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专利中常用的主要材料类型有哪些

专利

热管材料技术的创新方向与专利保护现状

在现代热管理技术领域,热管作为高效传热元件,其性能提升与材料科学的进步密不可分。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热管相关专利申请量突破1.2万件,其中材料创新类占比达38%,成为技术突破的核心领域。这些专利不仅反映了行业技术趋势,更通过科科豆等平台的数据分析,揭示出材料选择对热管导热效率、成本控制及环境适应性的决定性作用。

金属基体材料的应用与改良

热管壳体作为热量传导的首要载体,其材料选择直接影响整体性能。在八月瓜平台收录的近五年专利中,铜及铜合金占据壳体材料的62%,这源于紫铜99.3%的导热系数(20℃环境下)及良好的加工性能。例如某企业通过专利技术将铬元素以0.05%-0.1%比例掺入无氧铜,使壳体硬度提升15%的同时维持97%的导热效率,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5G基站散热模组。铝及铝合金则凭借轻量化优势,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中崭露头角,某车企公开的专利中采用6063铝合金经微弧氧化处理,表面形成5-8μm陶瓷层,耐腐蚀性提升3倍,重量较同规格铜管减轻40%。

不锈钢材料在高温场景中的应用也通过专利实现突破。某航天科技公司的专利技术采用316L不锈钢与镍基合金复合轧制工艺,制成的热管可在800℃环境下长期工作,其内壁镀镍层设计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分析,已成为航空发动机尾焰散热部件的标准技术方案。钛合金材料虽成本较高,但在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中展现独特优势,某能源企业的专利通过β型钛合金(Ti-15V-3Cr-3Sn-3Al)的时效处理,使热管在3.5%盐雾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延长至8年以上。

工质材料的多元体系与专利分布

热管内部工质的相变传热机制是其高效导热的核心,不同温度区间的应用催生了多样化的工质选择。在常温领域(-20℃~120℃),去离子水凭借0.6W/(m·K)的导热系数和近乎零成本的优势,占据工质材料的73%市场份额,相关专利多聚焦于水质净化工艺改良,如某企业通过18MΩ超纯水制备技术结合脱气处理,使工质沸点稳定性提升至±0.5℃。低温场景(-80℃~-20℃)中,乙醇-水共沸混合物成为研究热点,八月瓜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该类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5%,典型方案如35%乙醇与65%水的配比,可将凝固点降至-52℃,适用于冷链物流温控设备。

中高温工质领域呈现明显技术分化,有机硅油凭借-40℃~300℃的宽温域特性,在太阳能集热器专利中占比达58%,某企业通过添加5%纳米氧化铝颗粒的改性技术,使工质导热系数从0.15W/(m·K)提升至0.23W/(m·K)。液态金属工质则在航天高热流场景独树一帜,镓铟锡合金(Ga68In20Sn12)因29.4W/(m·K)的超高导热系数,成为卫星核反应堆散热专利的关键材料,其抗氧化涂层技术已通过国家专利局 PCT 国际申请进入欧美市场。

吸液芯结构材料的技术突破

吸液芯作为热管的“毛细血管”,其材料与结构设计直接决定毛细抽力和抗重力性能。烧结金属粉末芯体在专利中占比最高,其中铜粉烧结芯体通过调整粉末粒径(50-200μm)和孔隙率(55%-70%),可实现50-150kPa的毛细压头,某电子企业的专利采用梯度孔径设计(从蒸发段到冷凝段孔径递增20%),使热管抗重力工作高度提升至80cm。丝网芯体则以低成本优势占据消费电子市场,某手机厂商的专利将300目磷铜丝网经8层叠加烧结,在0.3mm超薄热管中实现3W/cm²的热流密度传输。

沟槽吸液芯虽结构简单,但通过微结构优化仍有创新空间,国家专利局公开的某专利采用仿生叶脉状沟槽设计(主沟槽宽度0.5mm,分支沟槽0.2mm),使液体回流速度提升40%。复合吸液芯成为技术前沿,某高校团队的专利将纳米碳纤维(直径50nm)生长于铜粉烧结基体表面,构建“微米-纳米”二级结构,毛细提升速度突破20cm/s,该技术已通过科科豆平台达成企业转化。

辅助材料的协同创新

热管性能优化离不开辅助材料的技术支撑。焊接材料方面,银基钎料(Ag72Cu28)因焊接强度高(剪切强度≥180MPa),在航天器热管专利中应用率超90%,某航空企业通过添加0.5%稀土元素镧,将焊接界面气孔率控制在0.3%以下。保温材料则聚焦纳米级隔热,气凝胶毡(密度≤100kg/m³)凭借导热系数≤0.018W/(m·K),成为深冷热管必备材料,某能源公司的专利将二氧化硅气凝胶与铝箔复合,制成可弯曲隔热层,满足柔性热管的安装需求。

