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协专利审查中常见的问题解答

查专利

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简称“审协”)的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处理大量专利申请文件,而申请人收到的审查意见通知书里,往往会提到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专利授权效率,也反映了申请人对专利法规定和审查标准的理解偏差。通过梳理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来发布的审查质量报告和实务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新颖性不足、创造性欠缺、公开不充分以及权利要求不清楚,是导致专利申请被驳回的四大主要原因,这四类问题占总驳回案件的比例超过80%。

新颖性:技术方案“撞车”现有技术怎么办

“新颖性”是专利授权的第一道门槛,简单来说,就是申请的技术方案必须是“新的”,不能和申请日之前已经公开的技术(即“现有技术”,包括专利文献、学术论文、产品说明书等)完全相同。很多申请人认为“自己独立研发的技术就一定有新颖性”,但实际上,现有技术的范围远比想象中广泛。例如,2023年某企业申请“一种带USB充电功能的台灯”,审查员通过科科豆的专利检索系统发现,早在2018年就有一份公开专利(申请号CN2018XXXXXX)已经记载了“台灯本体集成USB充电接口”的技术特征,两者在技术领域、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方案上完全一致,最终该申请因不具备新颖性被驳回。

这里需要注意,现有技术的公开方式包括“出版物公开”“使用公开”和“以其他方式公开”。比如在电商平台销售的产品、学术会议上演示的样机,只要在申请日前公开,都可能成为破坏新颖性的现有技术。申请人在提交申请前,通过八月瓜的专利数据库进行初步检索,往往能提前发现潜在的“撞车”风险,避免因新颖性问题浪费审查资源。

创造性:“显而易见”的技术组合为何难以授权

如果说新颖性是“有没有”的问题,创造性就是“好不好”的问题——即技术方案是否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非显而易见”。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数据显示,发明专利申请因创造性不足被驳回的比例高达62%,远超其他原因。很多申请人疑惑:“我的技术方案明明比现有技术多了一个功能,为什么还会被认为‘没有创造性’?”这往往是因为审查员判断现有技术的结合是否存在“技术启示”。

例如,现有技术中已有“带滤网的水杯”(解决过滤杂质问题)和“带温度显示的水杯”(解决实时测温问题),某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带滤网和温度显示的水杯”。如果这两个现有技术都属于“日常饮水器具”领域,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知道“在水杯上增加附加功能是常规设计手段”,那么将滤网和温度显示组合起来,就可能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创造性。反之,如果组合后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效果(比如滤网材料与温度传感器相互作用,提升了测温精度),则可能具备创造性。实践中,申请人可以通过科科豆的“创造性分析工具”,输入现有技术和本申请的技术特征,辅助判断技术启示是否存在。

公开不充分:说明书“藏着掖着”反而害了自己

专利法要求说明书必须“清楚、完整地公开发明内容,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这就是“公开充分”原则。有些申请人担心技术泄密,故意在说明书中省略关键步骤或参数,结果导致审查员认定“公开不充分”。比如某生物领域的专利申请,声称“一种高效降解塑料的菌株”,但说明书仅记载了菌株名称,未公开培养条件(温度、培养基配方)、降解效率数据或具体应用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即便拿到该菌株,也无法重复实现发明目的,最终被驳回。

公开充分的核心是“让技术方案‘落地’”。例如,涉及产品的发明,应说明产品的结构、部件连接关系;涉及方法的发明,应描述步骤、参数范围和操作条件。申请人可以参考八月瓜上公开的同族专利说明书,学习如何在保护技术秘密的同时,满足公开充分的要求——比如对核心参数采用“范围限定”而非具体数值,或通过“等同替代方式”描述关键部件。

