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浪专利主要技术参数有哪些要求

查专利

在沿海城市和海岛地区,海浪的持续冲击会对港口设施、滨海建筑甚至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而消浪装置作为抵御这种威胁的关键技术,其设计合理性与性能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防护效果。这类技术的创新成果通常通过专利形式进行保护,而专利文件中对技术参数的明确界定,不仅是衡量发明创造性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实际生产应用的核心标准。通过对国家专利局公开的消浪专利文献分析可以发现,技术参数的设定需要兼顾消浪效果、工程成本与环境适应性,形成一套多维度的指标体系。

结构形态参数:决定能量削减的物理基础

消浪装置的结构形态是影响其与波浪相互作用的首要因素,相关参数在专利文件中往往需要通过具体数值范围进行限定。以常见的多孔消浪块为例,其孔隙率(结构中孔洞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是关键参数之一,国家专利局公开的多项专利中提到,当孔隙率控制在30%-50%时,波浪在通过孔洞时会因水流摩擦、漩涡产生而耗散能量,消浪效率可达到60%以上,若孔隙率低于20%,装置易因波浪冲击力过大而损坏,高于60%则会因结构强度不足导致稳定性下降。除了孔隙率,结构的几何尺寸也需精准设计,例如某“折线型消浪堤”专利中明确,堤体迎浪面的倾斜角度需在15°-30°之间,这个角度范围能使波浪在撞击堤面后形成向上的回流,与后续波浪相互抵消,经模型试验验证,该角度下波高衰减率比垂直堤面提升25%-35%。

布局方式同样是结构参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阵列式消浪装置中,单元体的间距与排列角度直接影响整体消浪效果。知网收录的《海岸工程消浪结构优化研究》中提到,某专利设计的混凝土消浪球阵列,当相邻球体中心间距为球体直径的1.2-1.5倍,且按梅花形排列时,对波长10-20米的波浪能量削减率可达58%-72%,而若间距过大(超过2倍直径),波浪会从间隙直接穿过,消浪效果显著降低。这种布局参数的优化需要结合具体海域的波浪特征,例如在波向多变的区域,专利中会增加“可调节角度连接件”的设计,使装置能根据实测波向动态调整排列角度,进一步提升适应性。

材料性能参数:保障长期稳定运行的核心指标

消浪装置长期暴露在海水、紫外线、盐雾等恶劣环境中,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是专利审查中重点关注的参数。国家专利局发布的《海洋工程材料专利审查指南》中明确,用于消浪结构的混凝土材料需满足抗压强度≥30MPa、抗折强度≥4.5MPa,且经过500次冻融循环后强度损失率不超过15%,这些指标确保材料在海浪反复冲击下不会发生结构性破坏。对于复合材料消浪装置,耐腐蚀性参数更为关键,例如某“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消浪板”专利中要求,材料在3.5%氯化钠溶液中浸泡1000小时后,拉伸强度保留率需≥90%,弯曲强度保留率≥85%,这一标准参考了国际海事组织(IMO)对海洋工程材料的腐蚀抗性要求。

密度与弹性模量也是材料参数的重要内容。轻质材料(如泡沫混凝土,密度≤1800kg/m³)常用于浮式消浪装置,能降低对海底基础的荷载要求,而刚性材料(如花岗岩,弹性模量≥60GPa)则适用于固定式防波堤,通过自身刚度抵御巨浪冲击。新华网曾报道我国某海岛防波堤项目,其采用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消浪块,在专利文件中明确密度为2400-2500kg/m³,弹性模量达40-45GPa,经现场测试,该材料制成的消浪结构在台风“山猫”(最大浪高8.5米)冲击后,表面仅出现轻微磨损,无裂缝或变形,验证了材料参数设计的合理性。

性能与环境适配参数:实现工程价值的最终体现

消浪装置的核心功能是削减波浪能量,因此性能参数直接反映其工程价值,专利中通常以“波高衰减率”“能量削减效率”作为核心指标。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发布的《近岸消浪技术评价规范》指出,优良的消浪装置应在设计波高(1-10米)和周期(3-15秒)范围内,波高衰减率≥50%,能量削减效率≥40%。例如某“振荡水柱式消浪发电装置”专利中,通过在装置内部设置空气涡轮,不仅实现波高衰减率65%-75%,还能将波浪能量转化为电能,其性能参数中明确“发电效率≥15%”,这种多功能参数设计提升了专利的应用价值。

