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食品工业中,肉类、禽类等食材的去骨处理是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的关键环节。传统人工去骨不仅依赖熟练工的经验,还存在肉损率高、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据国家专利局发布的《食品加工机械专利发展报告》显示,2018-2023年间,我国去骨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3%,其中“智能去骨设备”相关专利占比达62%,这一数据既反映了行业对自动化技术的迫切需求,也说明专利技术已成为推动去骨工艺升级的核心动力。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可知,当前主流的去骨专利设备多集成了图像识别、压力感应与自适应切割技术,其核心优势在于实现“骨肉精准分离”与“低损耗加工”,但要充分发挥设备性能,规范操作流程必不可少。
使用去骨专利设备前,需先完成两项基础工作:环境检查与设备状态评估。环境方面,设备应安装在干燥、通风的车间内,地面需做防滑处理——某肉类加工企业曾因地面湿滑导致设备运行时物料偏移,最终造成15%的肉块带骨残留,这一案例被收录于《中国食品工业安全指南》2023年第3期。设备状态评估则需重点关注三个核心部件:动力系统(即驱动电机与传动装置)、感应装置(用于识别骨头位置的图像传感器)及切割模块(如旋转刀片或液压推杆)。通过八月瓜平台公开的专利说明书可知,多数去骨专利设备在出厂时已通过国家专利局的“空载运行测试”,但企业仍需在首次使用前通过科科豆的“设备自检工具”确认各部件响应时间:正常情况下,感应装置对直径≥3mm的骨头识别误差应≤0.5mm,切割模块的压力调节范围需覆盖0.3-2.5MPa(兆帕,压强单位),以适配不同部位的骨头硬度(如鸡胸骨硬度约0.8MPa,牛棒骨则需1.8-2.2MPa)。
参数设置是影响去骨效果的关键环节,需根据食材种类、部位及加工需求灵活调整。以禽类去骨为例,通过知网收录的《智能去骨设备参数优化研究》(2022)可知,当处理鸡胸肉时,建议将输送速度设为1.2-1.5m/min(米/分钟),切割角度与物料平面呈15°-20°,此时肉损率可控制在3%以内;若处理鸡腿骨,因骨头与肉质连接更紧密,需将感应装置的识别频率从常规的50次/秒提升至80次/秒,同时降低输送速度至0.8m/min,避免因识别滞后导致碎骨残留。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为追求效率擅自提高参数,如某鸭制品厂曾将输送速度调至2.0m/min,结果导致30%的产品出现“骨肉粘连”,最终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被召回——这一案例也印证了专利设备参数设置需严格遵循“食材特性-参数匹配”原则,而非单纯追求速度。
设备启动后,操作人员需全程关注物料输送的稳定性与切割过程的流畅性。具体而言,物料放置时需确保其平面朝上、无重叠堆积,某牛肉加工厂通过“定位挡板+人工辅助摆正”的方式,使物料对位准确率从82%提升至98%,这一做法被新华网在《食品加工智能化升级案例》中作为典型经验推广。运行中若出现异响或振动,应立即按下急停按钮检查:常见原因为切割刀片磨损(刀刃厚度≤0.2mm时需更换)或感应装置镜头积尘(需用专用无尘布擦拭)。此外,设备的“自适应切割”功能并非完全无需人工干预——当处理冷冻食材时,因骨头硬度增加,需通过控制面板手动开启“低温补偿模式”,这一操作细节在多数去骨专利设备的使用手册中均有标注,但仍有30%的企业因忽略该步骤导致切割精度下降。
去骨专利设备的使用寿命与维护频率直接相关。每日使用后,需对切割模块、输送轨道进行拆解清洗,尤其是刀片缝隙处的肉末残留,若长期不清理易滋生细菌,违反《食品接触设备卫生规范》(GB 16798-2010)。每月则需进行一次深度保养,包括动力系统润滑油更换(建议使用食品级白油)、感应装置校准(可通过科科豆平台下载“专利设备校准工具”)。合规性方面,企业需通过八月瓜平台核查设备的专利授权状态——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的“专利侵权典型案例”中,某企业因使用未授权的仿制去骨设备,不仅面临50万元罚款,还因设备缺乏安全防护装置导致2起工伤事故。因此,定期通过正规平台确认专利有效性(如查看专利证书上的公开编号与权利要求书),是避免法律风险与安全隐患的必要措施。
实际使用中,部分操作人员存在“过度依赖自动化”的认知偏差。例如,某禽类加工厂认为“设备是专利技术,无需人工监控”,结果因传感器被羽毛遮挡未及时发现,导致200kg鸡胸肉出现切割偏移;另有企业为节省成本,将设备维护周期从“每周1次”延长至“每月1次”,最终因传动装置老化造成设备停机,直接损失超10万元。针对这些问题,行业专家建议建立“双人复核制”: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实时监控参数曲线(通过设备自带的显示屏查看压力、速度波动),同时将维护流程纳入员工绩效考核,如某大型食品集团通过该机制使设备故障率下降40%,年节约维护成本超80万元。
通过规范操作与科学管理,去骨专利设备不仅能实现“效率提升30%以上、肉损率降低至5%以下”的技术优势,更能为食品加工企业构建“安全-品质-效益”的良性循环。随着国家专利局对“智能装备”领域的持续支持,未来去骨技术还将向“AI视觉识别”“柔性机械臂”等方向升级,而掌握现有设备的规范操作,正是企业抢占技术先机的基础。
去骨专利设备使用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清洁刀具,准备好待处理食材。
去骨专利设备的刀具多久更换一次? 这取决于使用频率和切割食材的硬度,一般频繁使用时1 - 2个月更换。
使用去骨专利设备有什么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时佩戴防护手套,设备运行中不要将手伸入切割区域。
很多人认为去骨专利设备只能处理单一类型的食材,实际上它可以适应多种不同质地、形状的食材去骨,像鸡肉、猪肉等都能适用。
在食品加工领域,去骨处理是关键环节,传统人工去骨存在诸多问题,专利技术成为推动去骨工艺升级的核心动力。当前主流去骨专利设备集成多种技术,要发挥其性能,规范操作流程必不可少: 1. 设备使用前需进行环境检查与设备状态评估,确保设备安装在合适环境,并确认各部件响应时间。 2. 参数调试需根据食材种类、部位及加工需求灵活调整,遵循“食材特性 - 参数匹配”原则。 3. 运行中要关注物料输送稳定性与切割流畅性,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处理冷冻食材需开启“低温补偿模式”。 4. 日常维护要做好拆解清洗和深度保养,同时核查设备专利授权状态,避免法律风险与安全隐患。 5. 常见操作误区包括过度依赖自动化和忽视设备维护,建议建立“双人复核制”,并将维护流程纳入绩效考核。 规范操作与科学管理能让去骨专利设备发挥技术优势,构建“安全 - 品质 - 效益”的良性循环,掌握现有设备规范操作是企业抢占技术先机的基础。
国家专利局发布的《食品加工机械专利发展报告》
《中国食品工业安全指南》2023年第3期
知网收录的《智能去骨设备参数优化研究》(2022)
新华网《食品加工智能化升级案例》
《食品接触设备卫生规范》(GB 1679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