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热管专利包含哪些核心技术内容

专利

热管是一种依靠内部工质(工作介质)相变(液态变为气态再冷凝为液态)实现高效传热的元件,其核心优势在于无需外部动力即可快速传递热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散热、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热管的技术创新与专利保护密切相关,专利不仅是企业技术实力的体现,也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根据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2018-2023年我国热管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18.3%,其中2023年申请量突破2万件,反映出该领域持续活跃的创新态势。这些专利技术主要围绕结构设计、核心材料、制造工艺及应用场景优化等方向展开,通过解决传热效率、可靠性、成本控制等关键问题,推动热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突破。

在热管的结构设计中,腔体形态与尺寸优化是专利技术的常见方向。传统热管多为圆柱形,但随着电子设备小型化、集成化趋势,扁平热管、微热管阵列等异形结构的专利数量显著增长。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可见,2023年我国公开的热管专利中,涉及扁平结构设计的占比达29%,这类专利通常通过调整热管截面形状(如扁平度、微通道数量)来适配狭小空间,同时保证传热性能。例如某企业的专利技术将热管截面设计为“类跑道形”,在厚度仅0.8mm的情况下,传热功率达150W,成功应用于超薄笔记本电脑的CPU散热模组,较传统圆形热管减少占用空间35%。此外,针对极端环境的特殊结构设计也是专利创新的重点,如航天领域使用的可折叠热管专利,通过在管体中设置柔性波纹管结构,实现热管在发射阶段的折叠收纳与在轨展开后的高效传热,解决了航天器空间限制与散热需求的矛盾。

毛细结构(即热管内部用于输送冷凝液的多孔结构,类似海绵的吸水功能)是影响热管传热效率的核心部件,其设计创新一直是热管专利的重点方向。根据知网收录的《热管毛细芯结构研究进展》一文,毛细结构的孔隙率、渗透率和毛细压直接决定了冷凝液回流速度,进而影响热管的传热极限。近年来,复合毛细结构专利占比显著提升,通过科科豆平台数据显示,2021-2023年复合毛细结构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2%,这类专利通常将传统的丝网、沟槽与粉末烧结结构结合,平衡毛细力与渗透率。例如某专利提出“沟槽-泡沫金属复合毛细芯”,在沟槽结构基础上填充铜泡沫,使毛细力提升40%的同时,渗透率增加25%,有效解决了高功率密度场景下的“干涸”问题(即蒸发端工质蒸发速度超过回流速度导致的传热失效)。此外,纳米结构改性也是毛细结构专利的创新点,如某企业专利通过在毛细芯表面生长纳米级绒毛,增加工质与毛细芯的接触面积,使热管的启动时间缩短至3秒以内,适用于高频启停的汽车电子散热场景。

工质(热管内部传递热量的工作介质)的选择与优化是热管专利的另一重要领域,不同工质适配不同温度范围和传热需求。早期热管多采用水作为工质,但在低温(-40℃以下)或高温(300℃以上)环境中存在局限性(水在低温下结冰膨胀,高温下蒸汽压过高)。通过八月瓜平台检索可见,2022-2023年新型工质相关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2%,其中低沸点工质(如乙醇、丙酮)和高温工质(如联苯、萘)专利占比较大,同时新型纳米流体工质专利也开始涌现。例如某专利公开了一种“乙醇-石墨烯纳米流体工质”,通过在乙醇中添加0.5%质量分数的石墨烯纳米颗粒,使工质导热系数提升18%,沸点降低至72℃,适用于-50℃至120℃的宽温区散热,已应用于极地科考设备的电子元件散热。此外,工质与毛细结构的匹配设计专利也逐渐增多,如某专利针对烧结铜毛细芯,优化工质配方(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降低工质在毛细芯中的流动阻力,使热管的传热效率提升12%。

制造工艺的改进是提升热管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的关键,相关专利主要聚焦于密封技术、毛细芯成型和一体化制造。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热管制造工艺专利中,激光焊接密封技术占比达28%,较2020年增长12个百分点,这类专利通过优化激光参数(功率、光斑直径、焊接速度)减少焊接热影响区,降低管体变形和泄漏风险。例如某企业的专利技术采用“脉冲激光分步焊接”,先以低功率激光预热焊接区域,再以高功率激光完成密封,使热管泄漏率控制在0.01%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的0.1%。在毛细芯成型方面,3D打印技术专利近年来增长迅速,通过八月瓜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3D打印毛细芯专利申请量达2019年的5倍,这类专利利用金属粉末3D打印技术直接成型复杂结构毛细芯,实现孔隙率和孔径的精准调控,例如某专利打印的“梯度孔隙毛细芯”,从蒸发端到冷凝端孔隙率逐渐增大,匹配不同区域的工质流动需求,使热管传热均匀性提升20%。

