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渔业生产与水产养殖领域,探鱼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着捕捞效率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从传统的声呐探测到如今结合人工智能的智能识别系统,技术迭代速度不断加快。而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记录了行业内最前沿的研发成果、技术方案与应用思路,是企业布局市场、科研机构突破瓶颈的重要信息来源。根据国家专利局公开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探鱼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总量已达5.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63%,实用新型专利占比32%,外观设计专利占比5%,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行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也意味着如何高效获取、分析这些专利信息,对从业者而言至关重要。
要系统梳理探鱼领域的专利信息,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平台。目前国内主流的专利文献平台中,科科豆和八月瓜等数据库凭借对中文专利数据的深度整合,成为行业内常用的检索工具。以科科豆为例,其平台收录了自1985年我国专利制度建立以来的全部探鱼相关专利文献,并支持多维度检索功能,包括关键词检索、分类号检索、申请人检索等,同时提供专利法律状态、同族专利、引证关系等辅助信息,帮助用户全面掌握技术脉络。而八月瓜平台则在国际专利数据整合方面表现突出,尤其针对PCT(专利合作条约)体系下的国际专利文献,提供了多语言翻译、同族专利追踪等功能,适合需要了解全球技术布局的用户。
在具体检索过程中,关键词的选择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探鱼技术涉及声学、光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结合技术特点扩展关键词范围。例如,若关注声呐探鱼设备,可尝试“声呐 鱼群探测”“水下声波 目标识别”等组合;若聚焦光学技术,则可使用“激光 探鱼”“水下成像 鱼群计数”等词条。此外,考虑到不同专利申请人可能使用的术语差异,还需加入同义词或相关技术描述,如“鱼群定位”“水下生物探测”“渔用传感器”等,避免因关键词单一导致漏检。曾有水产养殖企业通过八月瓜平台检索时,最初仅使用“探鱼仪”作为关键词,结果仅获得2000余条专利,后补充“鱼群传感器”“水下目标追踪算法”等扩展词,检索结果增至4500余条,其中包括多项关于低功耗传感器设计的关键专利,为企业产品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
除关键词外,国际通用的专利分类编码(即IPC分类号)也是提升检索效率的重要工具。国家专利局官网提供的分类号查询系统显示,探鱼技术主要涉及G01S(信号装置)、G01V(地球物理勘探)、G06V(图像分析)等大类,其中G01S15/96分类号专门指向“利用声波反射的鱼群探测或计数”,通过这一分类号检索,可快速定位声呐探鱼相关的专利。例如,在科科豆平台中输入G01S15/96,结合时间筛选(2020-2023年),可获得近三年该领域的最新专利,其中某海洋技术研究所的“基于波束形成的多目标探鱼声呐专利”,详细公开了通过阵列传感器优化声波波束宽度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声呐在鱼群密集区域的识别精度问题。此外,若研究方向涉及人工智能算法,可进一步限定G06N(计算机系统)下的分类号,如G06N3/04(神经网络),精准定位算法相关专利。
检索结果初步获得后,还需通过多维度筛选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专利文件中明确保护范围的部分(即权利要求书)是判断技术创新性的核心,需重点关注独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特征,如传感器类型、算法模型、硬件结构等。同时,申请人信息可反映行业技术布局,例如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利多侧重基础研究,如某农业大学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群图像分割专利”,公开了改进的U-Net模型在水下低光照图像中的应用;而企业申请的专利则更贴近实际应用,如某渔业设备公司的“便携式探鱼仪专利”,涉及电池续航优化与防水结构设计,适合小型渔船使用。此外,法律状态也是重要参考,通过科科豆的“法律状态筛选”功能,可快速识别处于“授权”“实质审查”或“失效”状态的专利,例如2023年公开的“AI鱼群行为预测专利”目前处于实质审查阶段,其技术方案结合了水温、盐度等环境参数与机器学习算法,对深远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随着探鱼技术的全球化发展,国际专利信息同样不可忽视。八月瓜平台整合了PCT体系下的国际专利文献,用户可通过该平台检索国外企业的技术布局。例如,检索“sonar fish detection”并限定申请人为日本某电子公司,可发现其近年申请的多项探鱼声呐专利,其中一项涉及自适应频率调节技术,通过实时分析水下环境噪声自动调整声波频率,解决了传统声呐在复杂海域的信号干扰问题,该技术已在西北太平洋渔场的商业捕捞中应用,为我国远洋渔业设备的升级提供了借鉴方向。此外,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文献也可通过上述平台的国际专利模块获取,帮助用户全面了解全球技术竞争格局。
