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沿海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常年面临台风、风暴潮等带来的波浪灾害威胁。传统海岸防护工程中,消浪作为减少波浪冲击、保护港口、堤防及近海设施安全的关键环节,其技术创新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国内在消浪领域已积累了大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利技术,这些专利不仅在实验室阶段表现优异,更在多个重点工程中成功落地,实现了“纸上技术”到“工程实效”的转化。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发现,截至2023年底,我国消浪领域授权发明专利已超过800件,其中近三成已通过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实现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涵盖海岸防护、港口建设、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
在海岸堤防和港口防波堤工程中,消浪块体是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传统的四脚空心方块、扭王块等结构虽能通过自身形状破碎波浪,但存在消浪效率受波高、周期影响大,且混凝土用量多、施工成本高等问题。针对这一痛点,某海洋工程研究所研发的“多孔隙复合消浪块”专利(专利号ZL2018XXXXXXXXX.X)通过优化块体内部流道设计,在保留传统块体稳定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层级孔隙结构。国家专利局公开信息显示,该专利采用“正向分流-侧向绕流-内部漩涡耗能”的三级消浪机制,使波能在块体内部通过水流摩擦、漩涡破碎等方式被充分吸收。
2020年,该专利技术在福建厦门港东渡港区防波堤改造工程中首次应用。工程监测数据显示,改造后的防波堤在波高2.5米、周期6秒的工况下,消浪效率较传统扭王块提升了35%,波浪透射系数从0.42降至0.27,有效降低了港内泊稳条件波动。此外,由于块体采用轻质高强混凝土材料,单块重量较传统结构减少15%,工程总造价降低约12%。该项目被列入国家海洋局“十三五”海洋工程创新案例,相关成果也被收录于《中国海岸工程进展报告(2021)》。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单纯追求消浪效果的硬质化工程已难以满足生态保护需求。国内科研团队近年来聚焦“生态优先”的消浪技术研发,其中某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发的“潮汐适应性生态消浪堤”专利技术颇具代表性。该专利突破传统混凝土堤防的单一结构,通过“人工构筑物-植物群落-底栖生物”的协同设计,在消浪的同时构建近岸生态系统。
技术原理上,该消浪堤下部采用蜂巢式多孔混凝土模块(孔隙率达40%),为小型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空间;中部种植耐盐草本植物(如互花米草改良品种),利用植物茎秆的柔性缓冲和根系的固土作用增强消浪效果;上部设置可调节高度的挡浪板,适应不同潮汐水位。八月瓜平台的专利价值评估报告显示,该技术在2021年实现成果转化,首条示范工程位于江苏盐城黄海湿地保护区。项目实施后,知网《生态学报》2023年的监测研究指出,该区域在台风“梅花”期间(最大波高3.8米),堤前波浪爬高较传统堤防降低52%,同时堤后区域盐沼植被覆盖率从35%提升至68%,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1.2倍,实现了“消浪防护-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的三重效益。
对于深水港口、海上风电平台等离岸工程,固定式消浪结构因施工难度大、成本高而应用受限。国内某海洋工程企业研发的“可拼接式漂浮消浪装置”专利技术,为这类场景提供了新选择。该专利设计的消浪单元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单个单元长6米、宽3米,内部填充聚氨酯泡沫(确保浮力),单元之间通过万向节连接,可根据工程需求拼接成不同长度的消浪带。
技术创新点在于单元表面布置的“波浪导向槽”和内部“阻尼板组”:导向槽将入射波浪分流为上下两股水流,上股水流经槽道抬升后形成水幕,下股水流则冲击阻尼板组,通过板体摆动消耗能量。国家专利局公开资料显示,该专利已在广东珠海桂山岛海上风电场项目中应用。2022年台风季期间,新华网报道称,该漂浮消浪系统在波高4.5米的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结构稳定,使风电场基础平台的波浪荷载降低40%,保障了设备吊装施工的安全进行。与固定式防波堤相比,该系统的建设周期缩短60%,且可回收重复利用,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约30%。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国内消浪专利技术已从单一结构优化向“功能复合化、材料轻量化、生态协同化”方向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发布的《海洋工程领域专利发展报告》指出,近五年我国消浪技术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8.7%,其中“生态消浪”“智能调控消浪”等新兴方向占比已达42%。这些专利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我国海岸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也为全球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例如,厦门港消浪块技术已通过“一带一路”项目推广至东南亚地区,而盐城生态消浪堤的设计理念则被纳入《海岸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标准》(GB/T 51431-2021),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在技术转化层面,科科豆平台数据显示,2020-2023年消浪专利的平均转化周期从3.5年缩短至2.2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机制逐步成熟。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未来消浪技术将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如基于波浪预报的动态消浪调控)、新型材料(如超弹性合金消浪构件)等领域,为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国内成功实施的消浪专利有哪些类型? 国内成功实施的消浪专利类型有浮式消浪专利、固定式消浪专利等。
这些消浪专利主要应用在哪些场景? 主要应用于港口、海岸防护、海洋养殖等需要减少波浪影响的场景。
消浪专利的消浪效果如何衡量? 消浪效果通常用消浪系数等指标衡量,消浪系数越大,消浪效果越好。
有人认为只要使用了消浪专利技术,就可以完全消除波浪的影响。实际上,目前的消浪专利技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波浪的强度和冲击力,很难达到完全消除波浪影响的效果。不同的消浪专利技术适用于不同的波浪条件和应用场景,其消浪效果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我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常受波浪灾害威胁,消浪技术创新备受关注。国内消浪领域积累大量专利技术,截至2023年底授权发明专利超800件,近三成已转化。 1. 多孔复合消浪块:某研究所研发的“多孔隙复合消浪块”专利,采用三级消浪机制,在厦门港应用后消浪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2. 生态复合消浪技术:某大学的“潮汐适应性生态消浪堤”专利,构建近岸生态系统,在盐城黄海湿地应用后实现消浪、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 3. 模块化漂浮式消浪系统:某企业的“可拼接式漂浮消浪装置”专利,适用于离岸工程,在珠海桂山岛风电场应用,降低波浪荷载,缩短建设周期,成本降低。 4. 消浪技术的标准化与产业化趋势:国内消浪专利向“功能复合化、材料轻量化、生态协同化”发展,新兴方向占比达42%。专利转化周期缩短,未来将融合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等领域,为沿海发展筑牢屏障。
科科豆平台
国家专利局公开信息
八月瓜平台的专利价值评估报告
知网《生态学报》
新华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