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企业常常会遇到需要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技术已被他人申请专利的情况,若忽视这些专利的存在,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纠纷与经济损失。根据国家专利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当年全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受理量同比增长18.7%,其中因生产环节未进行专利风险排查导致的侵权案件占比达34.2%,平均每起案件赔偿金额超过50万元。因此,了解生产中涉及他人专利时的侵权风险及应对方法,对企业合规经营至关重要。
生产前的专利排查是避免侵权的第一道防线。企业可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检索国家专利局公开的专利数据,全面了解目标产品相关的专利情况。这些平台能提供专利的法律状态(如有效、失效、无效审查中)、保护期限(发明20年、实用新型10年、外观设计15年,均自申请日起算)及权利要求书等核心信息。例如,某机械制造企业计划生产一款新型液压泵时,通过科科豆检索发现,某同行已就“一种带有压力反馈装置的液压泵”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其权利要求中明确记载了“反馈装置的安装位置、传感元件型号及与泵体的连接方式”等技术特征。此时,若企业生产的液压泵包含这些特征,即使尺寸略有调整,仍可能因落入专利保护范围而被认定为侵权。此外,需特别注意专利的法律状态,通过国家专利局官网可查询专利是否因未缴年费而失效,或是否处于无效宣告程序中。如2022年某电子企业拟生产智能手表,经八月瓜检索发现目标专利虽已授权,但他人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处于实审阶段,企业遂暂缓生产计划,待专利有效性明确后再决策,避免投入后因专利无效造成资源浪费。
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其保护范围与侵权判断标准各不相同,生产中需针对性分析。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是技术方案,侵权判定核心为“全面覆盖原则”,即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是否完全包含专利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例如,某企业生产的便携式吸尘器,若其内部电机的“转速调节模块、尘满检测装置及降噪结构”三个技术特征与他人发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描述完全一致,且各特征的连接关系相同,则构成侵权。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包括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侵权判定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为标准,判断产品外观是否与授权设计相同或近似。如某家具厂生产的餐桌,其桌面弧度、桌腿曲线与他人已授权外观设计专利高度相似,即使材质不同,仍可能被认定为侵权。根据知网《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研究》一文,法院近年更注重“整体视觉效果”,细微差别若不影响整体印象,仍可能构成侵权。
生产涉及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专利风险,需全程防控。设计开发阶段,自主研发需进行专利性评估,避免“重复研发”侵权。可委托专业机构开展FTO(自由实施)分析,即通过检索确认拟生产产品在目标市场是否侵犯他人有效专利。如某医疗器械公司研发新型输液泵时,FTO分析发现其“流量控制算法”未侵权,但“报警装置的声音频率”落入某发明专利保护范围,遂改进算法将频率从“500Hz”调整为“600Hz”,成功规避风险。采购环节,需审查供应商零部件是否含专利,要求供应商出具合规声明,或在合同中约定“若零部件侵权,由供应商承担责任”。如某汽车厂商因采购的刹车片侵犯他人实用新型专利,导致整批车辆被诉,虽向供应商追偿,但产品召回仍造成巨额损失。制造过程中,需注意生产工艺是否侵犯方法专利,如某化工企业采用的“连续蒸馏法”生产某溶剂,若该方法已被申请发明专利,即使产品本身不侵权,使用该方法生产也可能构成侵权。销售环节,产品包装标注“专利产品”需确保已授权,未授权标注可能构成虚假宣传;同时销售行为本身也可能成为侵权组成部分,根据《专利法》,未经许可销售侵权产品,无论是否明知,均需停止销售,明知则需赔偿。
若收到侵权警告函或被起诉,企业需科学应对。首先核实对方专利有效性,通过国家专利局查询法律状态,委托专利代理人分析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判断自身产品是否侵权。例如某玩具企业被诉积木侵犯外观设计专利,经分析发现对方专利要求“积木块表面有6个凹槽”,而企业产品仅有5个,遂提出“未全面覆盖”抗辩,最终胜诉。若确有侵权可能,可与专利权人协商,如签订许可合同支付费用合法生产,或交叉许可共享专利。2023年某新能源车企与竞争对手达成交叉许可,互相授权使用200余项专利,降低侵权风险。若协商无果,可积极应诉,收集证据证明自身产品使用现有技术(专利申请日前已公开的技术),或证明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清楚。如2022年某法院审理的发明专利侵权案中,因原告专利未明确“压力阈值”具体数值,法院认定保护范围不清,判决被告不侵权。
在生产实践中,专利侵权风险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提前排查、精准判断与全程管理。通过科学检索、合规设计与积极应对,企业既能避免侵权损失,也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生产中使用有专利的器会面临哪些侵权风险? 使用未经授权的专利技术可能面临民事赔偿,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如何判断生产中使用的器是否侵权? 需对比产品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书,若技术特征完全覆盖权利要求书中的必要技术特征,则可能侵权。 若不小心侵权了有专利的器该怎么办? 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与专利权人协商赔偿事宜,争取获得授权许可。
误区:只要生产的产品和专利产品不完全一样,就不会构成侵权。 科普:即使产品与专利产品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核心技术特征相同或等同,也可能构成侵权。判断是否侵权不能仅看产品外观,关键要看技术特征是否落入专利保护范围。
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涉及他人专利时可能面临侵权风险,了解应对方法对合规经营至关重要。 1. 提前排查:生产前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检索专利数据,明确专利状态与保护范围,避免落入专利保护范围。同时关注专利法律状态,防止因未缴年费或处于无效宣告程序而导致资源浪费。 2. 专利类型与侵权判断:我国专利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发明和实用新型采用“全面覆盖原则”,外观设计以一般消费者认知判断是否相同或近似。 3. 生产全环节风险防控:设计阶段进行专利性评估,避免“重复研发”;采购审查供应商零部件;制造注意生产工艺是否侵犯方法专利;销售确保标注真实,避免虚假宣传和侵权销售。 4. 侵权纠纷应对:收到警告函或被起诉,先核实专利有效性,判断自身是否侵权。如有侵权可能,可协商签订许可合同或交叉许可;协商无果则积极应诉,收集证据证明使用现有技术或专利保护范围不清。
总之,企业应提前排查、精准判断、全程管理,以防控专利侵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