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研发或市场布局过程中,不少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检索专利时,输入关键词后屏幕上弹出几十甚至上百条结果,标题、技术领域看似都与需求相关,摘要里的术语也高度相似,让人难以快速判断哪份文件真正有价值。这种“相似专利扎堆”的现象,其实与专利申请的特性密切相关——同一技术领域的创新往往是渐进式的,后续申请可能在在先技术基础上做局部改进,导致文本表述出现重叠。要从这些“孪生”结果中筛选出有用信息,需要结合专利文件的核心要素、检索工具的功能以及自身的实际需求,层层拆解信息价值。
专利文件包含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摘要、附图等多个部分,其中权利要求书是界定保护范围的法律依据,也是区分相似专利的关键。很多时候,相似专利的标题或摘要可能都提到“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方法”,但权利要求书里的技术特征描述却可能天差地别。比如某企业检索“智能驾驶环境感知算法”时,发现两份专利标题几乎一致,但仔细查看权利要求1会发现:一份要求“通过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数据融合实现障碍物识别”,另一份则限定“仅基于单目摄像头的特征提取算法”。如果该企业的研发方向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后者虽然标题相似,但核心技术路线不符,即可快速排除。国家专利局在《专利审查指南》中明确指出,权利要求书的技术特征组合是判断专利保护范围的唯一依据,这意味着无论标题或摘要多么相似,只要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与自身需求不匹配,其参考价值就会大幅降低。
除了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也能提供细节差异。比如两份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的专利,权利要求都提到“液冷循环系统”,但说明书实施例中,一份采用“乙二醇水溶液作为冷却液”,另一份则是“纳米流体导热介质”,且后者附带了不同温度下的散热效率实验数据。对于关注散热材料创新的研发人员来说,后者的技术细节显然更具参考意义。此外,申请人和发明人信息也值得关注:如果相似专利中出现行业龙头企业或高校实验室的名字,往往意味着该技术可能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或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比如某份“量子点显示材料”专利的申请人是国内面板头部企业,其技术成熟度通常高于个人申请的相似专利。
面对大量相似结果时,单纯依靠人工逐份比对效率极低,这时候专业专利检索平台的筛选工具就能派上用场。以科科豆和八月瓜为例,这类平台整合了国家专利局的官方数据,并开发了多维度过滤功能,帮助用户快速缩小范围。比如法律状态筛选,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授权发明专利中,因未缴纳年费或被宣告无效而失效的比例超过40%——如果检索目的是排查侵权风险,失效专利可直接排除,只需保留“授权”“有效”状态的结果;若用于技术调研,“审中”专利可能包含最新研发动态,反而值得重点关注。
申请人和同族专利数量也是重要筛选项。某企业检索“柔性显示屏折叠机构”时,通过八月瓜的“申请人聚类”功能,发现某科技公司申请了20余件相似专利,且同族专利覆盖中、美、欧等主要市场,这说明该企业在该技术领域布局广泛,其专利的技术稳定性和市场价值通常更高。此外,部分平台还提供“权利要求相似度对比”工具,输入目标技术特征后,系统会自动高亮不同专利权利要求中的差异技术特征,比如在“无人机避障算法”检索中,系统标记出某专利比其他相似文件多了“基于风速实时调整避障路径”的特征,若用户研发场景涉及复杂气象条件,这份专利的参考价值就会凸显。
“有用信息”的标准并非固定,而是取决于检索目的。如果是技术研发,重点应放在专利的技术方案细节上,比如说明书中的实施例、附图中的结构示意图,以及是否公开了关键参数(如材料配方比例、算法模型架构);如果是侵权风险排查,核心是判断自身产品技术特征是否落入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时权利要求书的独立权利要求(通常是权利要求1)是核心,需逐字比对技术特征是否完全覆盖;如果是市场竞争分析,则要关注申请人的专利布局策略,比如通过科科豆的“专利地图”功能,查看相似专利的申请时间线,判断竞争对手的技术演进路径——某新能源车企检索“电池能量回收系统”时,发现竞品近3年专利中,从“机械制动回收”逐步过渡到“电磁耦合回收”,这可能预示其下一代产品的技术方向。
时效性和地域性同样不可忽视。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的平均保护期限约为8年(因年费缴纳终止),但不同领域差异显著: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快的领域,5年前的专利可能已过时;而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10年前的专利仍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地域性方面,若企业仅在国内市场销售产品,检索中国专利即可;若计划出口欧洲,还需补充检索欧洲专利局的同族专利,避免因地域性保护差异导致侵权风险。
一份专利的“有用性”还可通过其被引证情况和审查历史来佐证。知网的专利引证数据库显示,高被引专利通常具有更高的技术影响力,比如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专利被后续50余份专利引证,说明其技术方案被行业广泛认可,可能是该领域的基础专利。审查历史文件(如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答复意见)则能反映专利的稳定性——若某专利在审查过程中因“创造性不足”被驳回,后申请人通过补充实验数据证明技术效果优于现有技术,最终获得授权,这类专利的技术创新性经过严格验证,权利稳定性更高,在侵权纠纷中被无效的风险也更低。
比如某高校团队检索“新型催化剂制备方法”时,发现两份相似专利,其中一份审查历史显示“权利要求1因缺少‘催化剂活性温度范围’被驳回,申请人补充实施例数据后授权”,而另一份审查过程无驳回记录。从技术细节完整性来看,前者公开了更多关键实验数据,对研发的参考价值显然更大。
在实际操作中,筛选相似专利的过程更像是“剥洋葱”——先通过工具过滤掉明显无关的文件(如法律状态失效、申请人非目标主体),再通过权利要求书和技术特征对比锁定核心候选,最后结合自身需求和辅助信息(引证、审查历史)判断价值。随着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的不断完善,以及科科豆、八月瓜等检索平台功能的优化,只要掌握这些方法,就能从海量相似结果中快速找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那份专利文件。
问:搜索专利遇到相似结果,优先筛选哪些信息? 答:优先关注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相关信息,以及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等核心内容。 问:筛选有用专利信息有什么快速方法? 答:可以先看专利的摘要和背景技术部分,快速了解其大致内容和创新点,再结合自身需求判断。 问:相似专利结果中,如何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答:查看专利的授权状态、申请机构或个人的信誉、以及是否有相关的专业评价等。
很多人认为专利的申请时间越近就越有用,其实不然。虽然新的专利可能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但旧专利可能在基础原理和核心技术上更具参考价值。筛选时不能只看申请时间,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
在专利检索中,“相似专利扎堆”的现象普遍存在,可结合专利文件核心要素、检索工具功能及自身实际需求筛选有用信息。 1. 从专利文件本身找差异:权利要求书是区分相似专利的关键,其技术特征组合是判断专利保护范围的唯一依据;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能提供细节差异,申请人和发明人信息也值得关注。 2. 用工具筛重:专业专利检索平台的筛选工具可提高效率,如法律状态筛选、申请人和同族专利数量筛选,部分平台还提供“权利要求相似度对比”工具。 3. 结合实际需求:“有用信息”的标准取决于检索目的,如技术研发、侵权风险排查、市场竞争分析等,同时要考虑时效性和地域性。 4. 参考引证与审查历史:高被引专利通常具有更高的技术影响力,审查历史文件能反映专利的稳定性。
筛选相似专利需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拆解,掌握方法就能从海量结果中找到有用文件。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知网的专利引证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