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线工作是保障电力、通信、油气等关键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核心环节,传统人工巡检受地形、环境、效率等因素限制,已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线路状态实时监测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巡线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相关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18-2023年巡线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18.7%,其中自动化设备、智能感知与数据分析技术成为创新热点。这些技术通过融合机械设计、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成果,推动巡检模式从“人工为主”向“智能自主”转变,而相关专利的布局则为技术落地提供了法律保护与创新方向指引。
在巡线自动化设备领域,无人机、地面机器人、轨道式巡检车等载体技术的专利数量占比最高。这类专利技术通过集成高清成像、激光雷达(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束测量距离的传感器)等模块,实现对线路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全方位扫描。例如,在科科豆平台公开的专利中,一款适用于山地高压线路的折叠式无人机专利,通过优化机翼结构设计,将设备展开时间缩短至3分钟,同时搭载的三轴稳定云台可抵消强风干扰,确保在7级风力下仍能获取清晰的导线图像。地面机器人方面,针对城市地下电缆隧道的巡检需求,某专利技术采用履带式底盘与磁导航相结合的设计,通过识别隧道内预设的磁钉路径,实现自主行走并规避积水、障碍物,其爬坡能力达35度,可适应复杂地形环境。这类设备专利的创新重点在于提升便携性、环境适应性与续航能力,以解决人工巡检中“进不去、看不清、效率低”的痛点。
设备采集的数据能否转化为有效信息,依赖于传感器技术的创新。在巡线专利中,传感器技术主要围绕“高精度、多参数、低功耗”展开,通过感知线路温度、湿度、应力、气体浓度等关键指标,为线路状态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国家专利局发布的《巡检技术专利发展报告》指出,2023年传感器相关专利申请中,红外热成像与光纤传感技术占比超50%。以电力线路巡检为例,某专利公开的红外热成像传感器模块,通过非接触式测量导线接头温度,测温精度达±0.5℃,可实时捕捉因接触不良导致的过热缺陷;而在油气管道巡检领域,一款光纤光栅传感器专利将传感器嵌入管道外壁,通过监测光纤应变变化判断管道是否存在腐蚀、变形,其空间分辨率达1米,可实现管道全长度的分布式监测。这些技术突破使得巡线从“肉眼观察”升级为“数据量化”,大幅提升了隐患识别的准确性。
数据采集后,如何通过智能化分析提取线路状态特征,是巡线专利关注的另一核心方向。传统巡检数据依赖人工判读,存在主观性强、漏检率高的问题,而基于AI算法(人工智能算法)的数据处理技术则通过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手段实现自动化分析。知网文献中一篇关于巡线数据处理的综述提到,2020年后申请的相关专利中,超60%涉及深度学习模型的应用。例如,南方电网某研究院申请的专利中,通过构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一种模仿人脑视觉处理机制的AI模型)的导线缺陷识别算法,对无人机拍摄的图像进行自动标注,可识别断股、散股、异物缠绕等8类常见缺陷,准确率达92.3%,较人工判读效率提升15倍。在数据融合方面,某专利技术将无人机采集的可见光图像、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与地面传感器的温湿度数据进行多模态融合(多种类型数据结合分析),通过三维建模还原线路空间姿态,成功解决了复杂地形下导线弧垂(导线悬挂后的下垂程度)计算误差大的问题,为线路负载能力评估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