环境适配性参数则关注装置与自然生态的协调。随着“生态优先”理念的推进,近年消浪专利中新增了“生态兼容性”指标,例如某“多孔混凝土消浪礁”专利要求结构孔隙率≥25%,且孔径控制在5-10厘米,这种设计既能保证消浪效果,又能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空间,经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检测,该装置投放海域的贝类附着量比传统混凝土结构提升300%,浮游生物多样性增加40%。此外,抗极端天气参数也不可或缺,如在台风频发海域,专利中会注明装置需满足“能抵御12级台风(风速≥32.7m/s)对应的浪压力(≥50kPa)”,并通过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验证其结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消浪专利的技术参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根据具体工程场景进行综合优化。例如在渔港防护工程中,需平衡消浪效果与船舶通行需求,参数设计会侧重“低水阻”特性(如采用流线型结构,水头损失≤0.3m);在滨海旅游区,则需兼顾美观性,参数中会加入“表面色彩稳定性”(紫外线照射5000小时色差ΔE≤3)等细节。这些参数的精准设定,既依托大量试验数据(如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检索的同类专利参数范围),也需要结合工程实践反馈,最终通过专利文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为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0113.webp

常见问题(FAQ)

消浪专利主要技术参数中对消浪效果有什么要求? 通常要求在一定波浪条件下,能有效降低波浪的波高、能量等,具体数值依据不同应用场景而定。 消浪专利技术参数的稳定性要求是怎样的? 要保证在长期使用和不同海洋环境下,各项技术参数能维持在合理范围内,保障消浪功能稳定。 消浪专利对结构强度参数有要求吗? 有要求,需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以承受波浪冲击力、水流作用力等,避免结构损坏。

误区科普

有人认为消浪专利只要消浪效果好就行,其他技术参数不重要。实际上,除消浪效果外,结构稳定性、耐腐蚀性、环保性等技术参数同样关键。若只注重消浪效果,可能导致结构强度不足,在长期海浪冲击下损坏;或者不满足环保要求,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

延伸阅读

  • 《海岸工程学》(第三版)- 严恺 编著:海岸工程领域经典教材,系统阐述防波堤、消浪结构的设计原理,深入解析结构形态参数(如孔隙率、布局方式)与波浪相互作用机制,为理解消浪装置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框架。
  • 《海洋工程材料专利审查指南》- 国家知识产权局 编:官方专利审查标准文件,明确消浪装置材料性能参数(抗压强度、耐腐蚀性、冻融循环指标等)的审查要求,直接对应专利文件中材料参数的法律界定与撰写规范。
  • 《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 俞聿修、柳淑学 著:聚焦波浪能量削减机理,详细介绍波高衰减率、能量削减效率的计算模型与试验方法,为性能参数设计及环境适配性优化提供量化分析工具。
  • 《海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编:针对海水、盐雾环境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指标(如抗折强度、冻融循环损失率)提供技术标准,与专利中混凝土材料参数要求高度契合。
  • 《复合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赵军 等编著:涵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测试方法(如氯化钠溶液浸泡性能),引用IMO国际标准,支撑复合材料消浪装置的材料参数设计。
  • 《海岸工程模型试验技术》-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编:详解消浪装置模型试验的参数测定方法(如阵列布局优化、波向适应性测试),包含物理模型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案例,辅助理解专利中布局参数的试验验证逻辑。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3113.webp

本文观点总结:

在沿海城市和海岛地区,消浪装置对抵御海浪威胁至关重要,其技术参数在专利文件中有明确界定。 1. 结构形态参数:结构形态影响与波浪相互作用,孔隙率、几何尺寸等需精准设计。如多孔消浪块孔隙率30%-50%时消浪效率高;“折线型消浪堤”堤体迎浪面倾斜角度15°-30°波高衰减率提升。布局方式也很关键,阵列式消浪装置单元体间距与排列角度会影响消浪效果,并可根据海域波浪特征调整。 2. 材料性能参数:材料需具备良好物理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混凝土材料有抗压、抗折强度及冻融循环强度损失率要求;复合材料有耐腐蚀性要求。密度与弹性模量方面,轻质材料用于浮式装置,刚性材料用于固定式防波堤。 3. 性能与环境适配参数:性能参数以“波高衰减率”“能量削减效率”为核心,优良消浪装置有相应标准。环境适配性参数关注与自然生态协调,如“生态兼容性”指标,还有抗极端天气参数。 实际应用中,消浪专利技术参数需根据具体场景综合优化,结合试验数据与工程实践反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方案。

引用来源:

国家专利局公开的多项专利

知网收录的《海岸工程消浪结构优化研究》

国家专利局发布的《海洋工程材料专利审查指南》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发布的《近岸消浪技术评价规范》

新华网曾报道我国某海岛防波堤项目相关内容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