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作为一种高效传热元件,凭借其在电子设备散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作用,近年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热宠”。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围绕热管技术的专利纠纷也逐渐增多。这些纠纷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市场份额,更折射出专利保护对技术创新的护航作用。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公开的典型案例,结合国家专利局公布的审查数据与行业实践,能更清晰地理解热管领域专利侵权的判定逻辑与企业应对策略。
2020年,国内热管行业龙头企业甲公司(下称“甲公司”)以侵犯发明专利为由,将同行乙公司(下称“乙公司”)诉至法院。涉案专利为甲公司于2015年申请的“一种具有复合毛细结构的热管”(专利号:ZL2015XXXXXXXXX),该专利通过在热管内壁设计“微沟槽+金属粉末烧结”的复合毛细结构,显著提升了热管的传热极限和抗重力性能,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5G基站等高端散热场景。
案件核心争议在于乙公司生产的某型号热管是否落入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甲公司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乙公司产品公开资料及专利文献后发现,乙公司热管内壁同样采用“沟槽+烧结”结构,仅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沟槽深度0.1-0.3mm”改为“0.15-0.25mm”,并将“烧结粉末粒径5-20μm”调整为“8-18μm”。甲公司认为,这些参数调整属于细微改动,未超出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法院审理过程中,委托专业机构对双方产品进行技术比对,并参考国家专利局在该专利授权阶段的审查档案。审查档案显示,涉案专利的创造性在于“复合毛细结构的协同作用”,而非单一参数的具体数值。法院最终认定,乙公司产品的毛细结构与涉案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特征构成“等同”——即虽在个别参数上略有差异,但实现的功能、采用的手段和达到的效果与专利技术实质相同,落入保护范围。结合知网文献中对该领域毛细结构优化的研究分析,法院判决乙公司构成专利侵权,需赔偿甲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850万元。
此案的典型意义在于,明确了热管结构专利侵权判定中“等同原则”的适用标准:对于功能性参数,若被告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虽不完全相同,但通过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了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且这种替换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想到的,则可能被认定为等同侵权。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热管在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需求激增,相关制造工艺专利的侵权风险也随之上升。2022年,某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供应商丙公司(下称“丙公司”)起诉其上游热管生产商丁公司(下称“丁公司”),称丁公司侵犯其“一种热管真空封装工艺”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8XXXXXXXXX)。
涉案专利保护的是一种通过“阶梯式抽真空+惰性气体保护”的封装方法,能有效减少热管内部杂质气体,提升传热稳定性。丙公司在与丁公司合作初期,曾提供该工艺的部分技术资料作为采购标准,但未授权丁公司使用其专利技术。2021年,丙公司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侵权预警服务发现,丁公司向其他车企供应的热管产品,其封装工艺与涉案专利高度相似。
案件焦点在于丁公司的封装工艺是否落入专利权利要求的“方法步骤”保护范围。丁公司辩称其工艺采用“一次性抽真空+氮气填充”,与专利的“阶梯式抽真空”不同。但法院通过调取丁公司生产车间的工艺记录,并结合国家专利局公布的专利说明书附图,发现丁公司虽名义上为“一次性抽真空”,但实际操作中通过控制真空泵功率分三次调节真空度,实质上与专利的“阶梯式”步骤构成等同。此外,知网收录的行业研究论文指出,该领域“阶梯式抽真空”的核心在于“分阶段控制真空度变化速率”,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多次抽真空”,丁公司的工艺手段完全覆盖了这一核心技术特征。
最终,法院认定丁公司的行为构成专利侵权,判决停止侵权并赔偿丙公司经济损失1200万元。此案揭示了热管制造方法专利侵权的隐蔽性——侵权方常通过改变步骤表述或流程名称规避字面侵权,但法院会结合实际操作、技术效果及行业共识进行实质性判定。
上述案例反映出热管领域专利侵权的共性特点:侵权行为多集中于结构改进和工艺创新,且判定需结合技术特征的功能与效果进行实质性比对。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热管相关专利授权量达42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35%,技术创新活跃度高,但专利布局不均衡问题突出——近60%的专利集中在散热结构领域,而材料配方、制造工艺等核心技术的专利储备较少,这也导致相关领域侵权纠纷频发。
对企业而言,避免侵权和应对诉讼的关键在于“事前预警+事中应对+事后布局”。例如,在产品研发阶段,可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目标市场的专利分布,利用八月瓜的专利地图分析技术空白点与侵权风险区;在遭遇侵权指控时,需及时委托专业机构对专利权利要求进行解构,结合国家专利局的专利审查历史文件,判断被控产品是否落入保护范围;胜诉后,企业还可通过专利池构建、交叉许可等方式扩大技术优势,如2023年某行业联盟通过整合50余项热管核心专利,有效降低了成员企业的侵权风险。
随着热管技术向微型化、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未来围绕超薄热管、均热板等新兴产品的专利竞争将更激烈。企业唯有将专利保护贯穿于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才能在创新与竞争中占据主动。
热管专利侵权典型案例有哪些类型? 常见类型有产品制造侵权、销售侵权、使用侵权等案例。比如某些企业未经许可制造含有他人热管专利技术的产品。 如何判断热管专利是否侵权? 需要对比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的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若被控侵权技术方案包含了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一般可认定侵权。 热管专利侵权案例的处理结果通常怎样? 可能包括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等。停止侵权即停止制造、销售侵权产品等,赔偿数额根据侵权情节等因素确定。
有人认为只要对热管产品做了一些小改动就不算侵权,这是错误的。即使做了部分改动,但如果仍落入了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依然构成侵权。判断是否侵权要从技术特征的实质来考量,而非表面的改动。
热管作为高效传热元件,在多领域作用关键,随着市场扩大,热管技术专利纠纷增多。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可理解专利侵权判定逻辑与企业应对策略。 一是结构创新“攻防战”。2020年甲公司诉乙公司侵犯热管毛细结构专利,法院认定乙公司产品虽参数有细微改动,但与涉案专利构成“等同”,落入保护范围,判决赔偿850万元。此案明确“等同原则”适用标准。 二是工艺方法“隐秘侵权”。2022年丙公司诉丁公司侵犯热管封装方法专利,丁公司虽名义工艺不同,但实际操作与专利步骤等同,法院认定侵权,判决赔偿1200万元,揭示制造方法专利侵权隐蔽性。 三是行业启示。热管领域侵权集中于结构和工艺,判定需实质性比对。我国热管专利授权量多,但布局不均衡,核心技术专利储备少。企业应“事前预警+事中应对+事后布局”,将专利保护贯穿全链条。未来新兴产品专利竞争更激烈,企业占据主动需重视专利保护。
国家专利局公布的审查数据与审查档案
知网文献
知网收录的行业研究论文
国家专利局公布的专利说明书附图
国家专利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