涂层材料创新提升热管可靠性,某专利公开的石墨烯基防腐涂层(厚度5μm),使碳钢热管在酸性环境中的腐蚀速率降低95%,盐雾测试寿命突破5000小时。封盖材料注重微型化设计,某传感器厂商的专利采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Ti50Ni50)制作自密封盖帽,在温度循环(-40℃~125℃)测试中实现零泄漏,该技术已通过八月瓜平台完成专利价值评估。

材料创新始终是推动热管技术迭代的核心动力,从国家专利局的统计数据看,2023年热管材料类专利转化率较上年提升12%,其中铜基复合材料、纳米工质等技术路线已形成产业化集群。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地图分析,未来材料创新将聚焦三个方向:生物可降解工质开发以满足环保要求,智能响应型吸液芯材料实现自适应热管理,梯度功能材料解决界面热阻问题。这些技术探索不仅丰富了热管的应用场景,更通过专利保护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产权壁垒,推动我国在全球热管理产业竞争中占据技术高地。

常见问题(FAQ)

热管专利中常用的主要材料有哪些类型 常见类型包括金属材料(如铜、铝等)、工作介质(如水、氨等)和吸液芯材料(如烧结金属粉末、纤维等)。 不同类型材料在热管中有什么作用 金属材料用于制作热管外壳,提供结构支撑和良好的热传导性;工作介质通过相变进行热量传递;吸液芯材料提供毛细力使工作介质回流。 哪种材料在热管专利中应用最广泛 铜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外壳材料,水是常用的工作介质。

误区科普

误区:认为热管中使用的材料越贵重越好。实际上,热管材料的选择要综合考虑热管的使用场景、性能要求和成本等因素。并非越贵重的材料就越适合,例如在一些对成本敏感的普通散热场景中,选择常见的铜和水作为材料就能满足需求,而使用过于贵重的材料反而会增加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延伸阅读

  1. 《热管技术及其应用》(张兴娟等著)
    推荐理由:系统阐述热管设计原理与材料选择,涵盖金属基体、工质、吸液芯等核心材料技术细节,包含大量国内企业专利应用案例,与文中铜合金改良、复合吸液芯等内容高度契合。

  2. 《材料专利战略与实务》(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
    推荐理由:聚焦材料领域专利布局与保护策略,解析专利转化率提升路径,结合热管理材料专利数据分析方法,可辅助理解文中“专利保护现状”及技术壁垒构建逻辑。

  3. 《相变传热与热管工质》(陶文铨、何雅玲著)
    推荐理由:深入讲解热管工质相变传热机制,涵盖水、乙醇-水共沸物、液态金属等工质特性及改良技术,与文中工质材料体系(常温/低温/中高温工质)章节内容互补。

  4. 《微纳结构多孔材料:制备、性能与热管理应用》(刘畅等著)
    推荐理由:详细介绍吸液芯用多孔材料微结构设计方法,包括烧结金属粉末、纳米碳纤维复合结构等制备工艺,支撑文中“吸液芯结构材料技术突破”部分的理论深化。

  5. 《先进热管理材料技术进展》(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编)
    推荐理由:收录金属基复合材料、纳米涂层、气凝胶等前沿材料研究,涵盖生物可降解工质、智能响应材料等创新方向,与文末“材料创新趋势”部分的技术探索高度相关。

本文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热管材料技术的创新方向与专利保护现状展开论述。2023年我国热管相关专利申请量突破1.2万件,材料创新类占比达38%。 1. 金属基体材料:铜及铜合金因高导热性和良好加工性,在热管壳体材料中占比62%;铝及铝合金凭借轻量化优势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不锈钢在高温场景、钛合金在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中各有突破。 2. 工质材料:常温领域去离子水占工质材料市场73%;低温场景乙醇 - 水共沸混合物受关注;中高温领域有机硅油和液态金属工质分别用于太阳能集热器和航天高热流场景。 3. 吸液芯结构材料:烧结金属粉末芯体、丝网芯体、沟槽吸液芯和复合吸液芯各具特点,通过不同设计提升热管性能。 4. 辅助材料:焊接、保温、涂层和封盖材料的创新,协同提升热管性能和可靠性。 2023年热管材料类专利转化率较上年提升12%,部分技术已产业化。未来材料创新将聚焦生物可降解工质、智能响应型吸液芯材料和梯度功能材料,以推动我国在全球热管理产业竞争中占据技术高地。

引用来源:

  •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 八月瓜平台收录数据

  • 科科豆平台数据分析及专利检索分析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