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专利时如何判断技术的实用性

选专利

筛选专利时判断技术实用性的核心维度与实践方法

企业在通过科科豆或八月瓜等平台遴选技术专利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一些看似创新的专利文件,其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落地,这往往源于对“实用性”这一核心要素的评估不到位。国家专利局在《专利审查指南》中明确,专利的实用性是指发明或实用新型能够被制造、使用,并产生积极效果,简单来说,就是技术方案不仅要“想得出来”,更要“做得出来、用得上、有好处”。在实际筛选过程中,判断一项技术是否具备实用性,需要从多个具体维度展开分析,结合权威数据与工具辅助,才能避免踩中“纸上谈兵”的专利陷阱。

技术方案是否指向明确的实际应用场景

判断一项专利技术的实用性,首先要考察其是否存在具体的应用领域和可操作的使用方式。脱离实际场景的技术构想,即便理论上可行,也难以满足实用性要求。例如某高校曾申请一项“新型环保材料”专利,权利要求中仅描述“通过纳米级颗粒提升材料吸附性能”,但未说明该材料的具体成分、制备工艺,也未明确其应用场景是水处理、空气净化还是其他领域,科科豆的“技术方案场景化评分”显示该专利“应用边界模糊”,最终因缺乏实用性未获授权。与之对比,某企业申请的“光伏板自清洁涂层”专利,在文件中详细指出涂层适用于晶硅光伏板,通过“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与有机硅树脂复合”制备,厚度控制在5-10μm,可通过喷涂工艺施工,且明确说明能在-30℃至80℃环境下使用,降低光伏板表面灰尘附着率30%以上,这类专利因场景具体、操作明确,在筛选时即可初步判断具备实用性。

国家专利局2023年知识产权发展报告显示,当年发明专利申请中,约8%因“未明确制造或使用方式”被驳回,其中多数是由于技术方案停留在抽象概念,未结合具体产业需求。通过八月瓜的“专利-产业匹配”工具,可以快速查看专利是否关联到具体行业分类(如IPC分类中的“H01L31/04”对应光伏技术),以及是否有相关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案例报道,这为判断应用场景提供了数据支持。

技术方案能否被重复实施并稳定再现

实用性的另一关键是技术方案的可重复性,即任何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主体,按照专利文件公开的内容,都能重复实施该技术并获得一致结果,而非依赖特殊条件或偶然因素。例如某医疗器械专利声称“通过特定波形电刺激促进骨折愈合”,但文件中仅描述“低频电刺激”,未明确波形参数(如频率50Hz、脉宽0.5ms)、电极材料(如银氯化银)及刺激时长(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导致其他医疗机构按此方案实施时,部分患者愈合效果显著,部分无变化,这种因参数模糊导致的结果不稳定,即不符合可重复性要求。相反,某农业机械专利公开的“玉米精准播种装置”,详细说明播种间距通过“步进电机驱动齿轮组”控制,行距误差不超过±5mm,播种深度通过“液压调节机构”实现0-10cm可调,且附带有样机测试视频,显示在不同土壤湿度(15%-30%)条件下均能稳定播种,这类专利在筛选时可通过科科豆的“实施步骤完整性”模块验证,其“可重复实施评分”通常在85分以上,实用性更有保障。

知网《专利实用性审查标准实证分析》一文指出,“可重复性”是审查员质疑最多的实用性问题,约60%的相关驳回案件涉及步骤不明确或参数缺失。在筛选过程中,可重点关注专利文件中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若该章节包含详细的材料清单、设备型号、操作流程及关键参数,且无“优选地”“可能”等模糊表述,通常可认为具备可重复性基础。

技术应用能否产生积极效果并带来实际价值

技术方案不仅要能实施,还需产生积极效果,即对经济、技术、社会或环境等方面带来有益影响,而非无用甚至有害的结果。这种积极效果需有客观依据,如数据对比、实验验证或第三方检测报告支持。例如某节能设备专利声称“可降低工业锅炉能耗20%”,但通过八月瓜的“技术效果验证”工具查询发现,其公开的测试数据仅基于实验室理想条件(无负载运行),而在实际工业场景(满负荷运行)下,能耗反而比传统设备高15%,这类“纸上谈兵”的积极效果无法被认可。而某新能源汽车电池专利,在文件中提供了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对比现有电池,其能量密度从200Wh/kg提升至300Wh/kg,循环寿命从1000次提升至2000次,且充电时间缩短至30分钟,同时通过科科豆的“专利引证分析”发现,该专利已被多家车企在后续专利中引证,间接证明其技术效果得到行业认可,这类专利的实用性自然更值得信赖。