从技术趋势来看,知网发布的《水产技术专利发展报告》显示,2018-2023年探鱼专利中,传感器技术相关专利占比38%,主要涉及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的小型化与低功耗设计;算法优化相关专利占比29%,以深度学习、机器视觉在鱼群识别中的应用为主;硬件设备集成相关专利占比23%,包括便携式探鱼仪、船载多波束探测系统等;其余10%为数据处理与通信技术。这一数据反映出当前探鱼技术正从单一硬件向“传感器+算法+数据”的集成化方向发展,相关企业在专利布局时可重点关注多技术融合领域。例如,某科技公司近期申请的“基于5G的船载探鱼数据共享专利”,将多波束声呐传感器、边缘计算模块与5G通信技术结合,实现了渔船间的实时鱼群数据共享,相关技术已在我国东部沿海的远洋捕捞船队中试点应用,捕捞效率提升约20%。
实际应用中,专利检索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借鉴,更在于规避侵权风险。新华网曾报道,我国某沿海渔业设备企业在研发新型探鱼仪时,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发现,其计划采用的“双频声呐信号融合技术”已被某国外企业申请专利,且该专利在我国已获得授权。企业随即调整技术方案,通过改进信号处理算法避开专利保护范围,最终推出的产品不仅成功上市,还凭借算法创新申请了自主专利,市场份额在一年内提升15%。这一案例说明,专利检索既是技术创新的“导航图”,也是市场竞争的“安全网”,尤其在探鱼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定期开展专利检索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措施。
随着5G、物联网技术与探鱼设备的深度融合,未来探鱼专利的技术布局将更加多元化,例如水下传感器网络、卫星遥感与探鱼数据的结合、区块链技术在渔获量溯源中的应用等新兴方向已开始出现相关专利申请。对于从业者而言,建议结合自身技术需求,利用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专利订阅功能,设置“探鱼”“鱼群识别”“水下传感器”等关键词的实时推送,及时获取最新专利信息,同时关注国家专利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中关于渔业技术领域的审查标准更新,确保自身专利申请的质量与授权效率。通过持续挖掘专利文献中的技术智慧,不仅能推动探鱼技术的创新发展,也能为水产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探鱼专利检索有哪些常用方法? 常用方法有利用关键词检索,根据专利的主题、技术特征等确定关键词;还可按分类号检索,依据国际专利分类体系查找。 探鱼专利检索技巧有哪些? 在检索时可以使用逻辑运算符,如“与”“或”“非”来精确匹配;还可以参考相关专利的参考文献和被引用情况拓展检索。 探鱼专利检索结果不准确怎么办? 可以重新调整关键词,使表述更精准;也可以更换检索角度,从不同方面描述技术特征。
很多人认为只要在检索框输入宽泛的关键词就能得到所有相关专利。其实这样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准确且数量庞大。应该先对要检索的专利技术进行详细分析,确定核心关键词和相关分类号,采用合适的检索方法和技巧,才能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现代渔业与水产养殖领域,探鱼技术不断进步,专利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截至2023年底,我国探鱼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总量达5.2万件。 梳理探鱼领域专利信息,可选择科科豆、八月瓜等检索平台。科科豆适合掌握国内技术脉络,八月瓜在国际专利数据整合方面突出。 检索时,关键词选择要结合技术特点扩展范围,加入同义词或相关描述,如“鱼群定位”等;还可利用IPC分类号,如G01S等大类,提升检索效率。 获得检索结果后,从权利要求书、申请人信息、法律状态多维度筛选。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侧重基础研究,企业专利贴近实际应用。 国际专利信息也不可忽视,可通过八月瓜等平台检索,了解全球技术竞争格局。当前探鱼技术正从单一硬件向集成化方向发展,企业可关注多技术融合领域。 专利检索能借鉴技术、规避侵权风险。未来探鱼专利技术布局将更多元化,从业者可利用平台的专利订阅功能获取信息,关注审查标准更新,推动行业发展。
国家专利局公开统计数据
国家专利局官网提供的分类号查询系统
知网发布的《水产技术专利发展报告》
新华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