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砖专利材料配方及生产工艺要点

白砖专利

白砖作为建筑装饰领域的重要材料,凭借其纯净的色泽、细腻的质感和良好的耐久性,被广泛应用于室内外墙面、地面装饰及艺术景观设计中。随着市场对高品质白砖需求的提升,相关技术的创新与保护愈发重要,其中专利技术的突破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将从材料配方、生产工艺、专利保护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科普白砖专利技术的核心要点,为行业从业者和技术爱好者提供参考。

白砖专利材料配方的核心成分与配比

白砖的“白”不仅是视觉效果的体现,更是材料科学与工艺技术的结合。在专利技术中,材料配方的优化是提升白砖白度、强度、抗污性等关键性能的基础,其核心在于原料的精选与功能性添加剂的科学配比。

主要原料的选择标准

白砖的主体原料通常包括高岭土、石英砂、长石等天然矿物,这些原料的纯度和成分稳定性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根据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近五年白砖相关专利中,原料创新占比达38%,其中高纯度高岭土的应用是提升白度的关键——优质高岭土的白度需达到90%以上,铁、钛等着色杂质含量需控制在0.5%以下,否则易在烧制过程中形成色斑。例如,某企业通过专利技术选用江西景德镇地区的高岭土,其铝含量(Al₂O₃)稳定在35%~38%,硅含量(SiO₂)约45%,这种配比能在烧制后形成致密的莫来石晶体,既保证砖体强度,又减少杂质对色泽的影响。

石英砂的作用是调节坯体的烧成收缩率,避免砖体变形。专利配方中通常会控制石英砂的粒度在200~300目,且选用低铁石英砂(Fe₂O₃含量<0.1%),某公开专利中提到,当石英砂占原料总量的25%~30%时,坯体的烧成收缩率可稳定在3%~5%,符合建筑装饰对尺寸精度的要求。长石则作为助熔剂,降低烧成温度,其配比一般为10%~15%,专利技术中常通过钾长石与钠长石的复配(比例3:1左右),进一步优化熔融温度区间,减少能耗。

功能性添加剂的科学配比

除基础原料外,功能性添加剂是白砖专利配方的“点睛之笔”,主要包括增白剂、减水剂和增强剂等。增白剂的作用是弥补原料白度不足,常见的有二氧化钛(TiO₂)和氧化锌(ZnO),但过量添加会导致成本上升且可能影响坯体烧结。某专利中公开的优化方案显示,当TiO₂添加量为1.2%~1.5%时,白砖白度可提升至92~95度(CIE白度标准),同时不会显著增加烧成收缩;而ZnO的添加量需控制在0.5%以下,否则易在砖面形成针状结晶,影响外观。

减水剂的加入可改善坯体的可塑性和流动性,减少成型压力。专利技术中多采用复合减水剂,如木质素磺酸钠与萘系减水剂按2:1复配,添加量0.3%~0.5%即可使坯体含水率降低2%~3%,干燥时间缩短15%。增强剂则用于提升砖体的机械强度,例如在配方中加入0.8%~1.0%的氧化铝微粉(粒径5~10μm),可通过“弥散强化”作用使白砖的抗折强度从15MPa提升至20MPa以上,满足高层建筑外墙的承重要求。

白砖生产工艺的关键控制环节

材料配方是基础,生产工艺则是将配方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核心,白砖专利技术中对工艺参数的精准控制,直接决定产品的一致性和性能稳定性。从原料预处理到烧成冷却,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要点。

原料预处理:从杂质去除到细度控制

原料预处理的首要目标是去除杂质、保证细度均匀。传统工艺中,原料破碎后仅通过筛分除杂,而专利技术中引入了“多级除铁+湿法超细研磨”组合工艺。例如,某企业专利中提到,原料经颚式破碎机破碎至5mm以下后,先通过磁选机(磁场强度12000Gs)去除铁磁性杂质,再进入球磨机湿法研磨,研磨介质采用氧化铝球(直径5~10mm),研磨时间控制在4~6小时,使料浆细度达到325目筛余≤0.5%。这种处理方式能有效避免铁杂质在高温下氧化形成黑点,同时保证坯体成分均匀,减少烧成缺陷。

料浆的脱水干燥也是关键步骤。专利技术中常采用喷雾干燥塔,进口温度控制在300~350℃,出口温度80~90℃,使粉料含水率稳定在6%~8%,且颗粒级配合理(20~80目颗粒占比70%以上)。这种粉料流动性好,成型时坯体密度均匀,可减少后期开裂风险。

成型工艺:压力与湿度的协同调控

白砖的成型方式主要有干压成型和挤压成型,其中干压成型因尺寸精度高被广泛应用于高档白砖生产。专利技术中对成型压力和保压时间的控制尤为严格,例如某专利公开的参数显示,成型压力需根据砖坯厚度调整——厚度10mm以下的薄砖采用30~35MPa压力,厚度15~20mm的厚砖则需40~45MPa,保压时间均为15~20秒。压力不足会导致坯体致密度低,烧成后易吸水;压力过大则可能造成颗粒定向排列,导致烧成收缩不均匀。