新华网曾报道一起典型案例:某科技公司因购买一项“量子通信加密专利”支付上千万元,却在后续研发中发现该专利仅描述了加密算法的数学模型,未涉及硬件实现方案(如量子密钥分发器的具体结构),导致无法实际部署,最终因专利缺乏实用性起诉转让方。这提示在筛选时,需通过科科豆的“专利转化记录”模块查看专利是否有实际产品落地,或通过八月瓜的“权利要求稳定性”分析,判断其积极效果是否被审查员或司法程序认可,避免因“效果虚夸”踩坑。

排除非实用性的典型情形

筛选过程中还需警惕几类明确不具备实用性的情形:一是抽象概念或纯理论,如“一种基于哲学思想的决策方法”“一种仅存在于数学公式中的物理模型”,这类方案因无法制造或使用,直接不符合要求;二是依赖特殊自然条件或偶然因素,如“利用特定地区独特地磁异常实现导航”,因地磁异常不可复制,无法重复实施;三是违背自然规律,如“永动机”“常温常压下将水直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装置”,这类技术因违反能量守恒或化学原理,即便文件描述详细,也不具备实用性。

通过科科豆的“专利缺陷预警”功能,可自动识别上述情形,例如当专利摘要中出现“理论模型”“概念设计”等关键词时,系统会提示“实用性风险”;八月瓜的“审查意见数据库”则能展示专利在申请阶段是否因“违背自然规律”“纯理论”等被审查员指出问题,帮助筛选者快速排除无效专利。

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国家专利局的审查标准、知网的学术研究结论,以及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工具分析,从应用场景、可重复性、积极效果三个核心维度综合评估,同时警惕非实用性情形,才能在海量专利中精准筛选出真正具备落地价值的技术,为企业创新决策提供可靠支撑。

常见问题(FAQ)

筛选专利时判断技术实用性的方法有哪些? 可以从技术能否在产业中制造或者使用、是否能产生积极效果等方面判断,如是否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 判断技术实用性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要考虑技术的可实施性、可再现性以及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对社会或经济有积极贡献。 技术实用性和创新性有什么关系? 实用性强调技术能在实际中应用并产生有益效果,创新性侧重于技术的新颖程度和创造性,两者都是专利筛选重要考量,但侧重点不同。

误区科普

很多人认为只要技术新颖独特就一定具有实用性,这是错误的。新颖独特只满足创新性要求,实用性需技术能真正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并有积极效果,比如有些技术概念虽新但目前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应用,就不具备实用性。

延伸阅读

  • 《专利审查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官方权威解读专利实用性审查标准,明确“能够制造、使用并产生积极效果”的具体判断依据,是理解实用性核心维度的基础文件。
  • 《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操作手册》(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从技术、法律、经济多维度构建专利价值评估模型,包含“技术可实施性”“应用场景明确性”等实用性相关指标的量化分析方法。
  • 《专利审查案例精读:实用性与创造性》(知识产权出版社):通过60余个发明专利驳回/授权案例,深度剖析“可重复实施”“积极效果验证”等实用性争议焦点的审查逻辑与判断边界。
  • 《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实务》(李岱松等著):详解如何利用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工具,通过IPC分类匹配、实施步骤完整性校验、转化记录查询等功能筛选具备实用性的专利。
  • 《企业专利运营:从筛选到转化》(王景川主编):聚焦企业专利筛选实务,结合光伏、医疗器械等行业案例,阐述如何将“应用场景-可重复性-积极效果”三维度融入专利遴选流程。

本文观点总结:

企业在遴选技术专利时,常因对“实用性”评估不到位,导致一些看似创新的专利难以落地。专利的实用性指发明或实用新型能被制造、使用并产生积极效果。判断技术是否实用需从多维度分析。 1. 技术方案是否指向明确的实际应用场景:要考察是否有具体应用领域和可操作使用方式。可借助八月瓜“专利 - 产业匹配”工具判断。如某高校“新型环保材料”专利因应用边界模糊未获授权,而某企业“光伏板自清洁涂层”专利因场景具体、操作明确具备实用性。 2. 技术方案能否被重复实施并稳定再现:关键在于任何主体按专利公开内容都能重复实施并获一致结果。可关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如某医疗器械专利因参数模糊结果不稳定,而某农业机械专利因实施步骤完整实用性有保障。 3. 技术应用能否产生积极效果并带来实际价值:需有客观依据支持积极效果。可通过科科豆“专利转化记录”模块和八月瓜“权利要求稳定性”分析判断。如某节能设备专利效果虚夸,而某新能源汽车电池专利效果获行业认可。 4. 排除非实用性的典型情形:包括抽象概念或纯理论、依赖特殊自然条件或偶然因素、违背自然规律。可利用科科豆“专利缺陷预警”功能和八月瓜“审查意见数据库”排除无效专利。

引用来源:

  • 国家专利局2023年知识产权发展报告

  • 知网《专利实用性审查标准实证分析》一文

  • 新华网报道案例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