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药、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靶标(即药物或治疗方案针对的特定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基因片段等)是技术研发的核心。围绕靶标形成的专利(以下简称“靶标专利”)通常覆盖靶标的发现、序列、筛选方法、检测技术及应用场景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量达12.6万件,其中靶标相关专利占比超35%,但同期该领域专利侵权纠纷数量同比增长22%,凸显靶标专利保护与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靶标专利的保护范围往往具有“跨领域延伸”特点。例如,一个肿瘤靶标的专利可能同时覆盖基础研究(靶标序列)、临床检测(诊断试剂盒)和药物开发(靶向药物),这使得侵权行为更易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发生。常见的侵权表现包括:未经许可使用专利保护的靶标序列进行药物筛选、生产包含该靶标的诊断试剂,或通过“等同替换”(如对靶标序列进行微小修改但功能一致)规避专利限制。某知网文献研究指出,2020 - 2023年生物医药领域专利侵权案件中,70%涉及靶标专利的“间接侵权”——即企业虽未直接生产专利产品,但为他人侵权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如销售含专利靶标的检测原料)。
2022年,国内某生物科技公司甲(下称“甲公司”)起诉同行公司乙(下称“乙公司”)侵犯其“抗HER2靶点单克隆抗体”靶标专利。甲公司于2018年提交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涵盖HER2靶点的特定氨基酸序列、基于该序列的抗体筛选方法及用于乳腺癌治疗的应用。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可知,该专利在申请时采用“核心 + 外围”布局策略:核心专利保护靶标序列本身,外围专利覆盖抗体生产工艺、制剂配方等,形成全方位技术壁垒。
乙公司2021年推出的乳腺癌治疗药物中,其抗体结合的HER2靶点序列与甲公司专利序列存在98%同源性,且筛选方法中使用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步骤与甲公司专利描述高度相似。甲公司认为乙公司的行为落入其专利保护范围,遂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金额达1.2亿元。
法院审理过程中,双方争议焦点集中在“靶标序列同源性是否构成侵权”及“筛选方法是否落入权利要求范围”。根据《专利法》第十一条,专利侵权需满足“技术特征全面覆盖”原则。经专业机构鉴定,乙公司药物的靶标序列虽有2%差异,但关键功能区域(如抗原结合位点)与甲公司专利完全一致,构成“等同特征”;其筛选方法中的3个核心步骤(噬菌体库构建、亲和力筛选、活性验证)与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步骤一一对应,属于“字面侵权”。
最终,法院判决乙公司构成专利侵权,需停止生产销售侵权药物,并赔偿甲公司经济损失8000万元。该案例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2023年“生物医药领域典型专利纠纷案例”,其核心启示在于:靶标专利的侵权判定不仅关注序列、结构等“显性特征”,更重视功能、效果等“隐性关联”,企业需避免通过微小修改规避专利保护。
企业在靶标研发初期即需规划专利布局。以八月瓜平台的“专利导航”功能为例,通过分析全球靶标专利申请趋势(如热门靶点PD - 1、Claudin 18.2的专利分布),可明确技术空白区与风险区。具体操作上,需围绕靶标形成“三层保护网”:核心层保护靶标的基础序列、结构及功能;中间层覆盖筛选、检测、生产等关键技术;外围层延伸至靶标的适应症、联合用药等应用场景。例如,某药企在开发新型肿瘤靶标时,除核心序列专利外,还提交了“靶标 - 药物结合动力学检测方法”“基于该靶标的双抗设计方案”等15项外围专利,有效降低了侵权风险。
借助科科豆等平台的“专利监控”工具,企业可实时追踪竞品的专利申请、授权及维权动态。例如,设置“靶标关键词 + 申请人”监控规则,当竞品申请涉及相同靶标的专利时,系统会自动推送预警信息,企业可通过分析其权利要求范围判断是否存在侵权或被侵权风险。某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该方式发现,其研发的某代谢疾病靶标已被国外公司申请专利,遂及时调整研发方向,避免投入沉没成本。此外,定期开展“自由实施(FTO)分析”也至关重要——通过检索靶标相关专利的法律状态(如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许可),评估自身产品的侵权风险,该环节可结合八月瓜的“专利有效性分析”功能,提高评估准确性。
一旦发现侵权行为,企业可通过多元途径维权。行政途径方面,可向地方知识产权局提起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请求,其优势在于程序简便、周期较短(通常3 - 6个月),适合快速制止侵权行为。例如,2023年某药企通过行政投诉,成功责令侵权方停止销售含其专利靶标的诊断试剂,挽回直接损失超3000万元。司法途径则适用于复杂侵权案件,可通过法院判决获得赔偿、禁令等救济,且判决效力具有终局性。此外,和解也是常见选择——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可通过专利许可、交叉授权等方式达成协议,既节省维权成本,又能实现技术合作。例如,2022年两家药企因靶标专利纠纷诉讼后,最终达成交叉许可协议,共享双方在该靶标领域的技术成果,共同开发新适应症。
企业在维权时需注意证据固定,如通过公证购买侵权产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比对鉴定等,同时需关注诉讼时效(自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3年),避免因超过时效丧失胜诉权。
靶标专利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其保护与维权需要企业建立从研发布局到风险监控再到纠纷解决的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专利策略与高效的应对措施,企业不仅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Q1:靶标专利侵权案例有哪些典型类型? A1:常见典型类型包括未经许可使用他人靶标专利技术生产产品、在宣传中虚假宣称拥有某靶标专利等。 Q2:遇到靶标专利侵权该如何应对? A2:可先收集侵权证据,与侵权方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向专利管理部门请求处理,也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Q3:靶标专利侵权的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A3: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
不少人认为只要自己研发出类似靶标技术就不算侵权。实际上,即使是自主研发,但只要与他人已授权的靶标专利技术特征相同或等同,且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仍可能构成侵权。
《专利法详解》 推荐理由:深入解析专利法的条款,有助于理解靶标专利侵权判定的法律依据。
《生物医药专利战略》 推荐理由:专门针对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策略,提供实用的专利布局和侵权预警方法。
《知识产权管理》 推荐理由:全面介绍知识产权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专利监控和风险评估。
《专利诉讼与维权》 推荐理由:详细讲解专利诉讼的程序和策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维权途径。
《知识产权经济学》 推荐理由: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知识产权的价值和保护,有助于理解靶标专利的市场影响。
本文围绕靶标专利侵权案例展开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靶标专利是生物医药等领域核心竞争力载体,我国2023年生物医药领域靶标相关专利占比超35%,但侵权纠纷同比增22%。其保护范围“跨领域延伸”,易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发生侵权,常见表现有未经许可使用靶标序列等,2020 - 2023年该领域70%侵权案涉及“间接侵权”。 典型案例中,甲公司起诉乙公司侵犯“抗HER2靶点单克隆抗体”靶标专利,法院判定乙公司构成侵权,需赔偿8000万元,该案例启示企业侵权判定重视“隐性关联”。 企业应对策略包括:一是专利布局,构建“三层保护网”;二是侵权预警,借助平台工具动态监控,开展“自由实施(FTO)分析”;三是维权途径,可选择行政投诉、司法救济或和解,维权时注意证据固定和诉讼时效。企业应建立全链条管理体系,维护自身权益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
某知网文献研究
科科豆平台检索
《专利法》第十一条
八月瓜平台的“专利导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