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供应链、政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区块链专利的申请量持续攀升。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区块链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15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60%以上,成为全球区块链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在这一背景下,撰写高质量的区块链专利不仅是保护技术创新成果的核心手段,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构建技术壁垒的关键。然而,由于区块链技术融合了分布式存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等多学科知识,其专利撰写往往面临技术方案界定难、保护范围把握不准等问题,需要撰写者掌握针对性的技巧并规避常见误区。
区块链专利撰写的首要步骤是明确技术方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基于此提炼创新点。不同于传统技术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往往体现在算法优化、架构改进或特定场景的适应性调整上。例如,某团队针对现有PoW(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能耗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节点信誉值的混合共识算法,通过动态调整算力参与门槛降低能源消耗——这一“降低共识能耗”的技术问题及对应的“信誉值 - 算力调节机制”就是核心创新点。撰写时需避免泛泛而谈“基于区块链的系统”,而应聚焦具体技术问题,如“如何提升跨链数据传输效率”“如何优化智能合约的执行安全性”等,确保创新点清晰可辨。
在挖掘创新点时,撰写者可通过八月瓜等平台检索同领域已公开专利,分析现有技术的不足。例如,通过科科豆的专利分析工具统计发现,2023年区块链专利申请中,“智能合约漏洞修复”“隐私计算与区块链结合”等方向的创新点重复率较低,具备较高的授权潜力,这可为撰写者提供方向参考。
区块链专利的保护范围主要通过权利要求书界定,其中独立权利要求需具备足够的概括性以覆盖潜在侵权行为,从属权利要求则需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增强专利的稳定性。例如,针对“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商品溯源方法”,独立权利要求可表述为“一种商品溯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商品信息并生成唯一标识;将所述唯一标识与商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关联后存储至区块链节点;通过智能合约验证所述数据的完整性”——此处“区块链节点”“智能合约”等术语保持一定概括性,避免限定过窄。而从属权利要求可进一步补充“所述区块链节点为联盟链节点”“所述智能合约包含哈希校验算法”等具体特征,应对审查员可能提出的“缺乏创造性”质疑。
需注意的是,保护范围并非越宽越好。若独立权利要求概括过度,可能因“公开不充分”被驳回。例如,某申请仅描述“利用区块链实现数据共享”,未说明数据加密方式、节点通信协议等关键技术细节,最终因“技术方案不完整”未获授权。因此,撰写时需在概括性与具体性之间找到平衡,确保权利要求既能覆盖核心创新,又包含必要的技术支撑。
实施例是区块链专利的“血肉”,直接影响审查员对技术方案可行性的判断。不同于软件专利中简单列举流程图,区块链专利的实施例需详细描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现步骤,包括数据结构、算法参数、交互流程等。例如,在描述“跨链数据验证方法”时,实施例应说明:跨链节点如何生成验证凭证(如采用Merkle树哈希值)、凭证如何通过中继链传递、目标链节点如何验证凭证合法性(如调用预设的验证智能合约)等细节。
相关研究(知网,2022)指出,包含具体参数和步骤的实施例能显著提升专利授权率。例如,某专利申请在实施例中明确“共识节点的数量为5 - 10个”“区块生成时间间隔为10 - 30秒”,审查员更易认可其技术方案的可实现性。反之,仅描述“通过共识算法生成区块”而无具体参数的实施例,可能因“技术方案模糊”被要求补正。
部分申请人在撰写区块链专利时,过度强调应用场景而忽略技术细节,导致技术方案“公开不充分”。例如,某申请主题为“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数据共享平台”,仅描述“患者数据上链后可授权医院访问”,但未说明数据如何加密存储(如采用同态加密还是零知识证明)、访问权限如何通过智能合约控制(如权限粒度为“只读”还是“修改”)、节点故障时如何容错等关键技术点。根据《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说明书需对技术方案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此类“概念化”描述显然无法满足要求。
“区块链 + 传统行业”是当前专利申请的热点,但部分申请仅将传统技术简单嫁接到区块链上,缺乏实质性创新。例如,某申请将“传统物流信息录入系统”的数据库替换为区块链节点,权利要求表述为“一种物流信息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物流信息存储至区块链”——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进,因未解决新的技术问题(如信息篡改、多方信任等),被审查员以“相对于现有技术无创造性”驳回。
判断创造性的核心在于技术方案是否“非显而易见”。例如,若现有技术中物流信息已通过中心化数据库 + 数字签名保障安全,仅将数据库换成区块链并未带来技术效果的提升,则不具备创造性。反之,若通过区块链实现了“物流企业、仓库、海关多方实时协同写入”,并设计了“基于时间戳的冲突解决算法”,则可能因解决了“多方数据同步冲突”这一技术问题而被认可。
区块链技术具有多环节、跨领域的特点,仅申请核心技术专利难以形成完整保护。例如,某企业仅申请了“区块链底层架构”专利,却未对“数据上链接口”“智能合约模板”“硬件挖矿设备”等外围技术申请保护,导致竞争对手通过改进接口协议或合约逻辑规避侵权。据新华网报道,2023年我国区块链专利纠纷中,70%涉及外围技术侵权,反映出专利布局不全面的风险。
合理的布局策略应涵盖“核心技术 + 应用场景 + 配套技术”。例如,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可围绕“应收账款确权算法”(核心技术)、“基于区块链的保理融资流程”(应用场景)、“跨机构数据接口规范”(配套技术)分别申请专利,形成“专利组合”以提升保护力度。撰写者可通过科科豆的专利布局工具,分析目标领域的专利分布热点,避免布局盲区。
在区块链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专利撰写需兼顾技术深度与保护策略,通过精准定位创新点、合理界定保护范围、完善实施例细节,提升专利的授权率与维权价值。同时,需警惕技术方案公开不充分、创造性不足等常见问题,结合专利布局工具做好全链条保护,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有人认为只要是和区块链相关的创意就能申请专利。实际上,单纯的区块链概念和抽象的算法不能直接申请专利,必须要将区块链技术与具体的应用场景、技术方案相结合,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才能符合专利申请要求。
《区块链技术指南》
《深入理解区块链》
《专利撰写与申请》
《区块链专利布局与策略》
《区块链与金融创新》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多领域深度应用,我国区块链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截至2023年底超15万件,占全球60%以上。撰写高质量专利是保护成果、参与竞争的关键,但面临诸多问题。
撰写核心技巧有三:一是精准定位技术创新点,从“技术问题”出发,可检索同领域专利分析不足;二是合理界定保护范围,平衡“广度”与“稳定性”,避免独立权利要求概括过度;三是完善实施例撰写,用“细节”支撑方案,包含具体参数和步骤可提升授权率。
申请常见问题包括:技术方案公开不充分,“概念化”描述难获认可;权利要求缺乏创造性,“区块链+”不等于创新;忽略专利布局策略,单一专利难以构建壁垒。
总之,区块链专利撰写要兼顾技术深度与保护策略,警惕常见问题,做好全链条保护,让创新成果转化为竞争力。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公开数据
知网,2022
新华网报道,2023
科科豆的专利分析工具统计
科科豆的专利布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