巡检设备在复杂环境中如何自主规划路径、精准导航,是决定巡线效率的关键。早期巡线机器人多依赖预设轨道或人工遥控,灵活性不足,而近年来路径规划与导航技术专利通过融合GPS、惯性导航、视觉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等技术,实现了“无轨化”自主行走。在八月瓜平台公开的专利中,一款适用于山区通信光缆巡检的机器人专利,采用“卫星导航+视觉标志物识别”的混合导航方案:在开阔区域通过GPS定位,精度达1米;进入密林或峡谷等信号弱区域时,自动切换至识别线路杆塔上的二维码标志物,结合惯性测量单元(IMU)数据修正位置偏差,确保导航误差控制在0.5米以内。针对管道巡检的特殊场景,某专利技术开发了基于里程轮与管道内壁特征匹配的定位方法,通过记录机器人行走距离并识别管道焊接缝等特征点,实现长距离管道内的自主路径规划,已在西气东输某段管道巡检中应用,单次续航可覆盖50公里管道。
线路故障的早期预警与诊断,是巡线技术从“被动巡检”向“主动防御”转型的核心目标,相关专利技术通过构建故障预测模型,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提前干预。国家电网发布的《电力巡检技术白皮书》显示,2023年应用故障预警专利技术的线路,其突发故障发生率较传统巡检线路降低42%。例如,某专利针对输电线路覆冰(线路表面结冰)问题,通过历史覆冰数据训练的预警模型,结合实时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与导线张力传感器数据,可提前6小时预测覆冰厚度,准确率达88%,为线路融冰作业争取了充足时间。在油气管道领域,一款基于声波传感的泄漏诊断专利技术,通过分析管道内流体流动产生的声波信号特征,可识别0.1mm微小泄漏孔径,响应时间小于10秒,较传统压力检测法灵敏度提升3个数量级。这些技术通过将巡检数据与物理模型、历史案例结合,形成了“数据采集-特征提取-风险评估-预警推送”的完整闭环,大幅提升了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
随着5G通信、边缘计算(设备端实时数据处理)等技术的发展,巡线专利正呈现“多技术融合”的创新趋势。例如,某专利将边缘计算模块集成到巡检无人机中,实现图像数据在设备端的实时分析与缺陷标注,减少了90%的无效数据回传量;另一专利则通过数字孪生(构建线路的虚拟模型)技术,将巡检数据与线路三维模型结合,模拟不同工况下的线路状态变化,为运维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持。这些创新不仅拓展了巡线技术的应用边界,也为跨行业技术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推动电力、油气等传统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巡线专利常见的技术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巡线专利技术类型包括无人机巡线技术、传感器巡线技术、机器人巡线技术等。 无人机巡线专利有什么优势? 具有高效、灵活、可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能到达人工难以抵达的地方等优势。 传感器巡线技术主要监测什么? 主要监测线路的温度、电流、电压、振动等参数,及时发现线路故障隐患。
有人认为巡线专利只有传统的人工巡线相关专利,其实不然,随着科技发展,现在有大量基于无人机、传感器、机器人等先进技术的巡线专利,能更高效、准确地完成巡线任务。
巡线工作对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传统人工巡检难以满足现代需求。近年来,巡线领域技术创新不断,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2018 - 2023年年均增长率达18.7%。 1. 自动化设备:无人机、地面机器人等载体技术专利占比高,创新重点在于提升便携性、环境适应性与续航能力,解决人工巡检痛点。 2. 传感器技术:围绕“高精度、多参数、低功耗”展开,红外热成像与光纤传感技术占比超50%,使巡线从“肉眼观察”升级为“数据量化”。 3. 数据分析技术:基于AI算法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自动化分析,涉及深度学习模型应用的专利超60%,还可进行多模态融合,提升导线缺陷识别准确率。 4. 路径规划与导航技术:融合多种技术实现“无轨化”自主行走,如山区通信光缆巡检机器人采用混合导航方案,管道巡检机器人基于里程轮与管道内壁特征匹配定位。 5. 故障预警与诊断技术:通过构建故障预测模型实现提前干预,应用故障预警专利技术的线路突发故障发生率降低42%。 6. 多技术融合趋势:巡线专利呈现“多技术融合”趋势,如边缘计算与无人机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国家专利局数据
国家专利局发布的《巡检技术专利发展报告》
知网文献中一篇关于巡线数据处理的综述
国家电网发布的《电力巡检技术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