此外,坯体的湿度控制也需精准。专利技术中通过在线湿度监测系统,实时调整粉料含水率,使成型时坯体湿度波动控制在±0.5%以内。某案例显示,采用该技术后,白砖的尺寸偏差从±1.5mm降至±0.5mm,满足精装修项目对拼接精度的要求。

烧成阶段:温度曲线与气氛管理

烧成是白砖形成最终性能的核心环节,专利技术中对温度曲线和窑内气氛的控制是提升白度和强度的关键。根据知网公开文献,白砖的烧成温度通常在1150~1250℃,但不同配方的最佳烧成温度不同——含长石较多的配方烧成温度可低至1180℃,而高铝配方则需1220℃以上。专利技术中常采用“三段式升温曲线”:低温阶段(室温~600℃)缓慢升温(5~8℃/min),去除坯体水分和有机物;中温阶段(600~900℃)快速升温(10~15℃/min),促进石英转化;高温阶段(900~烧成温度)平稳升温(3~5℃/min),保证液相充分形成。

窑内气氛控制同样重要,白砖烧成需在氧化气氛中进行,以避免铁、钛等杂质还原着色。专利技术中通过控制助燃空气与燃气的比例(空燃比10:1~12:1),使窑内氧气含量维持在5%~8%,同时在窑尾设置二次风循环系统,回收余热的同时保证气氛均匀。某企业应用该技术后,白砖的色差(ΔE)控制在1.0以内,远优于行业平均的3.0标准。

白砖专利的申请与技术保护

随着白砖市场竞争加剧,专利已成为企业保护核心技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白砖相关专利授权量达527件,同比增长18%,其中发明专利占比提升至25%,反映出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企业在专利布局中,可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检索现有技术,避免重复研发,同时精准定位创新点。

例如,某建材企业通过八月瓜平台分析发现,现有专利多关注单一性能优化(如白度或强度),而对“白度-强度-抗污性”协同提升的研究较少,因此针对性开发了“纳米二氧化硅复合增白增强剂”配方,并申请发明专利。该专利技术使白砖白度达96度,抗折强度22MPa,同时表面水接触角提升至105°(具备疏水抗污性),产品上市后迅速占据高端市场。

在专利保护方面,企业需注意权利要求的撰写精度,例如明确原料配比范围、工艺参数区间等,避免保护范围过窄。同时,定期通过科科豆平台监测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动态,及时进行专利

常见问题(FAQ)

  • 白砖专利材料配方包含哪些成分?白砖专利材料配方通常包含高岭土、石英砂、长石等基础原料,不同配方会根据性能需求添加其他辅助材料,如增白剂等以提升白度。
  • 白砖生产工艺要点有哪些?要点包括原料的精细加工,确保原料粒度均匀;精准的配料比例;合适的成型压力和方式;以及严格控制的烧制温度和时间等,以保证白砖的质量和性能。
  • 专利白砖与普通白砖有什么区别?专利白砖在材料配方和生产工艺上经过特殊研发,可能在白度、强度、抗污性等方面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并且具有知识产权保护。

误区科普

有人认为只要外观是白色的砖就是白砖专利产品,这是错误的。白砖专利产品有特定的材料配方和生产工艺,受专利保护。而市场上普通白砖可能只是颜色为白色,在性能和品质上与专利白砖存在差异,不能简单以颜色来判断是否为专利产品。

延伸阅读

  1. 《建筑陶瓷材料与工艺》 - 推荐理由:该书深入介绍了建筑陶瓷材料的组成、性能及其生产工艺,对白砖的配方设计和生产流程有详细阐述,是了解白砖技术的权威资料。
  2. 《专利申请与保护实务》 - 推荐理由:本书系统讲解了专利申请的流程、策略以及专利保护的方法,对于企业如何利用专利技术提升竞争力有实际指导意义。
  3. 《绿色建材与可持续发展》 - 推荐理由:该书聚焦于绿色建材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案例,对于白砖在环保和节能方面的应用有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白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4.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推荐理由:作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本书涵盖了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对白砖的材料配方和性能优化有理论支持,适合深入研究材料科学的读者。

本文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白砖专利技术,从材料配方、生产工艺、专利保护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展开科普。 - 材料配方:主要原料选择高纯度高岭土、低铁石英砂和特定配比长石,功能性添加剂包括增白剂、减水剂和增强剂,需科学控制添加量。 - 生产工艺:原料预处理采用“多级除铁 + 湿法超细研磨”及喷雾干燥;成型工艺严格控制压力、保压时间和坯体湿度;烧成阶段采用“三段式升温曲线”,控制氧化气氛。 - 专利申请与保护:企业可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检索,精准定位创新点,注意权利要求撰写精度,监测对手动态。 - 实际应用:专利技术提升产品性能,降低废品率,节省成本,减少矿山开采;赋能白砖多功能化,如透光、抗菌等,未来将向低能耗、多功能、定制化方向发展。

引用来源: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知网公开文献

科科豆平台

八月瓜平台

某南方建材企业应用案例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