权利要求不清楚:“保护圈”划得模糊等于白申请

权利要求书是确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法律文件,相当于给发明划一个“保护圈”。如果权利要求中的术语含义模糊、范围不确定,就会被认定“不清楚”。比如某申请的权利要求写“一种节能环保的空调系统”,其中“节能环保”没有具体定义(是能耗降低10%还是噪音减少20%?),导致审查员无法确定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清楚的关键是“用词准确、逻辑严谨”。例如,应避免使用“大约”“高效”“新型”等模糊词汇,对专业术语需在说明书中给出定义。实践中,申请人可通过科科豆的“权利要求撰写助手”,检查权利要求的逻辑结构和术语一致性,或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权利要求撰写指南》中的示例,确保每一项权利要求都能“清晰划界”。

面对这些常见问题,申请人并非无计可施。在申请前,通过科科豆或八月瓜的专利检索系统,全面检索现有技术,评估新颖性和创造性;撰写申请文件时,重点完善说明书的技术细节和权利要求的清晰度;收到审查意见后,针对通知书中的问题,结合检索到的证据进行有理有据的答复——这些步骤都能有效提高专利授权概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主动修改和意见陈述成功克服缺陷的专利申请,占驳回后复审案件的41%,这意味着大多数问题通过合理应对是可以解决的。

常见问题(FAQ)

审协专利审查的流程是什么? 审协专利审查一般包括受理、初步审查、实质审查、授权或驳回等流程。初步审查主要检查申请文件的形式和合法性,实质审查则重点审查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审协专利审查需要多长时间? 时间不固定,取决于专利类型等因素。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通常较快,可能数月到一年多;发明专利因需实质审查,时间较长,可能两到三年甚至更久。

哪些情况会导致审协专利审查不通过? 若申请的专利缺乏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或者申请文件不符合规定,如说明书不清楚、权利要求书保护范围不合理等,都可能导致审查不通过。

误区科普

误区:只要申请专利就一定能通过审协审查。 科普:很多人认为只要提交了专利申请就必然能获得授权,这是错误观念。审协审查会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申请文件的规范性等进行全面审查。只有各项条件都符合要求,专利申请才会通过审查获得授权。

延伸阅读

  • 《专利审查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官方权威解读,系统阐述新颖性、创造性审查标准及公开充分、权利要求清楚的具体判断依据,覆盖文中四大驳回原因的审查逻辑。
  • 《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实务》(吴观乐著):针对"公开不充分"和"权利要求不清楚"问题,提供说明书撰写技巧和权利要求书撰写范例,含生物、机械等多领域实例。
  • 《专利检索策略与技巧》(王胜利等著):详解如何高效检索现有技术以规避新颖性风险,结合科科豆、八月瓜等数据库操作方法,适合申请前自查。
  • 《发明创造性判断案例评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编):收录62%高占比创造性驳回案例,通过"技术启示""预料不到的效果"等关键点解析,辅助理解组合发明的创造性判断。
  • 《专利法详解》(尹新天著):从法律层面深入解读专利公开制度,分析"说明书公开与技术秘密保护"的平衡策略,解决"藏着掖着"导致公开不充分的问题。

本文观点总结:

专利审查协作中心日常处理大量专利申请文件,申请人收到的审查意见通知书常存在共性问题,影响授权效率。梳理发现,新颖性不足、创造性欠缺、公开不充分以及权利要求不清楚是导致专利申请被驳回的四大主要原因,占总驳回案件比例超80%。 新颖性方面,申请的技术方案须是“新的”,不能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现有技术公开方式多样,申请人可提前检索避免“撞车”。 创造性是指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非显而易见”。审查员判断是否有“技术启示”,申请人可借助工具辅助判断。 公开不充分是因申请人担心泄密省略关键内容。公开应让技术方案“落地”,可参考同族专利说明书。 权利要求不清楚是因术语含义模糊、范围不确定。关键是用词准确、逻辑严谨,可借助工具或参考指南确保清晰。 申请人可在申请前检索评估,撰写时完善细节和清晰度,收到审查意见后合理答复,多数问题可解决,2023年通过主动修改和陈述克服缺陷的申请占驳回后复审案件的41%。

引用来源: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数据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来发布的审查质量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权利要求撰写指南》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2023年驳回后复审案件的数据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