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土建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专利作为保护技术创新的核心手段,其相关政策调整始终备受行业关注。国家专利局在2024年初发布的《关于优化建筑领域专利审查与转化应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针对土建领域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新规,涵盖审查标准细化、保护范围调整、转化激励强化等多个方面。这些调整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研发方向与专利布局策略,更推动着行业技术创新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转变。
《意见》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对土建领域专利申请的审查标准进行了细化。过去,部分企业为追求专利数量,常围绕传统施工工艺的微小改进申报专利,这类专利往往因创造性不足或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被驳回。而根据新规,审查员在判断“创造性”时,将重点考察技术方案是否解决了行业痛点——例如是否提升施工效率、降低能耗或改善工程质量。国家专利局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土建领域专利申请的驳回率同比上升12%,其中“缺乏创造性”占比达63%,而绿色建材、智能建造相关专利的授权率则提升至78%,较去年同期增长9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倒逼企业调整研发方向。以某头部建筑企业为例,其2023年曾申报“传统混凝土养护方法优化”专利,因仅通过延长养护时间提升强度,被认定为“常规技术调整”未获授权;2024年,该企业转而研发“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养护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湿度、温度,并联动自动喷淋装置动态调整养护参数,使养护周期缩短20%,能耗降低15%,最终顺利通过审查。这种从“改进”到“创新”的转变,正是政策引导的直接结果。
在专利保护范围上,《意见》明确土建领域专利的权利要求应“既包含技术方案本身,也涵盖其特定应用场景”。这意味着,对于涉及建筑结构、施工工艺的专利,若仅描述技术原理而未说明在具体工程场景(如超高层建筑、地下管廊、生态修复工程等)中的应用方式,可能面临保护范围过窄的风险。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2024年上半年,土建领域专利侵权纠纷中,因“应用场景未明确”导致权利要求无法得到支持的案件占比下降至18%,较政策实施前减少27个百分点。
企业对此的应对策略是强化专利布局的场景化。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可以看到,2024年二季度,“装配式建筑节点连接结构(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区)”“绿色透水路面材料(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等带有场景限定的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1%。某专注于地下工程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过去我们申请‘盾构机刀具耐磨涂层’专利时,仅描述材料配方;现在会补充说明该涂层在岩石地层、软土地层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使用参数,这样即使竞争对手改动配方但应用场景相同,也可能构成侵权。”
政策的另一重点是破解土建领域“专利沉睡”问题。《意见》提出,对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土建专利,在转化时可享受税收减免、职称评审加分等激励措施;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建立“专利导航工程”,通过八月瓜等平台发布行业专利转化需求清单,推动技术供需精准对接。
这种激励机制已在多地落地见效。2024年3月,某高校土木工程学院与中建某局合作研发的“低碳再生骨料混凝土”专利,通过地方政府组织的“专利对接会”成功落地雄安新区某保障房项目。该技术利用建筑固废制备再生骨料,使混凝土碳排放降低30%,项目方因此获得当地住建局发放的“绿色技术应用补贴”500万元。据新华网报道,截至2024年6月,全国已有23个省份发布土建领域专利转化需求清单,涉及专利技术800余项,其中62%已达成合作意向,预计带动工程应用产值超200亿元。
政策引导下,土建领域的专利申请正呈现“绿色化”“智能化”的集中趋势。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绿色建筑技术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2%,其中节能幕墙、光伏建筑一体化、低碳建材相关专利占比超60%;智能建造领域专利增长更为显著,BIM(建筑信息模型)协同管理、建筑机器人施工、数字孪生技术相关专利申请量达1.2万件,同比增幅45%。
企业的专利布局也随之向这些方向倾斜。某上市建筑企业的研发负责人透露:“我们2024年的研发预算中,35%投向绿色技术,40%用于智能建造,传统施工工艺的研发占比已压缩至15%。”这种资源集中不仅提升了专利质量,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该企业凭借“智能塔机安全监控系统”专利,成功中标长三角智能建造产业园项目,合同金额达8.7亿元。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土建领域的技术创新正以专利为纽带,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实践。无论是审查标准的严格化、保护范围的场景化,还是转化激励的常态化,都在推动行业告别“低水平创新”,迈向以核心技术专利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于企业而言,读懂政策信号、精准布局专利,将成为未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关键。
最新土建专利政策有哪些主要变化? 最新土建专利政策在专利申请流程、审查标准、扶持力度等方面有变化,如简化申请流程,提高审查效率,对绿色环保、智能建造相关专利加大扶持。 新政策对土建企业有什么具体影响? 新政策鼓励企业创新,获得专利可提升企业竞争力,在项目投标、政府扶持等方面更具优势,同时也促使企业规范专利管理。 如何利用新政策申请土建专利? 企业或个人可先了解政策重点支持领域,准备好完整申请材料,按规定流程向相关部门提交申请,也可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帮助。
误区:只有大型土建企业才能从新政策中受益。 科普:新政策面向所有土建行业相关主体,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科研机构、个人等,只要有符合政策要求的创新成果并成功申请专利,都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优惠和扶持。
近年来,土建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国家专利局在2024年初发布《关于优化建筑领域专利审查与转化应用的若干意见》,涵盖审查标准、保护范围、转化激励等方面,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转变。 1. 审查标准:新规细化审查标准,从“形式合规”转向“实际价值”,重点考察技术方案是否解决行业痛点。这使土建领域专利申请驳回率上升,倒逼企业调整研发方向,从“改进”转向“创新”。 2. 保护范围:明确权利要求应涵盖技术方案和应用场景,避免保护范围过窄。企业强化专利布局场景化,带有场景限定的专利申请量增长。 3. 转化激励:政策旨在解决“专利沉睡”问题,通过税收减免、职称评审加分等激励措施,以及建立“专利导航工程”推动技术供需对接,多地已取得成效。 4. 行业趋势:政策引导下,专利申请呈“绿色化”“智能化”趋势,企业专利布局也向这些方向倾斜,资源集中提升了专利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政策与市场驱动下,土建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企业需读懂政策,精准布局专利。
国家专利局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
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
新华网报道
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