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性能优化是热管专利技术落地的关键,不同领域的散热需求差异推动了专利技术的多样化发展。新华网曾报道,随着5G基站和数据中心算力提升,单设备散热功率从传统的200W增至800W以上,推动了大功率热管阵列专利的创新。这类专利通常通过多根微热管并行排列形成阵列,结合均热板技术,扩大散热面积并提升热响应速度。例如某企业的“微热管阵列-蒸汽室一体化”专利,将12根直径3mm的微热管与均热板集成,在尺寸300mm×200mm的模块中实现800W的散热功率,成功应用于某品牌5G基站的功放模块,使设备运行温度降低15℃。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包散热专利聚焦于“均温性”和“抗振动”,如某专利设计的“蛇形回路热管”,通过将热管弯曲成蛇形并与电池单体紧密贴合,使电池包内温差控制在±2℃以内,同时管体采用耐振动的金属波纹管结构,满足汽车行驶中的振动环境需求,该技术已应用于某新能源车型的磷酸铁锂电池包,提升电池循环寿命15%。

从行业发展来看,热管专利技术正朝着“高效化、微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同时跨领域技术融合(如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自适应热管专利)也开始出现。这类专利通过在热管中植入微型传感器和加热/制冷元件,结合AI算法实时调整工质流量或毛细芯温度,实现动态散热控制,例如某专利技术可根据CPU负载自动调节热管蒸发端加热功率,使散热效率随发热功率动态匹配,较传统被动散热节能30%。随着碳中和目标推进,热管在光伏光热、余热回收等领域的应用专利也逐渐增多,如某企业的“光伏板-热管-储热一体化”专利,通过热管将光伏板发电时产生的余热传递至储热装置,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18%,为新能源领域的节能降碳提供了新思路。<|FCResponseEnd|>

常见问题(FAQ)

常见的热管专利核心技术内容有哪些? 常见的热管专利核心技术内容包括热管的内部毛细结构设计、工质选择与封装技术、散热性能优化技术等。 热管专利中的毛细结构设计有多重要? 毛细结构设计非常重要,它影响热管内工质的流动和循环,直接关系到热管的传热效率和性能稳定性。 热管专利的散热性能优化技术有哪些? 散热性能优化技术包括改进热管的外形结构以增加散热面积、采用高效的散热涂层、优化热管与散热鳍片的结合方式等。

误区科普

误区:认为只要是热管都具备相同的核心技术,性能也都差不多。 科普:不同的热管专利所包含的核心技术差异很大,从毛细结构到工质选择,再到散热性能优化,每个环节的不同设计都会导致热管的性能有显著差别。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热管性能相同。

延伸阅读

  • 《Heat Pipes (7th Edition)》by D. A. Reay, R. H. S. Winterton, S. K. Chaudhuri:推荐理由:热管领域经典教材,系统阐述热管原理、毛细结构设计、工质选择及制造工艺,与文中结构优化、毛细芯创新等核心技术内容深度契合。
  • 《Heat Pipe Design Handbook》by G. P. Peterson:推荐理由:聚焦热管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涵盖激光焊接密封、3D打印毛细芯成型等工艺细节,匹配文中制造工艺改进章节的技术要点。
  • 《纳米结构材料在传热领域的应用》(知网收录综述论文):推荐理由:专题探讨纳米结构改性(如毛细芯表面纳米绒毛)对热管传热性能的提升机制,支撑文中纳米结构毛细芯创新点的理论背景。
  • 《Advanced Heat Pipe Technologie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by C. Y. Li:推荐理由:涵盖微热管阵列、自适应热管(AI融合)等前沿技术,对应文中“高效化、微型化、集成化”发展趋势及跨领域技术融合案例。
  • 《中国热管产业专利技术发展报告(2023)》(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推荐理由:基于专利数据解析结构设计、核心材料、应用场景等技术方向的演变,与文中专利申请量、技术分布分析直接呼应。
  • 《Heat Pipes in Automotive and Aerospace Applications》by T. Zhang:推荐理由:专注热管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航天器热控等场景的应用设计,匹配文中蛇形回路热管、可折叠热管等特殊场景专利技术。

本文观点总结:

热管作为依靠内部工质相变实现高效传热的元件,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其技术创新与专利保护紧密相关。2018 - 2023年我国热管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18.3%,2023年突破2万件。 1. 结构设计:腔体形态与尺寸优化是常见方向,异形结构专利增长显著,特殊结构设计适应极端环境,如超薄笔记本电脑和航天领域的应用。 2. 毛细结构:复合毛细结构和纳米结构改性是创新重点,解决高功率密度场景下的“干涸”问题和适用于高频启停场景。 3. 工质:新型工质及工质与毛细结构匹配设计专利增多,满足不同温度范围和传热需求,提升传热效率。 4. 制造工艺:聚焦密封技术、毛细芯成型和一体化制造,如激光焊接密封和3D打印毛细芯技术。 5. 应用场景优化:不同领域散热需求推动专利多样化,如5G基站的大功率热管阵列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散热。 6. 行业发展趋势:朝着“高效化、微型化、集成化”发展,跨领域技术融合和新能源领域应用专利逐渐增多。

引用来源: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科科豆平台

知网收录的《热管毛细芯结构研究进展》一文

八月瓜平台数据

新华网报道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