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创新驱动的市场环境中,专利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壁垒,而“靶向专利”通常指针对特定技术领域、特定产品或特定竞争对手精准布局的专利组合,其诉讼往往具有目标明确、证据链设计严密的特点。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达5.2万件,同比增长18.3%,其中靶向专利诉讼占比超过30%,这类案件因原告准备充分、诉求具体,被告若应对不当极易陷入被动。例如,某新能源企业曾因忽视竞争对手在电池管理系统领域的靶向专利布局,在产品上市后遭遇诉讼,最终被迫支付高额赔偿并下架相关产品,这也凸显了企业建立靶向专利风险应对体系的重要性。
面对靶向专利诉讼,企业需从技术、法律、商业多维度制定应对方案,通过系统性措施降低风险。
日常运营中,企业应借助专业的专利检索与分析工具(如科科豆、八月瓜),定期对自身产品技术方案与行业内高风险专利进行比对,尤其是针对竞争对手公开的专利申请、授权专利及同族专利(即同一发明在不同国家申请的专利)进行追踪。例如,某消费电子企业通过八月瓜的专利监控功能,发现竞对正在针对其新款耳机的降噪技术提交靶向专利申请,遂提前调整技术路线,将主动降噪改为混合降噪,成功规避侵权风险。此外,企业还可联合技术部门与专利代理机构,对核心产品进行“专利自由实施(FTO)分析”,在产品研发初期排除侵权隐患。
若已涉诉,被告可通过挑战原告专利的有效性来化解危机。根据《专利法》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授权专利不符合法律规定,均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宣告该专利无效。实践中,企业可通过科科豆的专利数据库检索涉案专利的现有技术(即申请日前已公开的技术),如早期专利文献、学术论文、产品说明书等,证明涉案专利不具备新颖性或创造性。例如,某医疗器械公司被诉侵犯“一种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的靶向专利,其通过八月瓜找到该专利申请日前公开的同类产品技术参数,成功证明涉案专利权利要求(即专利文件中界定保护范围的技术特征)落入现有技术,最终使原告专利被宣告无效。
除司法诉讼外,企业可尝试与原告协商和解或通过专利许可达成合作。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专利纠纷通过调解、和解解决的比例达42%,显著高于判决结案率。例如,某通信企业在遭遇靶向专利诉讼后,经评估发现自身产品确有部分技术特征落入对方专利保护范围,遂主动提出交叉许可方案——允许对方使用其在5G基带芯片领域的专利,同时获得对方涉案专利的使用权,最终双方达成共赢,避免了长期诉讼对市场拓展的影响。
在靶向专利诉讼中,证据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无论是原告主张侵权还是被告抗辩,都需掌握科学的证据收集方法,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与客观性。
原告需通过公证、时间戳等方式固定被告的侵权行为。例如,某软件企业发现竞争对手产品涉嫌侵犯其“一种智能推荐算法”的靶向专利,可委托公证处对被告官网的产品介绍、下载链接、用户评价等页面进行截屏公证,并对软件安装、运行过程进行录屏存证;若侵权产品为实体商品,可通过公证购买(即由公证员陪同在正规渠道购买侵权产品并封存)的方式获取实物证据,同时留存购买发票、物流记录等辅助材料。被告则需注意,若认为原告证据存在瑕疵(如公证程序不规范),可在诉讼中申请法院对证据合法性进行审查。
证据收集的核心在于证明被诉技术方案是否落入专利保护范围。企业可借助科科豆的专利分析工具,将涉案专利的权利要求分解为独立技术特征(如“一种设备,包括A部件、B模块,其特征在于C功能”中的A、B、C),再与被诉产品的技术特征逐一比对。例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被诉侵犯“一种轻量化车门铰链”专利,其通过八月瓜的技术特征比对功能,发现被诉铰链的材料强度参数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限定不同,且该差异导致产品承重性能优于专利技术,最终证明未落入保护范围。实践中,技术比对需结合专利说明书(即解释权利要求的文件)进行,避免仅依据字面含义机械比对。
若原告主张赔偿,需提供证据证明因侵权行为遭受的损失或被告的侵权获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原告可提交自身产品的销售下降数据、利润损失计算表,或被告的侵权产品销量、单价、利润率等证据(可通过市场监管部门查处记录、上市公司年报、电商平台公开数据等获取)。例如,某化工企业通过新华网报道得知被告侵权产品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遂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侵权获利分析报告,结合涉案专利对产品利润的贡献率(经专家鉴定为30%),最终主张600万元赔偿并获法院支持。
在靶向专利诉讼中,企业需将风险防范前置,通过常态化的专利监控与分析构建“防火墙”,同时在涉诉后精准运用证据收集技巧与法律策略,最大限度维护自身权益。无论是技术方案调整、专利无效宣告还是和解谈判,都需以扎实的证据与专业的分析为基础,这也是企业在创新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使用的技术与对方专利不完全相同就不会构成侵权,这是一个误区。在专利侵权判定中,存在等同侵权原则,即使技术方案存在一定差异,但如果基本相同,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且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够联想到的特征,也可能被认定为侵权。
《专利法原理与实务》 推荐理由:深入剖析专利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为理解靶向专利诉讼中的法律问题提供全面视角。
《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 推荐理由:探讨知识产权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有助于企业构建靶向专利风险应对体系。
《专利诉讼与证据》 推荐理由:专注于专利诉讼中的证据收集和使用,为靶向专利诉讼中的证据收集技巧提供实用指导。
《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推荐理由:分析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为企业在靶向专利诉讼中的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专利无效宣告程序指南》 推荐理由:详细讲解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的流程和要点,为靶向专利诉讼中启动无效宣告程序提供操作指南。
本文围绕靶向专利诉讼应对策略及侵权证据收集技巧展开。靶向专利是针对特定领域精准布局的专利组合,其诉讼目标明确、证据链严密。2023年全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增多,靶向专利诉讼占比超30%,企业应对不当易陷入被动,建立应对体系很重要。 应对策略上,企业可构建专利预警与风险排查机制,借助专业工具定期比对和追踪专利,进行FTO分析;若涉诉,可启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通过检索现有技术挑战原告专利有效性;还可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路径,尝试协商和解或专利许可合作。 侵权证据收集方面,原告可通过公证等方式固定被告侵权行为,被告可申请审查证据合法性;借助专利分析工具进行技术比对与特征分析,结合专利说明书避免机械比对;原告主张赔偿时,需提供损失或获利证据。总之,企业应将风险防范前置,运用证据和法律策略维护自身权益。
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
《专利法》相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
新华网报道
某化工企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侵权获利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