利检索策略与技巧》(王洪亮 等著) - 推荐理由:详解专利检索方法,覆盖IEEE Xplore等技术文献数据库的检索策略
《专利信息检索与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 编) - 推荐理由:介绍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检索技巧,降低"现有技术检索疏漏"风险
《压力测试实践指南》(Scott Barber 著) - 推荐理由:从技术实施角度解析压测流程设计,帮助理解技术方案公开的充分性标准
压测技术专利保护受企业重视,但授权率低于整体平均水平,该领域专利审查存在诸多要点: 1. 技术方案新颖性与创造性边界模糊,申请人常忽视将算法改进与具体技术问题绑定,导致方案被认定为常规手段叠加。 2. 权利要求书撰写有缺陷,“功能性限定不当”或“技术特征缺失”,申请人易混淆技术方案与功能描述界限。 3. 技术方案公开不充分,复杂算法、参数阈值等内容概括描述会影响可实施性。 4. 存在技术性判断与智力活动规则的界限争议,仅依赖主观经验判断、未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能被排除。 5. 现有技术检索易疏漏,快速迭代增加检索难度,很多申请因未掌握现有技术状况失败。 6. 附图与实施例对技术方案支撑不足,部分附图未标注连接关系,实施例未验证技术效果。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公布的数据
八月瓜平台的专利质量检测工具
科科豆平台的检索数据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的统计
八月瓜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